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為了安撫孩子在車上放玩具或影片!6歲前的孩子需要一點「留白」的練習

孩子需要「留白的時間」,以面對未來人生沉默的時刻。(圖/MIKI Yoshihito@flickr)
六歲後的孩子會開始步入心智發展階段,隨著自我想法的逐漸介入,他們的生活也會變得更複雜。此時,我們能為孩子提供的最好幫助,就是在生活裡留下一段讓他們安靜獨處的時段與空間,讓他們能夠釐清並認識自己的經驗、感受與處境。

從出生到六歲這個階段,孩子不需要去擔心如何飛上生命的枝頭,而是需要大量悠閒的時光在遊戲與探索中練習拍動他們的翅膀,並擁有充分的空間讓他們休息,單純地什麼事都不做。

在這幾年的時間裡,我們該容許孩子從認識自我中找到喜悅。這是一段熟練小事、達成小小目標的成長期,而其中最重要的,還包括探索並喜歡自己的身體與心靈。他們必須有時間任意玩耍、與同伴在一起、去公園散步,或只是沿著海灘兜風。他們需要一段不受打擾的時間來玩自己的手指頭、塗鴉、揉捏麵團、玩沙子、撕碎紙張,以及在玩具箱裡東翻西找。他們需要打扮成各種模樣,假裝自己是國王、女王或恐龍。我們必須容許他們犯錯,或是關在房間裡捶胸頓足好幾個小時。六歲前的孩子需要充分的時間、自由及我們的完全容許,來跟隨自己的心。

在孩子的一生當中,這段時間需要用來播下各式各樣的種子、看看哪些種子會往下扎根,在最後結成甜美的果實。對孩子來說,這比父母為他種下一棵樹,然後施打類固醇讓它結出食之無味的滿滿果實要充實多了。

過了六歲以後,尤其是在七歲與八歲的年齡,孩子會開始步入心智發展階段,從過去多年來放鬆的遊戲階段大幅轉向。他們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生活也因此變得更複雜了。當這個階段來臨,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大幫助,就是在日常生活裡安插一段安靜的時間,帶領他們釐清、辨識自己的經驗、感受與處境。

孩子的時間表裡需要留白

一旦孩子的心智日漸發展,他們獨處的機會就會變多。問題是,除非我們訓練孩子能夠自在地安靜獨處,否則他們在獨自面對自己時會感到陌生與疏離,覺得渾身不自在而難以忍受。一旦少了背景噪音及令人分心的事物來填補空白,孩子就會發現自己要被迫面對絕對的靜默,這對向來不習慣安住於靈性本質的孩子來說,會是個很可怕的經驗。

鼓勵孩子學習如何靜下心來安坐,對他們會有很大的助益,他們可以從中學到安止及保持靜默。親子一起在車上的時間是創造這種靜默空間的好機會,所以不要為了安撫孩子而在車上放置小玩具或影片。如果你每天都要接送小孩,更要珍惜這個可以製造靜默環境的機會。如果孩子要待在車上好幾個小時,那麼讓他們看影片、玩玩具或遊戲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只是日常的短途行程,那麼開車時最好別打開收音機,不要讓孩子玩玩具,也不要進行無意義的對話,如此才能創造出一個能夠安靜觀察的空間。

當我們一直處於活動不斷的分心狀態時,我們的內在之眼就無法觀察到真實的內在人格。這種自我覺察的能力,只能透過安靜獨處的方式培養。但這不表示我們要刻意製造許多獨處的機會,放下我們及孩子各自該做的事。相反的,孩子的覺察力,唯有在做與不做之間、活動與不活動之間、投入與抽離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大幅增進。 (相關報導: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請陪你3—5歲的孩子玩這個遊戲,這將會決定他往後的發展! 更多文章

獨處的寧靜時光看似無所事事,但並不空虛。反之,它們是一段充實的時光,我們能夠在其中體驗到內在人格那個沉默的存在。每個這樣的時刻,都會為我們帶來沉思及反省的機會。身為有覺知的父母在孩子學習獨處的時間裡也沒有閒著,因為他們會自我調整至能跟孩子本性狀態相契合的那種教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