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08年,過了不惑之年,前半生幾乎都被打得四處跑路的小軍閥劉備,終於在赤壁之戰與孫吳聯手打下了荊州的五個郡 – 南郡(孫吳出借)、長沙、零陵、桂陽、武陵。不過若想當上天子,光有這五郡絕對不夠,北邊的曹操依舊虎視眈眈,身旁的孫吳也不安好心,所以當務之急一定得要增加腹地才行,位在荊州旁的「益州」正好是個不錯的目標。不過一直打著扶植漢室的劉備,卻在得到了荊州、益州後開始公然稱王稱帝,還為了親生兒子阿斗,不惜殺害文武雙全,對自己忠心耿耿的養子劉封。沒想到被《三國演義》被塑造仁義敦厚形象的劉備,在正史中卻也充滿腹黑權謀。
腹黑襲取益州
《三國演義》描述劉備攻打益州牧劉璋的起因,是因為軍師龐統中了劉璋的埋伏而被殺,所以劉備憤而揮兵益州。但其實在正史《三國志》裡,劉備打劉璋並非如此高尚,甚至可以說劉備有那麼點「腹黑」,用了不少計謀才獲取益州(今四川一帶)。
劉備想攻打益州並非突發奇想,因為早在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為劉備提出了《隆中對》,其中就點出了荊州、益州定得拿下的概念。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勢,認為江東等地因在孫家三代經營之下,人心早已向著孫吳,一時間難以攻取。剩下的荊州、益州則大有可為,因為荊州牧劉表身體羸弱,而益州牧劉璋則是昏庸無能,若能先取荊州為家,後再取益州,定能與北邊的曹操,及東邊的孫吳展開拉鋸,穩固三強鼎立之勢。
赤壁之戰之後,劉備終於站穩了荊州,實現了《隆中對》中的一項,接著要西進川蜀,實現第二項了。但此時的益州仍由劉彰把持,加上劉備與劉彰之前並無嚴重過節,若劉備此時想趁虛而入,一定得等待一個時機。不過,也許是因為劉備真的魯太久了,這次上天還真的給了劉備一個獲得益州的機會。211年,益州牧劉璋聽聞肖想漢中許久的曹操,終於決定揮兵攻打漢中的張魯了。劉璋心想,自己雖與張魯不合,但一旦益州北方的關口漢中被破,定會門戶大開,到時益州也禍結難逃,所以內懷恐懼。
好死不死,此時劉璋旗下的法正、張松等人,其實早就對這個昏庸的主子有所不滿了,剛好聽聞因赤壁之戰而崛起的劉備擁有雄才大略,所以私下與劉備往來,兩人打算在劉璋面前唱雙簧,假裝好意獻計給劉璋,建議他能迎劉備入川,一來能加強川北防衛,二來能藉劉備之力消滅張魯,不過實際上是想讓劉備襲取益州。最終在張松的三寸不爛之舌下,劉彰終於答應了,遂派法正迎接劉備。法正見劉備後,說劉璋這人不可靠,守不住益州,於是向劉備說了他和張松的計劃,勸劉備襲取益州。這種天下掉下來的禮物,讓想實現《隆中對》的劉備歡喜不已,於是領步騎萬人入蜀。
(相關報導:
又老又窮的賣鞋郎,為何最後能三分天下?揭劉備打仗總是輸到脫褲、投靠誰誰倒霉的前半生…
|
更多文章
)
入川後,劉璋、劉備兩人相見歡,期間席開百桌,歡飲百多日後,劉璋還給了劉備軍隊和大量物資,並命他督軍並攻擊張魯。劉璋這時還心想,終於有人能滅張魯,幫忙加強川北防衛了,可惜劉備在江湖打滾多年,中間也投靠(帶衰)過不少人,早已非當年單純的他。其實劉備根本不打算滅張魯,因為他深知只有張魯存在,他才有待在益州的理由,所以當張松、法正、軍師龐統三人在旁一直勸劉備直取益州時,劉備反而選擇按兵不動。除了拿劉璋的資源還不辦事外,劉備還假裝率領三萬多人北上,營造要進軍的樣子,結果卻停在葭萌關,開始幫助當地人民建設、關心民生,目的就是想收買益州的民心。
212年,曹操二次南征孫權,扛不住曹軍攻勢的孫權,只能向自己妹夫兼盟友的劉備求援了,但現在滿腦子只有成益州的劉備,怎可能有心思去管孫權呢!不過劉備靈機一動,發現這或許又是一次向劉璋敲竹槓的好機會,弄得好的話也許還能成為攻打劉璋的藉口。於是劉備寫了一封信給劉璋,信裡提到:「我與孫吳的關係有如脣齒,關羽兵力又少,如果我現在不派兵救援,曹操必定奪取荊州,之後益州一定也會不保的,張魯什麼的都沒曹操可怕,所以借給我個一萬軍隊和相應的軍糧應該不為過吧。」劉備本打算藉此信跟劉璋勒索一筆,但沒想到劉璋只給了四千人和一半的糧草。
