台灣超額儲蓄問題嚴重,壽險公司每年吸收1.2兆游資,竟然有近9成流入投資型與儲蓄型保單,去年中美貿易戰開打,美元大幅走升所產生的匯損,把壽險業的資產負債表,炸出了一個大洞。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今(22)日與國內22家壽險業負責人「喝咖啡」,針對壽險業大量銷售「儲蓄型保單」問題,金管會將修訂《人身保險商品審查應注意事項》,將訂定傳統型壽險門檻比率,保險局長施瓊華表示,「死亡給付對保單帳戶價值」比率之訂定,目的不是讓投資性質較高的「生死合險」絕跡,而是希望藉此提高國人壽險「死亡保障」之成分,回歸到保險的核心價值。
台灣過去幾年,每年有2.53兆元超額儲蓄在銀行體系流竄,原本應該提供國人死亡與退休保障的人壽保險,這幾年竟然淪為吸收爛頭寸的工具。根據金管會前年公布資料,壽險業每年上兆元保費,竟然有近9成流入投資型與儲蓄型保單,傳統型壽險保單的銷售占比,只有區區的13%。國內壽險業為了去化上兆元「爛頭寸」,把壽險資金投資在利率較高的海外債券市場,去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全球匯市與債市大幅波動,台灣壽險業資產負債表,也炸出了一個大洞。
債市匯市波動 重創台灣壽險業淨值
壽險業財務問題亮紅燈,立委郭正亮日前在立法院質詢時,也對國內壽險業海外曝險比率偏高問題,質詢顧立雄。郭正亮表示,台灣壽險業的債券投資部位,占整體投資比重高達8成,目前在計算淨值時都是按成本法計算,但如果依據國際會計準則IFRS17精神,將債券未實現損益納入計算,台灣多家壽險業,將立刻碰到增資要求。
立委郭正亮:新光人壽槓桿比高達38.5倍,金管會允許嗎?
郭正亮表示,台灣壽險業淨值比,今年3月平均值僅4.68%,相對之下,日本壽險業淨值比有6~7%,韓國有8%,美國更達9~10%,台灣大型壽險業只有國壽是5.58%,淨值比超過4.68%的8家業者,有5家是外資,2家是公股壽險公司,「新光人壽3月淨值比是2.6%,代表它的槓桿比是38.5倍,金管會允許一家壽險業者槓桿比率是38.5倍嗎?」

金管會約22壽險業喝咖啡 訂商品結構調整等5項監理配套
由壽險業在IFRS17上路後,將面臨增資壓力,金管會今天邀集22家壽險公司負責人「喝咖啡」,希望在兼顧審慎監理、產業發展與保戶權益之間,訂定5項監理配套措施。施瓊華表示,今天5項決議,包括壽險業「商品結構調整」、導正業者不當銷售行為、強化資本結構、匯率風險管理機制,與督促業者接軌IFRS17。
首先,在最重要的商品結構調整部分,金管會將修正《人身保險商品審查應注意事項》,訂定壽險業銷售「生死合險」之傳統型保單銷售下限,並且強化保單送審與銷售後管理機制,引導業者多銷售保障型等利率敏感性較低商品。
施瓊華表示,金管會訂定傳統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主要目的係確保保險業,承擔一定死亡風險比率,也就是「死亡給付對保單帳戶價值比率」。
保險局長:傳統型保單利率敏感度低 容易接軌IFRS17
施瓊華強調,「單純的儲蓄,不是保險的本意,金管會這段期間,一直希望業者思考儲蓄型與投資型保單,與保險之關聯性為何,金管會認為,唯有提高保障,才會符合保險商品屬性,避免過度趨於理財,這才是保險公司真正價值,理財型商品過度發展,如果是虧損合約,對保險公司也不是很好」,傳統型保單利率敏感度較低,未來在接軌IFRS17也會比較容易。
施瓊華表示,壽險業提高傳統型保單銷售比率,並不是代表利變型保單等投資性較高的「生死合險」,將從市場上消失,畢竟,儲蓄與理財應該只是保險的附屬功能,不該是保險的主要價值,保單的(死亡)保障成分高一點,並不代表保單本身,沒有累積現金價值功能。
金管會鼓勵傳統型保單 小額終老保額拉高
除訂定傳統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外,金管會針對傳統型保單與高齡化商品銷售比重達6成以上之壽險業者,也提供監理「胡蘿蔔」。 (相關報導: 最熱賣投資型保單 8成虧損的秘密 | 更多文章 )
未來傳統型與高齡化商品保費占比,達6成以上之業者,未來保險商品將可採備查制,縱使是新型態也可以豁免送審。為鼓勵一般民眾投保小額終老保險,金管會今天決議,將小額終老保險金額上限,從30萬元提高為50萬元,一年期傷害保險附約保額,從2萬元提高為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