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乃靜觀點:課綱缺資訊素養,如何打假新聞?

臉書等社群網站已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進行媒體素養教育以防治假新聞更加重要(AP)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即「108課綱」已經上路,它與先前九年一貫課綱最大的不同就是希望學生的學習從學知識、能力,變成學「素養」。那什麼是素養呢?素養(literacy)是人們「理解外界以及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要的能力。」108課綱則以核心素養為促進個體全人的發展,以及終身學習的培養之教育的基礎。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局限於學科知識及技能,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108課綱以核心素養的三面向及九項目之內涵涵蓋知識、能力、態度等。同時透過素養彌補九年一貫課綱中十大基本能力的涵蓋範疇不全、區隔不清以及缺漏重要生活議題,如「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等,亦可因應現在及未來社會之需要(詳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

核心素養三大面向之一的「互動溝通」下的一項「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列為由三大核心素養所展開的九項目之一。雖然學界對於該素養名稱的意涵為何有些爭議,包括它是指稱「科技、資訊、媒體」三者的素養,還是指稱「科技資訊」和「媒體素養」?其實我們由總綱核心素養的說明可以看出端倪。「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是希望培養學生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俾能分析、思辨、批判人與科技、資訊及媒體之關係。由此課程目標可以看出,該素養應該包括科技素養、資訊素養和媒體素養三者。

如果我們由總綱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具體內涵,「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在國民小學教育是希望國民「具備科技與資訊應用的基本素養,並理解各類媒體內容的意義與影響」、國民中學教育希望國民「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媒體以增進學習的素養,並察覺、思辨人與科技、資訊、媒體的互動關係」、高等中學學校教育希望國民「具備適當運用科技、資訊與媒體之素養,進行各類媒體識讀與批判,並能反思科技、資訊與媒體倫理的議題」。很明顯的,「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是希望國民具備科技素養、資訊素養和媒體素養,思辨人與科技、資訊、媒體的關係。

我們從國民中學教育或高等中學學校教育的科技領域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中,都可以看出該領域應著重學生科技素養、資訊素養和媒體素養三者的養成。國民中學教育科技領域核心素養為「理解資訊與科技的基本原理,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並能了解人與科技、資訊、媒體的互動關係。」高等中學學校教育的科技領域核心素養為「理解科技與資訊的原理及發展趨勢,整合運用科技、 資訊及媒體,並能分析思辨人與科技、社會、環境的關係」。 (相關報導: 葉乃靜觀點:源頭阻斷,才是假新聞防制的有效機制 更多文章

然而,吊詭的是,我們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之課程中,發現該領域只著重科技素養,應該具備的資訊素養和媒體素養,卻不見在該領域中有任何的著墨。只要看看「科技領域」課程所定義出的內容,「旨在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透過運用科技工具、材料、資源,進而培養學生動手實作,以及設計與創造科技工具及資訊系統的知能,同時也涵育探索、創造性思考、邏輯與運算思維、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等高層次思考的能力」。整個「科技領域」課程理念,是在引導學生經由觀察與體驗日常生活中的需求或問題,進而設計適用的物品,並且能夠運用電腦科學的工具進而澄清理解、歸納分析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課程發展與實踐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需求以及學習興趣為基礎,在問題解決與實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設計思考」與「運算思維」的知能。由此,即可看出「科技領域」的課程目標,明顯只著重科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