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中,台灣疫情升級,因防疫而實施的禁止內用政策大幅衝擊餐飲業,其中酒類銷售因店面人流大減,網路銷售又全面禁止,不少業者面臨生存困境。
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呱吉)收到酒吧業者陳情,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連署要求政府修法開放網路賣酒,不到2個月就就突破5000人連署門檻。財政部對此於近日回覆,評估在無法杜絕未成年透過網路買到酒前,暫不參採提案人訴求。然而,依財政部自己蒐集的資料,全球42個主要國家地區中,高達35個開放,我國一律禁止網路賣酒,是否合理?
《菸酒管理法》制定於1999年,立法之初就已明訂酒類商品販售,不得透過郵購、電子購物或無法辨識購買者年齡的方式為之。也就是說,網購不行、無法辨識購買者年齡也不行,就算網購可以辨識年齡,也一律禁止;該條文僅在2014年變動過一次,當時立法者認為「網路交換物品日漸普遍,避免未成年人藉由網路以物易酒」,因此增列酒類商品轉讓,禁止以無法辨識受讓者年齡方式為之,一直持續至今。
台北市議員邱威傑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修正《菸酒管理法》。(取自財政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網站)
但隨著電子商務越來越發達,酒類販售業者近年嘗試在實體通路外再開拓另一個銷售管道;除了大買臉書、Instagram廣告,還透過網站「詢價單」、臉書私密社團等將民眾導入私下購買,遊走法律邊緣。疫情封鎖了實體通路後,網路更成了廝殺的戰場,業者一方面要找出潛在客源,又要閃避同行或政府的追緝,一名業者苦笑說:「在網路販酒,好像在販毒!」
疫情人流大減 賣酒求生存轉網路反觸法
原先從事葡萄酒貿易8年的張小姐,今年想要打造品牌,選在台北市北區開店。張小姐說,當時她好不容易找到心儀的店面,和房東簽下5年長約,砸了300萬元打造成簡約的無印風格,結果開幕當天,全國疫情升成三級警戒。
張小姐回憶,那天她只好逐一聯絡賓客不要前來消費;接下來因為人流減少,有好幾天營業額都掛「零」,最慘的時候連續長達1周。眼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她籌劃找其他通路銷售,一開始透過LINE官方帳號,對熟客宣傳葡萄酒訊息,偶然間有位客人詢問價格,她一時大意就回覆了匯款帳號,沒想到沒多久就被檢舉,被開了一張網路賣酒的罰單。
張小姐說,她貿然回覆匯款帳號確有疏失,但她不懂的是,現行《菸酒管理法》規範不能網路賣酒,是因為要保護未成年不要接觸酒精,「但如果可以辨識或篩選年齡的話,為什麼還是不能透過網路賣酒?這樣要我們怎麼生存?」
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期間酒商也深受衝擊。示意圖,非關新聞個案。(資料照,顏麟宇攝)
不能賣酒,那教品酒可以嗎?法國國家認證侍酒師Joe,學成歸國後做起侍酒顧問,協助餐廳設計酒單以及外場服務生的侍酒訓練。他說,餐廳禁止內用,侍酒顧問業務當然也沒生意,為了找出路,他籌辦線上品酒課程,學員付費報名參加課程後會收到2到3款葡萄酒,再指定日期、時間,透過視訊軟體上課,但這個課程卻遭賣票的活動網站下架,原因是網站認為他們實際是在「賣酒」而非教課。
(相關報導:
專訪1》不只共機!駭客1個月攻擊我2000萬次 調查局合作FBI捍衛數位國土
|
更多文章
)
Joe說,他當時寫了很長的信,還引用法條與法院判決,舉證這樣做是為了辦課程而非賣酒,最後對方要求在能夠確認客人年齡的前提下,才讓他的活動上線販售課程。後來網站將活動「購票」改為「購票申請」按鈕,他和員工一個一個打電話給有意願購票者,確認年齡後才讓他們買票。
Joe質疑,為了讓未成年不能買到酒而一律禁止網路賣酒,「根本不合理啊!」透過自然人憑證或上傳身分證,就能達到辨識年齡的效果。如果擔心未成年人拿他人證件冒名買酒,「這不是《菸酒管理法》要解決的問題吧?這應該是偽造文書或冒用他人身分等其他法律要解決的問題吧?」為此他還拍攝多支影片上傳YouTube,希望推動修法。
進口商跳進來廝殺 媽媽團購成疫情最大客戶
