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喜愛憑直覺行事,他在未來能否有效處理中國、北韓與中東議題,也令台灣擔心。當務之急,小英政府應運用現階段台美關係最好的時刻,將許多關係的增進制度化、甚至法律化,同時藉華府之力,提高和其他國家的實質關係。
國際矚目下,蔡英文順利連任台灣總統。選前國際主流媒體多定調這場台灣總統和國會大選是一場「台灣民主對抗中國威脅」的選戰。在全球普遍對中國興起一股警戒意識,以及香港「一國兩制」走入歷史的國際氛圍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普遍對於蔡英文的連任多了一份釋懷感與安心感。
主要國家駐台外交人員在台灣這場選戰中,最關注的情資也是北京如何介入選舉,以及台灣的民主防護網如何不被中國「銳實力」攻破。美國尤其關切台灣如何有效對抗中國的「假訊息」作戰。
維持有利於台灣的平衡關係
在當選後召開的國際記者會上,蔡英文也花很多時間談這次選舉對中國、對國際所展現出的意義。對外關係將是蔡英文第二任重要的議題,而她以台灣總統民選以來最高票高選,加上民進黨在國會過半、再度完全執政,這讓蔡英文未來四年推動對外政策上更有民意基礎,若要進行對外貿易協議談判也更無後顧之憂。不過,蔡英文的外交挑戰還是嚴峻的,包括短期內是否調整國安團隊,以及因為國際情勢變化而橫亙眼前的外交關卡也將接踵而至,國安外交團隊不容些許懈怠。
最首要的當然是選後美中台三角關係,如何維持一個有利於台灣的平衡。雖然華府官方說法是不干預台灣選舉,但選前美國朝野與國會種種「做球」給小英的「助攻」行為,早已坐實她是華府青睞的人選。韓國瑜陣營心知肚明,乾脆連去華府「面試」都省略。
依照往例,美國都會於第一時間致函台灣總統當選人,彰示華府對台灣民主的支持,這次大選也不例外。值得關注的是,未來幾天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會不會有更高層官員發言力挺小英,這也是評鑑前線外交人員努力的指標。
就在台灣選舉結束後四天,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率團訪問華府,與川普政府簽署美中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川普刻意在推特上選訂一月十五日這天做為協議簽署的時機點,的確和台灣大選有微妙關聯。
台灣在印太戰略版圖地位提升
去年十二月中旬,川普簽署《二○二○國防授權法》(NDAA 2020),其中美國國會要求國家情報總監必須在台灣總統大選結束後四十五天內提出報告,說明中國干預或破壞台灣選舉的行動。
川普將中美貿易協議簽署的時間押在台灣大選之後,即是為了確保台灣選舉順利,不致出現華府最不想看到的結果,避免失去談判籌碼。
華府不僅將持續公開力挺台灣的各項外交舉措,提升雙方高層官員互訪層級,還會拉攏更多國家加入與台灣各項領域的合作平台。過去一年來,台美之間的全球合作訓練架構(GCTF)就在華府的牽線下,增加日本、澳洲、瑞典等國家,據瞭解未來還有更多國家加入。台灣必須善用此一良機來擴大與全球的連結。
然而,台美關係也存在若干變數,這些不確定因素都和川普的連任選舉息息相關。川普內有彈劾案的麻煩和虎視眈眈的民主黨挑戰,外交上更充滿無法掌握控因素。
金正恩揚言「送美國耶誕禮物」,最後只是虛張聲勢。(AP)
川普下令狙殺伊朗高階軍官蘇雷曼尼(Qassem Suleimani),引爆美伊關係緊張,但川普團隊意識到茲事體大,立即見好就收,無意對伊朗發動戰爭。德黑蘭反制美軍的報復行為也看似只是為了讓國內抒發一股怨氣。華府深知一旦陷入另一場中東的戰爭泥淖,恐不利川普選情,更遑論會讓俄羅斯和中國趁虛而入。
另一位在旁伺機而動的是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原本揚言要用重啟核武和洲際彈道飛彈試射做為給川普聖誕禮物的金正恩,結果只是虛張聲勢。
但金正恩在新年初始釋放的訊息就是:解除對北韓的經濟制裁,否則就要走自己的路。川普如何拿捏金正恩的「奇蒙子」,確保他連任選舉前不出事,攸關美國會否捲入另一場軍事衝突,導致對台海議題的分身乏術。
習近平「寄望台灣人民」落空
無論是中東或是朝鮮半島,北京都樂見川普受困。台灣大選前傳出中南海判定小英連任機率大,只寄望於民進黨無法在立法院單獨過半,如此北京仍能拉攏「親中」勢力來弱化小英的領導,這個期望如今也落空。
不過對習近平而言,今年重中之重的議題是:當經濟成長確定無法「保六」,要如何不讓經濟持續下探?同時如何穩定社會秩序?
明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後年是習近平原定任期屆滿期限。即使他已經修憲解除任期限制,但二○二二年就是他要驗收國內外政績的重要時刻,做為合理化第三任任期的基礎。只要小英在第二任不致做出令北京頭痛的事,習近平仍將維持對台政策「硬的更硬、軟的更軟」方針,然後繼續扶植親中勢力於二四年班師回朝。
安倍「外交年」會損及台灣利益?
比起習近平的可預測性,川普更喜愛憑直覺行事,決策風格反反覆覆。他在未來十個月內,能否有效處理中國、北韓與中東議題,也令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國家擔心。當務之急,小英政府應運用現階段台美關係最好的時刻,將許多關係的增進制度化、甚至法律化,同時藉華府之力,提高和其他國家的實質關係。
由於奧運將在東京舉行,安倍晉三將2020訂為外交年。(翻攝自安倍晉三Twitter)
日本就是小英連任後必須在外交上加倍投資的夥伴。現今台日關係最大障礙無疑是福島核災區食品解禁議題。前年十一月的地方選舉合併公投,否決對上述日本農產品解禁,一度讓日方說出無法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氣話。
但台日關係的基本面仍佳,日方對小英寄望甚深,只希望她更有決斷力。未來台日關係應穩健低調邁進,構築更堅強的政經與安全關係互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也是安倍的「外交年」,除了東京奧運,改善日中關係是他急欲留下的外交政績,美中角力也讓習近平體認到拉攏日本的必要性。前年年底安倍訪問北京,進行「化冰」之旅;去年六月習近平前往大阪出席二十國集團峰會(G20)。
十二月安倍再訪北京進行「習安會」,敲定今年春天習近平赴日本進行國是訪問。已經傳出中方要求與日方簽署「第五份政治文件」的呼聲,屆時北京會否在台灣議題上對東京施壓,小英的國安團隊對此應已有所沙盤推演,也該藉適當外交運作以避免台灣利益受損。
小英連任,也讓已進行三年的新南向政策得以穩定延續。對於新南向部分有意強化與台灣經貿、連結的國家而言,台灣應該集各部會之力,持續推動此一分散市場與風險的戰略。
歐盟國家關注亞洲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近期歐盟也注意到亞洲的重要性。去年年底在布魯塞爾舉辦首屆歐亞連結高峰會,歐盟也提出在基礎建設、數位經濟以及人才交流等三大面向的連結議程。台灣應運用在新南向地區建立的人脈與經貿投資管道,做為吸引歐盟與台灣共同合作的資產。
要全方位展開上述的新外交出擊,小英政府必須必須向文官體系傳達清晰的外交視野戰略,同時得思考重整國安與外交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