不過這也不打緊,因為這剛好中了劉備的圈套,如果劉璋不允給相對資源的話,他便能向部眾稱劉璋吝嗇,不顧士兵生死。反正有得到資源,就增強兵力,沒得到也不會太吃虧,還能惡人先告狀。這時剛好適逢張松因被人發現私下與劉備暗通款曲,而被劉璋斬殺,所以劉備順勢直接進攻益州。劉備乃召張飛、趙雲、諸葛亮入川支援,經過一番戰鬥,214年被圍困多日的劉璋終於開城投降了。
劉備得益州後,實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計策,一直到處投靠(帶衰)他人的劉備,終於建立了一個能穩定安生立命的基地了。
劉備靠假新聞稱王、稱帝
西元219年,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結束,曹操在這場戰役中大敗,把防守線一路撤退到了陳倉附近,劉備則全面站領了漢中。獨力重創曹操,可是劉備生平第一次,就算是天下英雄也少有幾人能做到,意氣風發的劉備接下來要做的事便是到漢中「稱王」。但為何會特別選在漢中?原來劉備是有目的。
因為漢高祖劉邦正是在漢中稱王的,所以劉備選在漢中稱王,是想藉這件事來增加自己的合法性,想傳達給眾人一種概念:「我是高祖的後人,我也與他做了一樣的事,所以我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繼承者。」不過想稱王的這種想法,畢竟還是會給人一種「往自己的臉上貼金」的感覺,所以劉備便安排自己底下的臣子,馬超、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等120人演了一場勸諫的戲碼「拱自己稱王」,表現出這不是自己的意思,而是大家都希望我這麼做。
於是,219年劉備於沔陽設置祭壇場地,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自立漢中王。不過這個漢中王的位子還沒坐熱,隔沒幾年劉備就稱帝了。這不經讓人感到疑惑,一向以匡扶漢室為口號的劉備,怎麼就這樣公然稱帝了?
西元220年,剛繼承曹操爵位的曹丕篡漢稱帝。當時有謠言指出漢獻帝劉協已被曹丕所殺(實際上漢獻帝劉協仍在世,只是受曹丕脅迫所以禪讓皇位),聽聞此事的劉備在他的領地內發喪,令人民披麻帶孝,為漢獻帝劉協舉行葬禮,諡劉協為孝愍皇帝。因為此時的劉備其實很需要這樣的「假新聞」。
不過稱帝跟稱王一樣,都會給人一種「往自己的臉上貼金」的感覺,所以這次稱帝,同樣的戲碼又發生了,而且加碼更多。首先劉備下面的人開始打造「人工奇蹟」,謊稱有飛龍在天、彩雲丹鳳皆出,還有人在漢水中撿到漢高祖的玉璽等。接著221年,儘管已經有了一推「人工奇蹟」與群臣勸諫,但劉備始終不答應,彷彿好像還缺了什麼,看不下去的諸葛亮只好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故事勸劉備稱帝。於是西元221年4月,劉備在成都武擔山之南接受皇帝璽綬,大赦天下,改年號為章武。國號仍沿襲漢的國號,因是在蜀地,所以史稱蜀漢。
為了阿斗狠心殺「長子」
除了奪益州、稱帝,劉備還有這樁陰謀最令人髮指。關劉備的兒子,最有名的就是被後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 – 劉禪,不過除了劉禪之外,劉備其實還有劉永、劉理兩個親生兒子,以及養子劉封。在這4個兒子裡,其中劉封文武雙、能力出眾,且又是劉備所有兒子裡年紀最長的。但對劉備來說,養子就是養子,再有才幹都比不上親生的。
劉封,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劉備入荊州時因膝下無子,所以收劉封為子。《三國志》形容他「有武藝,氣力過人」,且還隨諸葛亮、張飛征戰各地,戰無不勝,受封副軍中郎將,後封副軍將軍。
