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部署跨國產業大戰,教育部近期擬以半導體等重點領域產業為範圍,開放於國立大學設立相關領域學院,各校每年2億經費中並有一半由企業出資,該學院除享有獨立預算外,人事、財務等法規限制也將鬆綁。但對此,教團、立委質疑,此舉恐讓高教向企業傾斜;高教工會以過去馬政府「大學自經區」為案例,指出最後反而造成如高餐與藍帶學院合開的專班,除淪為收取105萬高額學費的補習班外,更讓學校投入上億資金給藍帶學院,並排擠原來校內師生資源。
總統蔡英文於520就職演說曾表示,要打造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包括強化資訊及數位相關產業發展等。而隨全球半導體大戰開打,在企業界反映人才需求下,教育部擬推出法案,以實驗沙盒精神,推動包含半導體等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該學院由國立大學申請後,將設置於各大學下,並以外加名額方式,每年招收碩士80人、博士20人,各校每年預估經費則為2億,其中一半擬由企業出資。
據了解,教育部規劃下該學院雖為大學附屬機構,但於人事、財務皆獨立運作,包含有不受校務基金影響之獨立預算,並擬定鬆綁生師比、修業年限、招生規定、學位授予等規定,如開放可學士畢業生報考博士等;此規劃期盼本會期由立院通過,明年上半年正式受理國立大學申請、許可設立,並於110學年度啟動招生。
指馬政府有前車之鑑 高教工會:淪占高教資源高價補習班
但對於此做法,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便表示擔憂。他指出馬政府時代,曾企圖在自經條例框架下,透過大學自經區概念,開放大學和國外大學合作,開設分校或學院等,儘管自經條例最後並未通過,但當時教育部仍以行政命令方式偷渡,開放大學開設相關專班,並鬆綁《教師法》、《學位授予法》等法規限制。
林柏儀批評,當時開放的專班,不少都收取高額學費,如高雄餐旅大學跟法國藍帶學院合作的專班,1學年學費高達105萬,校方更耗費上億為藍帶改建教室,卻無經費修繕原來校內廚房,藍帶每月僅需花費10萬租金,便可租下整棟校內大樓,不僅排擠原來師生的資源,也是把學校資源廉價輸送出去,成立占用高教資源的高價補習班。
高教工會指出,前總統馬英九任內的「大學自經區」政策,導致部分專班除收取高額費用外,更占據高教資源。(資料照,盧逸峰攝)
林柏儀也指出,教育部2010年曾推行大學自主治理方案,透過設立類似企業董事會的自治委員會,將大學法人化,委員會可決策學雜費調整、招生名額等重大事項;且委員會中有將近半數為外部人士,將取代原來的校務會議,原本擬由成功大學、金門大學試辦,但後來在師生強烈反對下,也遭到校務會議壓倒性否決。
重點領域產業劃分有疑慮 高教工會:恐讓資源分配問題惡化
對於所謂重點領域產業,林柏儀也表達疑慮,表示如半導體等產業,過去在大學已長期投入許多資源,不論招生員額分配,或學校內資源的使用都是如此;高教資源集中應用科學已是既定事實,主要問題是資源分配不均,且大學公共性不斷流失,如此發展,恐怕只讓既有的資源分配問題更惡化。
對於招生、人事鬆綁,林柏儀擔憂,過去是會唸書的人,有機會接收較好教育資源,這些人才培養以後提供高科技產業使用,但未來假若學費去管制後,可能是付得起高學費的人,才可以唸某種高階學院,會對公平性會造成衝擊。
對於高教招生、人事鬆綁,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擔憂,恐會對公平性產生影響。(資料照,蔡親傑攝)
林柏儀並指出,假若未來可由企業資金挹注,政府也有藉口減少提供給高等教育的資源,過去台灣在經濟剛起飛的年代,確實需要企業捐助教育,但如今經濟發展已經成長,高教應該走向公共化模式。
范雲:為何現有模式無法培育需要人才?
民進黨立委范雲表示,目前教育部的規劃,首先造成一校兩制問題,如原本的台大電機碩士生,那半導體學院的碩士有何不同?這是否造成校內不必要的比較?另外,她也擔憂,透過外加名額增加研究所人才,但一個世代有高科技專長的人只有一定比例,最後自然也會排擠原來其他系所的生源。
范雲認為,以知識與經濟與產業合作的方向來說,可分為3種路線,一種是研發R&D合作,由企業端提出問題,讓大學團隊進行研究,類似科技部及各大學既有合作模式;第二是訂單式的人才培育;第三種就是透過技轉進行商業化。目前教育部草案方向偏向第2種,但由於目前大學在人才培育的控管上較嚴格,因此需要進行鬆綁,教育部必須說明清楚,為何既有的模式,無法培育需要的人才?
立委范雲擔憂,若增加研究所人才,恐會排擠原來其他系所的生源。(資料照,蔡親傑攝)
范雲呼籲,產業人才培育的重點,是政府、大學、業界都能平等參與,但目前此方案政府角色完全消失,會形成學校單獨面對企業,在學校有資金需求的情況下,確實可能向企業傾斜,目前台灣公私立大學,面對財團捐助時已經相對弱勢,往往沒有太多談判籌碼,而讓企業掌握決策權,這些既有生態的問題,在大學自主下教育部已經難以介入,她擔憂如此政策方向,恐怕會讓大學被企業帶著走。
范雲也舉例,比利時於1984年成立的IMEC(校際微電子中心,Interuniversity Microelectronics Centre),是由政府、大學、企業、工會各派代表組成的非營利組織,董事長由政府主管機關提名,副董事長則由大學提名,以此組織做為研究平台,並跟大學建立合作關係、發展雙聯學位,這是可以參考的案例之一,教育部出發點是好的,但最嚴重問題便是政府角色消失。
林奕華:培育結合實務讓人才留台才是關鍵
國民黨立委林奕華則認為,台灣目前就讀碩博士人數確實逐年減少,但僅有人才培育並不夠,這幾年的問題是,高階人才培養後往往赴國外就業,因為國內薪資水平太低,她認為如何跟實務結合,讓人才留在台灣也是重點。
林奕華呼籲,政府對於合作企業必須慎選,如果有公司做1、2年就收手,對政策會造成很大傷害;此外她同樣擔憂,目前就讀博士人才已經減少,若再以外加名額方式處理,恐怕影響原來學校碩博士的比例?
國民黨立委林奕華指出,台灣人才往往因薪資低落而往國外發展。(資料照,顏麟宇攝)
清大率先申請 台大正面看待:沒有偏頗業界問題
對此規劃,教育部已先與台清交成等部分學校先行說明,而清大已擬申請相關學院。清大副校長陳信文則認為,目前經費是教育部與業界共同出資後,由學校向教育部申請,因此經費不是直接來自業界,不會直接向企業負責。
陳銘憲認為,目前產學合作下,相關領域教師本來就跟業界有很多互動,因為科技進展太快,業界需要聘請完整訓練的人才,才能跟上新科技的應用,法規鬆綁也是學校教師長年來的建議;此外學院設立流程、計畫書的撰寫,都是由學校來主導,也要通過校務會議,他認為不會有偏頗業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