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頂尖,但自有我的強項:《我可以和貓聊一整天,卻沒法跟人說半句話》選摘(3)

作者認為「每多學會一種技巧,成功的機率就會加倍」,你的履歷有多豐富呢?(圖/pixabay)

學校的主要目的,是為孩子成年後的成功預做準備,所以我總覺得學校怎麼可以沒把「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列為必修課程。成功,沒有什麼神祕可言,而是一種不斷享受努力過程,直到好運上門的結果。很可惜,學生們往往必須自己摸索成功的最佳養成系統。

21世紀技能
21世紀必備的技能。

如果我們無法依賴學校傳授孩子成功之道,那麼孩子們要如何學習那些重要的技巧呢?成功人士的子女,可以透過觀察父母而學會這些技巧,但多數人並沒有那麼成功的父母。一般的小孩幾乎沒有任何待在成功人士旁邊的機會,很多年輕人頂多只能看到電視和電影版本的成功模式,一點幫助也沒有。

我常跟年輕人暢談成功之道,每次我對年輕人演講時,我都告訴他們,成功是有公式可循的。你可以決定公式裡的變數要填什麼,藉此操縱成功的機率。那個公式,一言以蔽之就是:每多學會一種技巧,成功的機率就會加倍。

成功的公式:多學一種技巧,成功的機率就會加倍。

 

注意,我並未提及每項技巧需要的精通程度,也沒提到你需要非常出色或達到世界級的水準。我的意思是,你只要有一項以上的技巧,只要水準還算不錯,不需要頂尖,就能提升你的市場價值。

例如在加州,你只要有一項普通的職業技能,外加流利的西班牙語,在應徵多種工作時都能脫穎而出。如果你又擅長演講(技巧不錯,不需要非常優),懂得做簡報,就有機會升任管理職。成功的公式以最簡單的形式表示,就是下面這樣:

不錯+不錯>卓越

在追求成功方面,具備兩種互補的技能比精通一項技能更好。這裡我刻意忽略你在某方面可能是全球頂尖高手的極端情況,那樣的優異特質顯然非常珍貴,但在現實中,如果你投球的時速高達一百英里,或是在腦中就能編寫出暢銷金曲,你也不會來讀這本書了。

當我說「每多學會一種技巧,成功的機率就會加倍」時,只是一句實用的簡化口號。顯然,有些技巧比其他技巧重要,你學會的第十二項技巧,可能價值不如前面十一項,但是,當你從加倍成功機率的角度去思考每項技巧,而不是假設學習新技巧只能多些微不足道的效益時,更能有效地驅使你的行動。

邏輯上,你可能會覺得公式應該要精確才有意義,不然就乾脆別提公式了。但是大腦先天不是那樣運作的,有時完全不精確的公式只要有簡化事情的效益,就能有效地激勵你往正確的方向發展。我知道這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論點,所以請容我舉例說明。

投履歷前,該檢視一下主管喜不喜歡你的用詞?(圖/Flazingo Photos@flickr)
投履歷前,該檢視一下主管喜不喜歡你的用詞?(圖/Flazingo Photos@flickr)

寫履歷表時,專家教過一個實用的技巧:如果移除一個字可得到一百元,問問你自己,在草稿中有沒有任何字眼是你願意移除的?以下是簡單的公式:

每個贅字=$100

把這個公式套用在履歷表上,你會意外發現:這個公式可以有效幫你精簡用字遣詞。即使「一百元」只是隨便訂的一個數目,即使有些刪除的字眼比其他字眼重要,但這些都不是重點。真正重要的是,這個公式指引你做出正確的行為。通常,簡化比精確更重要,在這個例子中,一百元不僅不精確,更是憑空想像出來的,但它還是發揮了作用。 (相關報導: 用「不一樣」的履歷吸引面試官有用嗎? 更多文章

同理,我覺得把「學習每個新技巧」都想成「讓成功機率加倍」很重要。就字面意義來說,那跟想像「履歷表每刪一個字就獲得一百元」同樣不精確,但是那樣想了之後,可以指引你做出更有生產力的行為。如果我告訴你,晚上去上網站設計課程可能會讓你在職場的成功機率加倍,這樣的說法更有可能激勵你採取行動。相反的,如果我只是含糊地說,學習新技巧對你有益,你就不會特別受到激勵。你只要接受那個公式,不見得要深信不疑,就能有效地欺騙大腦,讓你更積極地追求成功。以新的方式看待熟悉的事物就能改變行為,即便那個新觀點只是鎖定想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