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蝨子。」這句話為美國劇場傳奇人物伊麗莎白‧斯華多斯(Elizabeth Swados)的人生下了最好的註腳。
伊麗莎白‧斯華多斯一九五一年出生於紐約州水牛城的富裕家庭。父親是知名律師,熱心社交與運動,曾協助水牛城冰上曲棍球軍刀隊從地方球隊一躍而成國家冰球聯盟球隊,蔚為美談。母親熱愛藝術,兼具詩人與演員身份。哥哥林肯擅長繪畫,是伊麗莎白最為崇拜的對象。
伊麗莎白從小即展現藝術天份,就讀以藝術教育聞名的班寧頓學院(Bennington College)主修音樂與創意寫作期間,在音樂與戲劇創作方面都有極出色的表現,尚未畢業,就有了和百老匯劇場合作的機會。大學畢業,在教授的推薦之下,進入紐約外百老匯知名的拉瑪瑪劇院(La Mama Theater),展開璀璨的創作生涯。身兼編劇、作曲與導演於一身的伊麗莎白‧斯華多斯,年僅二十七歲,就以音樂劇《逃家人》(Runaways)成功征服百老匯。這齣音樂劇獲得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五項東尼獎(Tony Award)大獎提名,其中她個人就獲得四項大獎提名。

她的音樂劇也成功把多位出色的演員推上成功之路,例如梅莉‧史翠普曾因她導演的《音樂會裡的愛麗思》(Alice in Concert)獲得外百老匯戲劇獎「奧比獎」(Obis)的最佳演員;以《情定日落橋》成為銀幕偶像的黛安‧蓮恩第一次演出,就是伊麗莎白‧史華多斯執導的舞台劇《美狄亞》(Medea),而參演《逃家人》更成為蓮恩躍上大銀幕的契機。
除了編導音樂劇之外,伊麗莎白‧斯華多斯也為電影、電視影集作曲配樂,同時致力結合小說、詩歌、影像、繪畫等藝術元素,呈現創新的戲劇型態,廣受藝評界推崇。她關心社會議題,劇作也不以討好潮流為取向,經常藉由戲劇探討性別、種族、謀殺與青少年問題。她最知名的音樂劇作品《逃家人》即以流浪街頭不回家的年輕人為主題。而她創作的小說、青少年文學與兒童繪本,也都流露出對青少年成長的關懷。
事業一帆風順,生活多彩亮麗的伊麗莎白‧斯華多斯,內心其實有著無法言說、也從未向人提及的黑暗角落。一九九一年,她出版家族傳記《一家四口》,首度揭開她幸福生活的表象,讓人看見她千瘡百孔的人生。
伊麗莎白的父親有外遇,母親罹患重度憂鬱症,酗酒,多次住院治療,最後自殺身亡。伊麗莎白最崇拜的哥哥林肯精神分裂,自殺未果而成殘廢,最後離家不返,在紐約的破落公寓裡走完一生,死因成謎。
生性敏感的伊麗莎白,幼年時期就感覺到家庭氣氛詭譎,但在她成長的五○、六○年代上流社會,是絕不容家醜外揚的,她向來只知道父母親感情不睦,母親健康不佳,卻從來不知道究竟是為什麼。然而正因為不知道為什麼,所以心生恐懼。童年的恐懼到她長大成人還如影隨形,到母親自殺,哥哥發病,她更加驚恐,擔心自己遺傳了瘋狂的因子,註定要走上母親和哥哥自我毀滅的道路。 (相關報導: 理科太太宣布暫停發片!老公憂鬱症復發、自己也生這種病…頻道「放長假」原因曝光 | 更多文章 )
就讀大學期間,伊麗莎白和一般的年輕人一樣,嗑藥、喝酒,揮霍青春,但心裡始終有個無法填補的洞。她形容自己都次不停開車,開過一個又一個城市,跨過一個又一個州界,開到自己筋疲力竭,再也無法動彈,而那個洞,卻還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