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問不考幹嘛念 老師憂無暇進修怎麼教 108課綱上路1年仍有未爆彈

108課綱上路一年,老師和學生都還需要時間適應。示意圖。(資料照,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轉眼間,紛擾中上路的108課綱(下稱:新課綱)上路已經一年過去,強調核心素養,並意圖結合學習歷程檔案的新課綱,在施行的頭一年遇上何種困難?第一線教師認為,儘管課綱理念良好,然而在升學主義下施行仍有難度,不僅家長存在質疑聲浪,學生也需要時間適應,即便教育部舉辦各種研習、工作坊,但要參加研習就必須調課,在老師們課排到滿或仍須兼任行政的情況下,也難以抽身。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日前舉辦研討會,針對新課綱進行各項討論,其中,東海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劉正、東海附中教師楊惠倪,透過訪談第一年實際教學高一生教師,調查課綱上路實施情況,並發表論文「課綱調整與高中教師的因應作為」,探討教師面對變革的應對。

受限時間及缺乏訓練 課堂分組討論受挫

新課綱意圖打破過去單向式教學,著重在課堂上針對議題進行分組討論,不過楊惠倪從調查結果指出,在實務上,課堂時間能用來討論的機會真的很少,「因為趕課是常態,大多教師仍有趕課壓力」,然而即便真的有時間,學生是否吃得下又是個問題。

「他們過去沒接受這樣的訓練,比較習慣聽老師講,或會變偏離主題的聊天。」楊惠倪說明,做為第一年接受新課綱的學生,從國小6年到國中3年,已經接受單向式教育9年,很難跟老師互動,此外在私校部分,更會遭遇家長的質疑,「家長會認為,我們繳那麼多錢,不是要來討論,是要看老師上課。」

國文新增台灣文學比例 教師盼能重新進修

而其中就高中國文科來說,新課綱減少文言文比例,並增加台灣文學、當代作家選文比例,如課文包含鍾理和〈貧賤夫妻〉、蔣勳〈無關歲月〉、詹宏志〈文學門縫〉,乃至湯舒雯、黃麗群等當代作家作品,皆有版本選文。對此便有高中教學組長認為,老師們對這項變化多給予肯定,然而卻也對教學感到憂心,如有課本收錄了科博館館長孫維新的〈從占星術到天文學〉,從天文、物理角度探討星座跟天文學的差異,「國文老師真的能有能力教清楚嗎?」

楊惠倪也以自身的教學經驗指出,目前國文課本許多議題,無法只講解內容、段落大意就結束,像許多元素可能可以跟物理、自然科老師等其他領域結合等,而也由於這樣的結合,就有私校教務主任認為,或許可以在各科設立種子閱讀教師,協助各科別互相結合。

楊惠倪談到,也有不少教師希望,能有機會能回到大學、師培體系重新進修台灣文學,因為過去在國文老師的養成過程裡,台灣文學只有2學分,主要仍舊是學中國文學,面對台灣文學比例增加的新課綱確實有困難。

學習與升學無法脫鉤 學生問:不考幹嘛念?

亦有私立學校教師指出,新課綱在國文領域中,過去慣稱「古文40」的文言文推薦選文,篇數由40減至15篇,然而站在教學角度,依然會希望教另外的25篇給學生,但卻常常遇到學生反問:「老師這個會考嗎?不考的話為什麼要念?」 (相關報導: 台美為何不尋求建交?學者:美國高官表態讓蔡英文、吳釗燮心寒 更多文章

該教師感慨,即便課綱試圖讓學習與考試不在一體兩面,然而事實上在台灣現在環境下,學習與升學就是不可能脫鉤,實務上教師只好跟學生說,「就算不考,但你怎麼會知道會不會出現在閱讀測驗?」

20161220-SMG0045-001-高校學生上課、教室配圖。(取自松山家商網站)
教師指出,即便課綱試圖讓學習與考試不在一體兩面,然而事實上在台灣現在環境下,學習與升學就是不可能脫鉤。示意圖。(資料照,取自松山家商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