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善用超徵稅收創造安全環境,吸引逃離川普的美國人才

行政院主計長陳淑姿(右)、行政院常務副秘書長李國興(左)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稅收超徵還稅於民」公聽會。(資料照,劉偉宏攝)

台灣財政部公布2024年全年度稅收超徵金額高達5,283億元新台幣,創下歷史新高,引發朝野政黨與各界對這筆鉅資的使用方向展開激烈討論。統計近4年稅收超徵情況,2021年超徵4327億元、2022年超徵5237億元、2023年3860億元、2024年5283億元,累計超徵1.87兆元,平均每年4677億元。特別是2024年的超徵稅收破5千億,創歷史新高。

在這連續四年超徵的情況下,政府有善用這筆鉅資嗎?有讓這筆錢產生更大的效益嗎?各界目前對如何應用這筆錢有何看法呢?

一、政府(民進黨)立場

1. 民進黨政府主張這筆資金應優先用於國家長期投資與提升韌性,目前釋出的方向包括:

2. 還債與儲備財政彈性:撥部分款項用於減少公共債務,強化國家信用評等。

3. 公共建設與數位轉型:擴大基礎建設投資,如半導體供應鏈基礎、智慧城市與綠能設施。

4. 社福與少子化對策:增加對育兒津貼、長照服務、青銀共居計畫的支持。

5. 國防支出與全民防衛:特別針對後備軍人訓練設施與民防演練體系進行強化投資。

民進黨強調,這是「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應用於「提升國家整體體質與未來競爭力」。

二、在野黨立場與批評

國民黨(KMT):

1. 要求退稅還民:「超徵即應還稅於民」,主張直接普發現金或抵減未來綜所稅。

2. 批評政府預算浮編:認為超徵表示預算編列保守、刻意壓低收入預估,導致預算審查失真。

3. 反對亂花超徵金:主張應明列用途,避免政府以「特別預算」或「基金」規避國會監督。

民眾黨(TPP):

1. 支持部分普發現金:訴求平衡使用,部分還稅、部分投資未來產業與教育。

2. 強調財政透明與效率:建議成立跨黨派「財政監督小組」,確保資金使用合乎公共利益。

三、社會輿論與學界觀點

1. 經濟學者多數認為不宜一次性普發現金,應用於中長期投資與減債,減緩潛在景氣反轉時的財政壓力。

2. 社運團體與工會則呼籲應將部分資源投入於改善勞工權益、健保給付與低薪族群生活補助。

3. 青壯世代代表則關注如何透過這筆超徵改善居住正義與教育資源分配。

從這些主張來看,個人覺得有一項更值得政府用這筆鉅資投資的項目,改善高等教育與吸引外籍科研人才「選擇台灣」進行科學研究。

自川普2.0以來,美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和財政壓力,包括聯邦政府大幅削減資金的威脅。研究計畫面臨關閉,數萬名聯邦工作人員被解僱,而外國學生擔心因其政治觀點而被驅逐出境。這波受到影響的包括科學家、研究人員、醫學專家、技術專家和博士學者,由於資金流被取消或擱置,他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失去了工作、補助金和獎學金。

川普甚至稱哈佛大學是「對民主的威脅」和「自由主義的混亂局面」。台灣應該藉此千載難逢機會招收希望確保學術自由的學者來台研究,帶動台灣新一輪的研究和創新,作為提升台灣經濟表現的堅強後盾。 吸引美國外流人才,目前以歐洲最為積極。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提高罷免門檻 保衛自由民主 更多文章

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在演講中宣布了一項為期兩年、總額5億歐元的計劃,鼓勵美國專家移居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