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納扎爾拜·葉爾肯觀點:中亞「C5+1」合作模式未來展望

2023年9月19日,美國總統拜登(中)在聯合國大會期間與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土庫曼領導人舉行會談。(資料照,美聯社)

日本作為中亞區域整體合作之「C5+1」對話機制的創始國(2004年8月27日),在過去的二十年時間裏,經歷了一輪前後結果截然不同且相互抵觸的特殊型地緣演變過程,其變化之大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即由起初的全球型「獨一無二」瞬間變為最終的區域型「可有可無」,或從開始的主動型「深入其中」突然退變為最後的被動型「靜觀遠望」。

換言之,日本首創之中亞「C5+1」合作模式自開啟以來(即首屆「中亞五國+日本」外長會議成功召開),在長達二十年時間內已被南韓、歐盟、美國、印度、俄羅斯、中國、義大利、海合會及德國所相繼效仿,成為了經濟全球化時期最具代表性且最符合地區整體地緣利益的平臺工具,起初其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後期則相反,實質意義遠超于象徵意義。

上述國家及區域型一體化組織當中,印度、俄羅斯、中國、海合會、德國、美國與南韓在短短三年內(2022年1月27日至2025年4月3日)先後將各自所屬中亞「C5+1」合作機制由原先的部長級會議升格為元首級峰會,希望借此既能促進地區穩定與安全,又能抵制潛在挑戰並打擊公開威脅。

唯有日本在其具有絕對歷史意義的關鍵時刻(2024年8月27日)既未能打破地緣限制,又未能突破區域封鎖,相反卻深陷且遭遇意想不到的新型陸海戰略圍堵與戰術遏制。事實上,首屆「中亞五國+日本」元首峰會的臨時取消不禁令人感歎「成也日本,敗也日本」,且不由自主地反問道:「為達到這一目的,潛伏在暗處的敵對一方究竟醞釀、謀劃、籌備、實施了什麼?究竟是何等埋伏與操作讓一切看似如此極其自然?讓一言九鼎的日本在全世界面前顏面掃地且被迫自毀長城僅是一個開始,還是眾多不為人知的某重要或次要一環?」

「怒火中燒」還是「無名鬼火」?

唯一不可否定的是,日本所創之中亞區域所屬「C5+1」對話機制與合作模式伴,隨此次首屆「中亞—日本」元首峰會的臨時取消正逐步喪失原有的地緣戰略意義,其建立在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多國權力平衡日益呈現出「外圍輕」與「核心重」的不穩定發展趨勢,間接導致該高度國際化的區域型戰略合作平臺不可避免地捲入與之不相干的大國博弈,進而由起初絕對的「並進並融式大中亞」逐步倒退為相對的「一進三阻式小中亞」。

為防範于未然,中亞五國須首先降低對當前「C5+1」對話機制與合作模式的期望與重視程度,通過「臨時暫停」的方式將其由過去的「展望大會」調整為未來的「總結大會」,直至機制平衡回歸至二十年前的「外強內穩」為止。其次,依照現有合作基礎對中亞所屬「C5+1」機制實施區域劃分,建立精准且可預估的區域板塊地緣政治兼經濟風險評估體系,並以此為新基礎對不同區域與不同板塊採取不同的對接合作模式,以免域外安全問題與紛爭內滲。 (相關報導: 納扎爾拜·葉爾肯觀點:建構新哈薩克之「延續草原使命」 更多文章

最後,明確統一中亞「C5+1」對話機制與合作模式相關各方立場,將「反對任何一方將中亞整體利益當作國與國間的談判籌碼,堅決捍衛並確保中亞地區作為獨立地緣政治板塊的完整性,絕不允許任何一方阻擋或孤立另一方」寫入未來新峰會的《聯合聲明》當中,勿忘基於信任的互惠與互利才是對等合作及友誼的最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