酒類經銷商「酒窩」執行總監林嘉琪說,疫情期間餐酒館倒一片,很多進口酒的貨櫃都直接撤單。B2B(企業對企業)的銷售管道沒了,進口商跟代理商開始跳過經銷商,直接賣酒給消費者。進口商能夠給消費者的價格「夠殺」,零售價直接對半砍,甚至下殺3、4折。
林嘉琪透露,疫情期間,只有一個族群的銷售增加,就是「媽媽族群」。三級警戒期間媽媽在家顧小孩壓力大,透過街訪鄰居團購次數增多,數量也變大。但即便如此,仍不足以抵銷她面臨進口商與疫情的雙重夾擊,業績一下掉了7、8成。
詢價單、開社群 酒商遊走法律邊緣求生存
雖然國內禁止網路賣酒,但仍有許多酒商嘗試遊走法律邊緣。林嘉琪說,有些酒商會在網站上放「詢價單」,民眾填寫完想要購買的酒款後,再到電子郵件信箱收件,透過刷卡或LINE Pay來訂購;也有酒商透過LINE群組、臉書私密社團銷售,甚至在網站上放「葡萄」文字介紹照片而不是「葡萄酒」,來避免遭檢舉。
但也因酒商紛紛轉往「線上」,惡性競爭似乎也更為激烈,近期國內兩個經營多年的萬人葡萄酒臉書社團「葡萄酒新手選」、「葡萄酒狂熱(wine mania)」無預警被臉書關閉「滅團」。因社團內除了愛好者分享品酒心得,也有酒商在其中張貼促銷訊息,因而酒圈紛紛懷疑是同業檢舉,但葡萄酒新手選版主Eric說,臉書不會告知原因,大家都只是「猜」而已。
《菸酒管理法》規定,酒的廣告或促銷要明確標示「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等警語,施行細則更規定了文宣廣告的警語版面、顏色、圖示,在疫情中也意外成了競爭武器。有不少酒商粉絲團貼文遭檢舉「未標註警語」,甚至許多遭檢舉的內容是2、3年前的「分享文」。同樣也被檢舉的張小姐說,她就曾被主管機關來文要求改善,被檢舉的照片是她3年在花蓮民宿和朋友吃晚餐的照片,只因桌上有拍到酒瓶;甚至粉絲團的背景拍攝店內一隅,因有拍到酒瓶就被要求放警語。
青少年飲酒比率增 兒少團體:為經濟開放是犧牲下一代
過去政府一度考慮開放網路賣酒,2016年財政部曾提出修法草案,研擬開放若酒類販售業者經當地縣市政府登記核准,且透過連鎖便利商店等交貨者,就可透過網路販酒。惟草案送往立法院審議時,遭兒少團體大力反對,政黨輪替後,上台的蔡英文政府考量反酒駕團體認為會增加酒駕機率,也難管制未成年人飲酒,「爭議性高、共識度較低」而主動撤案。
(相關報導:
專訪1》不只共機!駭客1個月攻擊我2000萬次 調查局合作FBI捍衛數位國土
|
更多文章
)
5年後,今年7月邱威傑(呱吉)帶頭提案要求開放;他說,22年前立法時為了避免未成年透過網路買酒,所以一律禁止網路購買,如今確認購買者的年齡早已不是問題,共享機車就是很好的例子。各國都已經開放網路購買,台灣卻還沿用陳舊法規,導致疫情期間許多商家不但收入減少,還又收到政府的罰單。
台北市議員邱威傑認為,線上確認年齡已非問題,如北市共享機車就是成功案例。示意圖,非關新聞個案。(資料照,方炳超攝)
因連署達標,財政部也召開座談會聆聽各界意見,其中仍有不少反酒駕、兒少團體等表達強烈反對意見。
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說,三級警戒期間,酒駕事故與違規減少6成,就是因為喝酒場所的可近性減少了;美、英等國青少年飲酒率逐年減少,我國卻增加,依衛福部調查,青少年曾飲酒比率在2009年是25.7%,但到了2017年上升到27.7%,目前我國實體通路仍無法避免青少年取得酒,一旦開放網路販酒,將使青少年飲酒問題更嚴重。
董氏基金會說,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飲酒即使少量也會有致癌風險,且健康風險會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上升;電子商務是年輕世代熟悉及慣用通路,開放網路只是方便酒商開發更多年輕族群客源。該基金會批評,若政府開放酒品電子商務,就是為了經濟而犧牲下一代健康,是不負責任的作法;「不能只以商業利潤考量是否開放,開放之後延伸的成癮、醫療、犯罪等社會成本,都要一併思考。」
三級警戒期間,酒駕事故與違規案件數大量減少。示意圖,非關新聞個案。(資料照,顏麟宇攝)
中華民國酒類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則強調,飲酒觀念與酒後禁止駕車,應從教育面著手。
42國僅7國完全禁止 開放與未成年飲酒似無明顯關聯?
