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新文學運動」其實比中國早30年?為「白話文」辦報、編字典,這些傳教士功不可沒

巴克禮牧師對台灣白話文推廣貢獻良多。(圖/左取自維基百科,右想想論壇提供)

中國於1919年5月4日爆發了「外抗強權、內除國賊」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包含了政治和文化二層次議題。有人主張五四運動源自陳獨秀、魯迅或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運動主張。事實上,就時間點來看,中國的五四運動遠遠落後於越南及台灣的新文化運動。或許我們可以說,中國的五四運動其實是受越南及台灣的間接影響才得到啟發。

有不少歷史學者把新文化運動起源標記在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也有人歸功於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1917)或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18)。事實上,不論誰先點起新文化運動的一把火,在時間點上都比越南或台灣還晚。

越南的知識份子早於1907年就在河內創辦了推廣新文化運動的團體「東京義塾」(Đông Kinh Nghĩa Thục)。「東京義塾」的主要成員是一些留學日本的越南知識份子。他們有感於日本慶應義塾對日本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故設立東京義塾來傳授西方思想以及科學新知等。他們認定若要達成啟發民智的目的,就須從教導羅馬字、普及國民教育開始。所以「東京義塾」的第一要務就是普及以越南羅馬字書寫的白話文。他們要透過羅馬字來教育民眾、讓大眾有知識能對抗法國殖民統治。「東京義塾」雖然成立不到一年就被法國殖民者強迫關門,但他們的主張卻在知識份子之中普遍得到認同及支持。

越南東京義塾的羅馬字教科書。(圖/想想論壇提供)
越南東京義塾的羅馬字教科書。(圖/想想論壇提供)

東京義塾成員主張推廣的越南羅馬字就是源自17世紀西方傳教士傳入越南的羅馬字。在彙整眾多傳教士的成果下,法國籍傳教士「得路」(法文名是Alexandre de Rhodes)在1651年出版了第一本越南羅馬字辭典《越南、葡萄牙、拉丁語3語對照辭典》(Dictionarium Annamaticum, Lusitanum et Latinum)。經過多年發展後,越南於1865年發行第一份的羅馬字報紙《嘉定報》(Gia Định Báo 1865-1910)。嘉定報就如同台灣於1885年出版的第一份羅馬字報紙《Tâi-oân-hú-siân Kàu-hoē-pò》(台灣府城教會報)一樣,有帶頭普及羅馬字白話文之貢獻。

越南東京義塾的原址已改為服裝店。(圖/想想論壇提供)
越南東京義塾的原址已改為服裝店。(圖/想想論壇提供)

《嘉定報》的主編為「張永記」(Trương Vĩnh Ký 1837-1898)。張永記也稱為「Pétrus Ký」,他出生在越南南部「永隆省」一個天主教家庭。他很有語言天份,不但懂得越南羅馬字和法文,也曉得漢文、字喃、拉丁文、希臘文、英文、日文和印度文等共計27種語言。他不僅做過《嘉定報》主編,又出版超過一百本的書。由於張永記學識淵博,故於公元1874年榮獲法國推薦入選為世界十八文豪當中的第十七位(唯一入選的亞洲人)。之後,張永記於1883年又榮獲法國科學院院士頭銜。張永記的成就不僅在越南國內獲肯定,也獲得當代國際上的認可,譬如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就有介紹張永記。 (相關報導: 新新聞》全球瘋越南 台灣南向指標戰場! 更多文章

越南《嘉定報》的封面。(圖/想想論壇提供)
越南《嘉定報》的封面。(圖/想想論壇提供)

台灣的白話文運動和越南一樣,源自傳教士,且遠早於中國五四運動之前。英國長老教會的醫療宣教師「馬雅各」(James L. Maxwell 1836-1921)來到台灣並於1865年正式在台南設教堂傳教。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馬雅各」發現西拉雅族曾使用羅馬字書寫新港文書的歷史。他因而啟發靈感,深信羅馬字對於推動信徒閱讀聖經有極大的幫助。因此他將羅馬字引進到台灣並開始翻譯羅馬字聖經。繼馬雅各之後,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及巴克禮牧師(Rev. Thomas Barclay 1849-1935)等相繼投入羅馬字白話文(俗稱「白話字」Pe̍h-ōe-jī)的推動,終於使得白話字在台灣落地生根並逐漸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