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個故事是相反的,營收不振的Leap Motion現金流持續惡化,不只被迫遷離他們在舊金山的昂貴辦公室,持續出走的員工耳語也讓Business Insider記者拼湊出創辦人兩度拒絕蘋果收購、眾家股東即將血本無歸的故事。
2010年成立的Leap Motion的專長是光學手勢控制(optical gesture control),最早推出的產品是一個電腦外接裝置,宣稱可以讓使用者用手勢取代觸碰板或者滑鼠來控制電腦。上面是2013年的使用者測試影片來看,可以看到整隻手掌被完整地實況重現在螢幕上,乍看之下很讓人驚艷,但隨著手掌轉為垂直,裝置(當然)就失去對手掌姿勢的任何掌握。另外,在幾個示範項目中,手掌懸空控制螢幕上的應用程式,好玩是好玩,但觸碰螢幕就在十公分之外,所有手勢控制的部分,只要稍微往前一點就可以更穩定、更即時地操作,特地遠離螢幕懸空手掌控制螢幕上的東西,不只多此一舉,手腕疲勞也是可以預期的——光華商場貨架上那造型和材質讓人眼花撩亂的滑鼠手腕靠墊產品,存在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這支製作簡陋的使用者測試影片點閱率超過五十萬,雖然遠遠不是網紅的水準,但以一家在普羅大眾之間幾乎毫無名氣的新創來說,這個點閱率相當令人側目,儘管對公司來說是相當負面的一種側目。推出第一代產品時,成立三年的Leap Motion剛在1月完成$30M的B輪募資,領投的是彼得・提爾的Founders Fund,估值超過$300M,並和華碩合作綁售他們的手勢控制裝置,當時他們的宣傳影片如下:
這支影片點閱率超過一千萬,許多媒體紛紛報導湯姆・克魯斯〈關鍵報告〉裡那讓人印象深刻的手勢控制終於即將實現。對比實際產品上市後,使用者的「幻滅」測試影片儘管製作拙劣,竟然也有五十萬點閱率,已經注定Leap Motion這個產品會失敗。
到這個時間點為止,Leap Motion已經募了$94M的資金——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關於為什麼Leap Motion兩度拒絕蘋果收購,接下來我要提出和Business Insider的報導不同的看法。
(相關報導:
楊建銘專欄:風險資本界的出閘猛虎
|
更多文章
)
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報導,其實早在2013年蘋果就曾經試圖收購Leap Motion。根據報導裡生動的描述,雙方首次見面會談就是一場災難,首先發難的是Leap Motion的共同創辦人和技術長David Holz,他表示併購後他不會為蘋果工作,攻訐蘋果已經不再是一家創新的公司,其技術「糟透了」(sucked),並且大肆讚揚蘋果對手谷歌的安卓系統。
「首先發難的是Leap Motion的共同創辦人和技術長David Holz,他表示併購後他不會為蘋果工作,攻訐蘋果已經不再是一家創新的公司,其技術『糟透了』⋯⋯」(資料照,數位時代提供)
如果這個報導為真,那麼David Holz這種行為的確是莫名其妙。幾乎所有的新創併購案中,買家都會要求新創的共同創辦人留任最少一年到兩年,一方面讓員工能夠相對安心地繼續工作,另一方面確保技術和專利資產順利轉移。更何況是一家尚無營收和量產產品的新創,任何收購者都不可能讓創辦人拍拍屁股立刻走人。
換句話說,如果David Holz真的無意為蘋果工作,他們根本就應該直接婉拒,不應該跟蘋果進行會談,至於他有沒有真的在會議中大放厥詞,已經不是重點。
但如果要讓我猜測,我想2013年的併購嘗試最大的障礙應該是估值。當時Leap Motion剛完成$30M的B輪融資,估值已經超過$300M,據說創辦人認為公司遲早會突破$1B估值成為獨角獸。當時蘋果到底揣度花多少錢買這家沒產品沒營收的技術公司我們不得而知,但快轉到今年年初當蘋果二度試圖收購Leap Motion時開價 $30M到$50M之間,我們可以想像五年前對於技術和產品更加原始的Leap Motion,蘋果根本不可能出超過$30M以上的價錢。
如果蘋果在2013年出價是$30M,別說David Holz無意加入蘋果工作,光是B輪投資人才剛灌了$30M到資產負債表上佔股10%左右,就不可能點頭同意,所以David Holz到底在會議上講了啥鬼話,根本一點都不重要,雙方對於交易價格巨大的鴻溝,才是談判破裂真正的原因。