依財政部蒐集42個國家及地區網路賣酒管制資料,包括德國、奧地利等9國是開放且無管控機制;日本、韓國、中國、英國、法國等26國是部分開放並輔以管控機制,包括要求確認簽收人年齡、只能以信用卡付款等措施。僅泰國、俄羅斯、土耳其等7國和我國一樣,全面禁止網路販酒。
財政部說,開放且有管制機制的國家,多數訂有提供酒類予未成年人的罰則,其中多數國家也規定網路買酒者要填寫身份、年齡資料,但並未具體規定應如何驗證身分。交貨方面,雖然有規定要確認領貨者達可飲酒年齡,但對於如何確認沒有詳細規範。財政部也蒐集了各國未成年飲酒率與是否開放網路販酒是否有相關性,結論顯示「似無明顯關聯」。
財政部國庫署副署長顏春蘭說,2011年、2016年都曾邀各方團體開會討論,可惜都沒有共識。這次財政部蒐集的資料中,雖然包括阿根廷、菲律賓、墨西哥等開放或部分開放國家未成年飲酒率都提高,但也有許多國家下降;禁止的國家如泰國,未成年飲酒率也照樣提高,顯見並未有完全的正相關。不過這麼多國家中,我國是少數未成年飲酒比率增加的國家,所以才會要更多關注。
信用卡、電子支付難辨識年齡 財政部稱無共識暫不推動
至於多數販酒業者認為可以透過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驗證身分,金管會說,信用卡付款機制目前無法在交易時驗證持卡人是否成年,未成年人也能在符合《民法》規範下取得各種支付工具。若要新增驗證功能,要投入大量修改系統成本,且目前依統計未成年的持卡人比率僅0.29%,為此進行系統調整,是否符合成本效益有待評估。
若想透過電子支付來辨識年齡,金管會說,像街口支付、LINE Pay並未禁止未成年開設,若要辨識年齡,就得要求銷售端提供銷售資料供電子支付業者辨識,也涉及成本效益與支付效率問題。
財政部說,依美國、澳洲與芬蘭研究,就算有管制措施,仍很難有效防範未成年者透過網路買酒。雖然2016年提出的修法草案,包括網路販酒業者資格管理、申購者身分識別、販酒網頁加註警語、付款方式、包裝標示、交貨方式、鼓勵舉發及提高罰則等配套措施,已經比國際作法更嚴格,但當時仍無法取得共識。目前爭議重點在辨識購買者年齡機制的有效性,在這種機制被各方認同前,暫不參採該訴求。
近年電子支付已逐漸成為主流付款方式之一。示意圖,非關新聞個案。(資料照,林瑞慶攝)
對於業者生存危機,顏春蘭說,財政部有盡量替業者著想,例如疫情三級警戒期間開放調酒可外帶,即便現在降到二級,也仍持續開放。但網路禁止賣酒是規定在法律中,還是請業者遵照現有的機制運行。
對於財政部的回應,邱威傑批評,多是沿用反對開放團體的內容,顯然一開始立場就相當偏頗,且反方提供的證據很多都自相矛盾。邱威傑說,他不會立刻放棄,打算串聯北、中、南業者,也會聯繫立委,希望讓這個議題能繼續獲得重視與討論。
國際葡萄酒專家陳上智說,禁止網路賣酒立法當時,科技還無法做到網路辨識年齡,但科技越來越進步,台灣已有實名制、可以用健保卡買口罩了,為什麼不能買酒?台灣現在想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區域貿易協定,在酒類銷售也一定會遇到要求開放的壓力,現有的法令已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