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看似未來一片通達,事實上一件改變蜀國版圖的大事即將發生,那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219年8月,劉備平定了荊州、益州後,關羽見情勢漸穩,故決定北伐曹操,不料卻被曹軍圍困在襄陽、樊城,期間關羽多次命令劉封、孟達發兵相助,但劉封、孟達以上庸三郡投降不久局勢未穩為由拒絕。最終,關羽在曹操、孫吳的聯軍下近乎潰散,在臨沮被孫權擒獲,獻首曹操。「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劉備從此對劉封埋下殺機。
之後劉封與孟達傳出不和,孟達也怕事後被劉備追究不救援關羽之事,所以決定投奔曹操。離開前,孟達特別寫信給劉封勸降,信裡說道:「你非劉備的親生兒子,只不過是個路人罷了,卻握有權勢,且你與劉備也非君臣之義,但卻位居高位。私怨人情,已明顯可見,恐怕在劉備左右定會有人在他旁邊咬耳朵、進讒言。」不過,儘管孟達說了這麼多,劉封依舊不聽孟達所說的。果然,等劉封戰敗回到劉備身邊後,劉備馬上將劉封打入大牢。罪名有二,一:你欺壓孟達、二:你不救關羽。諸葛亮也在旁搧風點火,對劉備說:「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你趕快除掉劉封。」於是劉備便賜劉封死,讓他自盡。但仔細想想,其實劉封罪不至死。
第一條罪:欺壓孟達。其實,原本劉封會去欺壓孟達是有理由的。劉封與孟達本位在不同地方駐守,之後因為孟達在進攻上庸時,劉備不信任孟達,所以才派劉封去看管。再加上,孟達本就有背叛主子的先例(之前背叛劉璋,加入劉備,最後果真也背叛了劉備,倒戈入曹操),所以劉封多壓著他其實也不無道理。
第二條罪:不救關羽。可能其實並非真的不想救,而是真的不能救。因為上庸三郡投降不久局勢未穩,劉封難以派兵是事實,加上孟達本就反骨就連劉備自己也不信任他了,如果劉封派兵去支援關羽,有可能前腳才剛走,孟達就叛變了。
綜合以上兩點,劉封真的罪不至死。所以劉備殺劉封的理由,說穿了根本就是藉口。真正讓劉封死的原因,非劉封真的有錯,恐怕是劉備怕劉封「易世之後終難制御」,也就是怕之後劉禪難以管束這個文武雙全的哥哥,所以為了劉禪先除後患。
最後一計:劉備託孤
劉備從站穩腳步,轉進益州到稱帝,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時代,中原多少家大業大、兵多將廣的軍閥都被收拾乾淨了,劉備能撐到最後三分天下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雖然在東吳的偷襲下失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還因此損失了關羽,但被多次滅團的劉備沒有因此灰心,於是他決定出兵把荊州搶回來,幫關羽報仇!
但過程卻慘兮兮,張飛不但在出征前夕被部將所殺,劉備還不聽眾人勸阻,硬要打孫吳,最終這場夷陵之戰,被東吳大都督陸遜用「火計」打敗,這場火也順便將劉備的天子大夢燒毀。223年,於白帝城內,行將就木的劉備召諸葛亮前來商討後事,與其說是商討,不如應該說是在死前使出最後一計大絕招–「託孤」,藉此確保諸葛亮不會篡位,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我兒子以後無能,你就取而代之」諸葛亮自然不可能答應,答應了就是不忠,所以諸葛亮只能發誓用性命擔保輔佐阿斗,如果諸葛亮之後真有異心,也不敢貿然違反當初的誠信。
最後,腹黑劉備雖然沒能奪回荊州,但至少確保了江山會在自己兒子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