鏡頭快轉到今年春天,如前所述,蘋果二度上門提親,價格在$30M到$50M之間。這次似乎進行得很順利,根據內部人士透露,蘋果方面甚至已經開始和Leap Motion的人資部門合作,檢視所有員工的福利條款,並且正式郵寄了一份鑲有它那著名銀色標章的收購提議文件到Leap Motion辦公室,據說看到這份郵件抵達的員工們紛紛在辦公室中擊掌慶賀。
對於眼見公司遲遲無法實現營收成長的員工來說,在這個時間點如果能夠被蘋果收購,不只可以保住工作免於失業,而且還可以在履歷上追加一條「被蘋果收購」的榮譽標章,自然值得擊掌慶祝。但就在併購案預定完成的幾天前,蘋果撤回了提案,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報導,原因(又)是跟兩位年輕創辦人的不成熟行為有關。
對於熟知科技公司併購新創新聞的部分讀者來說,$30M到$50M對於帳面現金超過$200B的蘋果來說根本是滄海一粟,就算創辦人性格乖張,花這點小錢把一直想要的技術和專利買進來也值得,何必五年內二度提親、花了一堆時間盡職調查後,卻在最後關頭撤回呢?人家臉書花$2B買沒啥營收的Oculus VR,谷歌花$3.2B併購據說營收不怎樣的Nest,眼睛都沒眨一下。
谷歌和Facebook的軟體平台各自在搜尋和社群網路的領域取得獨佔,每天開門現金就一直滾進門,是十足的凱子爹。因此當它們出手併購硬體公司時,往往都像中國富二代走進巴黎聖奧諾雷街上的精品旗艦店一樣,豪不手軟。
「谷歌和蘋果的軟體平台各自在搜尋和社群網路的領域取得獨佔,每天開門現金就一直滾進門,是十足的凱子爹。」(資料照,美聯社)
但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家深口袋的併購常客,併購硬體公司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不只往往付出的價格過高,得到高價格併購的新創團隊也會因此拿翹,反而無法順利和臉書和谷歌公司順利整合,或者失去動力從而在市場競爭下陷入落後。
反觀蘋果,儘管是軟硬體整合大廠,營收卻幾乎都來是硬體。不管是創意人賈伯斯或者營運專家庫克,都是緊盯著硬體的產品售價以及製造成本,辛辛苦苦地打下蘋果現在的帝國,堆疊出帳面上那驚人的現金。因為這種根本上與凱子谷歌和臉書不同的賺錢方式,蘋果甚少亂花大錢買新創,而併購後的整合更是徹底執行到底。
以如此精打細算而且嚴密執行併購後整合的蘋果來說,因為不確定能否「馴服」Leap Motion兩位顯然很天兵的共同創辦人,而最終放棄併購,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更有可能的是,Leap Motion歷史上已經募了超過$94M,就算蘋果出價落在高端的$50M,投資人啟動「優先清償權」條款也無法將$94M全部拿回來,而持有普通股的兩位天兵創辦人則會身價歸零,因此除非另設退出激勵條款,否則可能還擁有公司多數有效投票股權的兩位創辦人也不會投票同意接受併購。
另一個可能是2017年由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領投的C輪募資,股東可能享有比舊股東更高的優先清償權,讀者應該還記得這輪的大小為$50M,如果蘋果出價剛好也是$50M,C輪投資人又啟動優先清償權,那麼不只持有普通股的兩位創辦人,B輪和之前的投資人包含Founders Fund和安德遜・霍洛維茨在內都會血本無歸,要他們投票接受併購也是很難嚥下的。
不管是哪一種情境,Leap Motions這個「兩度拒絕蘋果併購」的實境劇其實彰顯了新創的世界有太多的可能利益衝突,以及整個成長和募資路徑對於新創最終的退出可能的影響。如果創辦人和投資人沒有從一開始就理解這個現實,並且步步為營,最後可能導致大家全盤皆輸,不可不引以為戒。
(相關報導:
楊建銘專欄:風險資本界的出閘猛虎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現任巴黎風險資本公司Hardware Club管理合夥人。台灣大學電機學碩士、法國HEC Paris MBA,CFA持證,在亞洲、矽谷和歐洲半導體業十二年,包含創業四年。(更多好文請見作者英文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