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AI晶片需求不振:日本新晶圓廠半數未達量產,半導體市占率創40年新低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曾經表示,熊本一廠預計2030年達到在地採購率60%台積電熊本廠。(美聯社)

長崎縣諫早市

《日經亞洲》20日報導,過去兩年日本新建的7家半導體工廠中,截至4月僅有3家開始量產,反映出非AI晶片需求復甦緩慢。日本對半導體產業的數兆日圓投資,仍未轉化為實際成果。

​《日經》指出,在美中緊張局勢加劇之際,日本正致力於建立國內半導體產能。​在2022年至2029年間,日本半導體產業可獲得約9兆日圓的投資,而到2030財年為止,日本政府也計畫為半導體和AI領域提供超過10兆日圓的支持。不過根據《日經》對9間晶片公司過去兩年投資的調查,截至目前這些投入尚未轉化為實際成果。其中原因之一是非AI晶片的需求疲軟、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銷售情況不佳。根據行業組織SEMI的數據,去年全球晶圓廠的產能利用率在60%至70%之間,低於健康水準的80%至90%。

日本瑞薩電子(Renesas)2024年4月重啟停擺9年的甲府工廠,原本計劃今年初就要開始量產,但電動車等領域的半導體需求疲軟,迫使該公司重新評估計劃。社長柴田英利上個月表示:​「市場狀況仍極度不確定,我們將盡可能保持謹慎態度。」《日經》指出,晶片製造商正密切關注市場動態,部分原因是為了減輕這些工廠帶來的財務負擔。即便工廠完工後,通常也要等到正式運轉才會開始折舊。

羅姆半導體集團(Rohm)去年11月開始在2023年收購的工廠試產,但尚未確定量產日期;三墾電氣(Sanken Electric)購入設施希望提升半導體產能,後來卻將全面投產時程延後至少兩年;鎧俠控股(Kioxia Holdings)原訂今年9月啟用記憶體工廠,不過公司決定去年已經竣工的廠房要等待記憶體市場復甦後,才會啟動生產。​

儘管索尼集團(Sony)在長崎縣諫早市的製造基地還有閒置空間,但面對市場狀況不明,索尼決定先建造廠房,等待條件成熟再投資生產設備,該公司去年4月開始興建的手機感測器工廠就是如此。《日經》指出,從破土動工到投產,興建一座晶圓廠通常需要18到24個月的時間,索尼表示,只有當諫早工廠產能飽和時,才會啟動新廠的生產。

日本電子製造商在1988年曾掌控全球半導體的半壁江山,但後來由於無法與韓國和台灣的競爭對手在價格上抗衡,只得退出先進晶片的研發行列。根據研究公司Omdia的數據,日本半導體銷售份額去年下降 1.7 個百分點至 7.1%,創下自198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準。

當全球最先進的晶圓廠已能生產2奈米晶片時,日本的晶圓廠僅能生產12奈米晶片,而日本企業更是只能做出40奈米或更大的製程。在開發和生產AI晶片的競爭中,日本已落後於外國對手,在生成式AI的熱潮中更是被遠遠拋在後頭。即便台積電旗下的日本先進半導體製造公司(Japan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首座晶圓廠去年12月開始量產,但部分觀察家認為產能利用率不高。台積電原定2024財年動工興建第二座晶圓廠,但該計劃已推遲至這個財年,但2027財年開始量產的目標不變。 (相關報導: 對「制裁俄羅斯」避而不談,《經濟學人》開罵:川普對普京異常軟弱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