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選凝:二舅真能治癒「躺平世代」嗎?一碗用底層苦難熬煮的心靈雞湯

日前,B站上一則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影片爆紅。(截自bilibili)

7月25日晚,B站上一則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影片一夜刷屏。在這段約11分鐘的影片裏,UP主「衣戈猜想」以既幽默又傷感且不失浪漫的文藝敘事手法,講述了他的二舅飽經苦難卻安貧樂道的人生故事。

短短一天,影片登上B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播放量破千萬,新浪微博的相關話題閱讀次數則高達8.1億次。

「二舅」的故事簡單概括,就是一位生在農村的「天才少年」被命運開了不幸的玩笑。二舅因赤腳醫生誤診,瘸了腿,但殘而不廢;他做木工為生,一生未婚,卻資助養女買了房,如今年近古稀,還在獨自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親。他歷經時代劇變,人生勞碌坎坷,但始終甘之如飴。

其後的一週裡,「二舅」影片播放量超過3740萬次,成為中國大陸的現象級傳播事件。網友呼籲二舅開直播,傳統媒體則去採訪UP主「衣戈猜想」,自媒體則從各種角度去討論這個文化現象:這段影片為什麼會火?為什麼很多觀眾被二舅「治癒」了?二舅的故事是真實還是虛構?該如何看待用二舅的人生苦難熬出的這碗雞湯?

我們先來看看,「二舅」感動了哪些人?

二舅感動了誰?

圍繞「二舅」的網路輿論態度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種人大為感動,讚美二舅;第二種人沒有過多感動,認為二舅的故事很「日常」;第三種人則無法接受對二舅苦難的「美化」。

在這條影片的評論區表達感動的B站用戶,有今年確診了白血病、感慨人生無常的「00後」;有人「上過大學,現在也是最好的年紀,但很迷茫」;有人30歲出頭「工作不順感情也不順」,在看到二舅富足的內心後很慚愧。也有人說,自己年輕力壯但不思進取,看完影片發現,「其實是身邊缺乏二舅這樣的榜樣」。

他們無一例外都身處某種人生困境,也都從二舅的經歷裡獲得了「正能量」。

換言之,二舅殘廢,沒上過大學,生在那麼苦的時代,都沒怨天尤人,我還有什麼資格抱怨人生?這也是二舅影片之所以能爆火的原因。觀眾看完之後一邊感動、一邊給自己打雞血:人家那麼慘還那麼堅強,相比之下我受的苦算什麼?

官媒趕忙抓住良機輸出正能量,盛讚「二舅」面對生命挑戰卻堅拒躺平的精神,值得當今青年學習。

《環球日報》前總編輯胡錫進也很感動,他發微博讚揚二舅超越了世俗糾纏,在山村裡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並認為作為觀眾,我們要「有意識地鼓勵自己多有一些積極的情緒。」

兩極化的網路輿情裡,在高歌讚頌與憤而抨擊這段影片之間,其實還有一種態度,是認為「二舅」的苦難很「日常」──但因為表態不夠極端,所以能見度較低。

出身農村的殘疾詩人余秀華認為,「又苦又難就是許多人的日常」,悲劇不值得格外讚頌。(截自bilibili)
出身農村的殘疾詩人余秀華認為,「又苦又難就是許多人的日常」,悲劇不值得格外讚頌。(截自bilibili)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出身農村的殘疾詩人余秀華。她一針見血指出:雖然二舅的日子又苦又難,但「又苦又難就是許多人的日常」。

她在個人公眾號上撰文表示,她不知道那些留言說「被感動得哭了」的人到底從影片裡看到了什麼,「是一個『殘疾人』的堅韌不拔,還是對依舊生活在偏遠的村莊裡看起來長滿青苔的日子的憐憫?」 (相關報導: 孫小椒專欄:2022年中國還有嘻哈嗎?當饒舌歌手唱起愛國主旋律 更多文章

在余秀華眼中,這只是一個平凡的故事。「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讚頌,但是不能因為生命的悲劇而格外讚頌,」她說,「反正我的心裡沒有過多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