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們在舊金山舉辦了例行的年會,和過去幾年的年會不同地,這次年會沒有對外開放,採私人邀請模式,僅僅發了邀請函給我們投資組合裡的創辦人、Hardware Club的會員新創、我們基金的投資人以及矽谷的風險資本家朋友們,我們也將年會更名為Founders Summit,希望這個以硬體新創創辦人為中心的私人年會,能夠更加聚焦,讓參與者收穫更加豐碩。
合夥人Alexis Houssou為Hardware Club Founders Summit開場。(作者提供)
以結果來說,這次策劃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不只與會的兩百位創業家和投資人們現場討論熱烈,許多參與者在現場和事後也都特別過來和我們致意,大力讚賞這次高峰會的進行模式、參與成員和內容。
一個有趣的證據,過去不管是我們舉辦的活動,或是我參與過的新創大會,中場的社交時間往往會讓參加者流連忘返,導致下一個座談或者演講難以準時開始,這也是新創大會全天時程難以掌握的原因。但我們這次大會的幾個中場休息後幾乎都能準時繼續下一個單元,手拿著咖啡杯熱烈交換著意見的一兩百名觀眾們在短短幾次廣播後,都能迅速回到座位,可見得座談和演講內容對他們的吸引力。
許多不克參加的朋友們事後也都詢問是否有錄影,但既然是私人年會,我們自然是沒有進行任何錄影,這也讓創辦人以及風險資本家們更能敞開心胸談論工作上的一些挑戰。
但是下面我還是避開敏感的資訊,分享一下從幾個單元裡擷取到的新創智慧。
座談會來賓由左至右Eric Klein(Lemnos)、Shelley Zhuang(11.2)、大谷俊哉(Translink)。(作者提供)
這三位風險資本家的主戰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的A輪,但除了Lemnos也跟我們一樣是專注硬體新創以外,11.2 Capital和Translink都是軟硬都投的風險資本公司。討論中大家聊到硬體新創和軟體新創在矽谷A輪最大的差別,在於硬體新創幾乎都需要有營收才能談A輪,不像軟體新創可以用其他成長中的KPI(活躍使用者數、下載數⋯⋯)募A輪。這也導致成長較慢的硬體新創普遍會在A輪前多一輪Pre-A輪,而且A輪的金額也多半比軟體新創低。
但股票市場的下修是對於景氣反轉的預期,對新創來說難道不是更大的挑戰嗎?對此Translink的大谷合夥人表示其實景氣反轉才是新創的良機,因為經濟越是不好,新創越能夠找到顛覆產業的全新路徑,歷史也證明許多最成功的新創都是在最糟的時機創立的,軟硬體皆然。
開源平台無人機新創3D Robotics創辦人Chris Anderson。(作者提供)
在接下來的個人演講中,以開源平台掀起無人機DIY浪潮的3D Robotics創辦人Chris Anderson分享了3DR那高潮迭起的創業歷程,包含公司創立時其實只用了五百美元資金,以及一直到年營業額達到數千萬美元等級時,他都還沒有見過他那遠在墨西哥提華納管工廠的共同創辦人。但他也坦白分享了在美國設計、墨西哥製造的3DR打開市場後,中國白牌低價無人機開始大幅進入美國市場,加上本來技術就領先全球的垂直整合無人機大廠大疆(DJI)產品營收屢創新高,3DR只能夠黯然從硬體銷售退場,轉為專注於軟體授權。
雖然經歷了3DR的盛極必反痛苦經驗,但Chris Anderson仍然不改硬體創業家本色,又一頭栽入了硬體自駕卡賓賽車領域,在演講最後他分享了現在的進度,並表示明年初他們的人工智慧系統應該就可以跑贏人類賽車手。
座談會來賓由左至右Joshua Posamentier(Congruent Ventures)、Maryanna Saenko(Future Ventures)、Tony Chao(Tyche Partners)。(作者提供)
座談會一開始三位來賓都表示了對於前沿科技投資的樂觀看待,儘管乍看之下投資回報期比較長,但以SpaceX領頭的太空科技為首,前沿科技新創都開始以不同的方式取得營收,因此投資退出的選項也多了起來。其中Maryanna表示他和Juvertson共同創辦Future Ventures,就是為了能夠做前沿科技的長期投資,因此他們在募資時都跟有限合夥人(LP)說最少要十五年。
但和精實新創不同,我常稱為「比深度科技還深度」(deeper than deep tech)的前沿科技新創,其技術多半需要高度專業知識才能判斷,關於這一點大家是怎麼做技術盡職調查(technology due diligence)的呢?剛好這次三位座談會嘉賓都是計算機、半導體或者生化科學本科,就算是不同領域的前沿科技,根據工程和科學的基本原則多半能夠迅速理解個大概。
「況且能夠把前沿科技用淺顯的語言解釋得投資人都聽得懂,也是優秀創業家必備的條件之一。」曾經和Juvertson一起投資過SpaceX和D Wave的Maryanna這樣表示,但一旦決定要投資大家還是會找專家幫忙完成盡職調查,而且一定也會向同領域的專家們進行創辦人的背景調查。
(相關報導:
楊建銘專欄:何不食肉糜─合成肉新創BEYOND MEAT上市案
|
更多文章
)
「但你們一定也有遇過那種說啥『我們下週就會結束募資』之類的創辦人吧?」三位嘉賓異口同聲地說這種他們都會直接敬謝不敏,寧可錯過也不願貿然。
Hardware Club合夥人Aymerik Renard和PAX Labs執行長Bharat Vasan。(作者提供)
本專欄的讀者可能記得幾週前的《電子菸新創投資的道德界線?》一文,裡面的主角電子菸新創Juul就是從PAX Labs分出來的,差別在於Juul供給給使用者的是會上癮的尼古丁,2007年創立於舊金山的PAX Labs則是娛樂性大麻。在共同創辦人相繼離職後,Bharat 在今年初接下了執行長一職。投資銀行出身的他經驗豐富,除了曾在美商藝電擔任線上部門的營運長以外,接下來創辦的穿戴式裝置新創也在2014年出售給英特爾,接下來他加入智慧門鎖新創August Home擔任總裁和營運長,並將公司在2017年出售給門鎖大廠Assa Abloy。
*作者為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