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症狀不只有抽搐 醫揭「三不二護」急救關鍵與生活禁忌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朱庭瑩表示,癲癇發作不只像電視演的倒地抽搐、口吐白沫一種表現,有時短暫麻痛、味覺異常,也有可能是癲癇發作的前兆。(奇美醫院樹林院區提供)

45歲阿宏(化名)初期陸續有左上肢麻痛感,伴隨味覺異常及上腹部不適感,每次約持續10秒鐘,症狀就自行緩解,醫師診察評估懷疑為右大腦局部癲癇發作,除開立抗癲癇藥物,並安排進一步腦波檢查,但阿宏卻未依約回診檢查。直至3個月後,阿宏全身抽搐、失去意識被送到急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 、顳葉惡性腫瘤伴隨腦水腫,醫師診所為腦惡性腫瘤併發癲癇發作,後續進行腦腫瘤切除及放射治瘤中。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朱庭瑩表示,許多人都以為癲癇只有像電視演的倒地抽搐、口吐白沫這一種表現,其實癲癇的症狀多元,許多病人的發作可能只是一瞬間的發呆、語塞、感覺異常,或反覆做出無意識的動作; 而這一類的癲癇患者反而容易被忽略,甚至被誤判為情緒、心理或老年失智等問題。

非典型癲癇症狀易被忽略 恐導致延誤治療

實際上,癲癇是一種腦部異常放電引起的「症狀」,全身性抽搐只是其中一種型態,不同腦區的異常放電,就會有相對應的症狀。像是突然眼神呆滯、無法言語、感覺異常、聞到怪味道,甚至只是短暫失去意識,也可能是癲癇的表現。而造成癲癇的「疾病」非常多,從先天性發展異常到後天腦部損傷或疾病皆可能引發;成人常見原因包括腦中風、腦部外傷、腦腫瘤、中樞神經感染及神經退化等疾病(如阿茲海默症晚期),但其實約有50至70%的癲癇原因不明。

朱庭瑩說明,根據統計,癲癇在全球的盛行率大約為0.5至1%,台灣約有10至20萬的民眾罹患癲癇,且任何年齡層皆可能發病。許多病人首次發作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導致延誤治療。尤其是非抽搐型發作,有些人只是出現幾秒鐘的空白、行為怪異,甚至反覆做出咀嚼、撫摸衣物等動作,身邊的人很難聯想到是癲癇,癲癇的診斷需透過腦波檢查(EEG)與腦部影像(CT或MRI)確認,有些病人則需安排錄影腦波長時間監測。診斷不單只靠一次抽搐或病人陳述,而是透過臨床判斷與檢查工具綜合評估。

有症狀才吃癲癇藥?

朱庭瑩進一步說明,一旦確診癲癇,正確的藥物治療與穩定服藥至關重要,多數病人經長期規律用藥後,能有效控制發作,回歸正常生活。癲癇藥不是有症狀才吃,必須穩定維持血中濃度,才能讓腦部保持平穩,若擅自停藥或漏藥,不但可能讓病情惡化,還可能引發「癲癇重積狀態」,嚴重者需進入加護病房治療,甚至有生命危險,這類病人發作時間長、反覆無法恢復,對腦部是極大傷害,嚴重時需使用靜脈注射抗癲癇藥物或插管保命,且持續發作時間過久,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腦損傷,不可不重視。

除了藥物治療外,癲癇病人在生活中還需注意誘發因素,例如睡眠不足、熬夜、過度壓力、情緒起伏、酒精攝取與戒斷、發燒、感染、忘記服藥、閃光刺激(如夜店、電玩、影片畫面)。

癲癇發作時 掌握「三不二護」急救原則

朱庭瑩建議,癲癇病人應建立規律作息、穩定情緒、避免單獨泡澡或從事高危險活動如登高、游泳,同時建立「服藥提醒機制」避免漏藥。

朱庭瑩說,癲癇病人其實可以過得很好,重點在於及早發現與長期合作。若身邊親友出現不尋常的短暫意識改變、動作怪異或重複性發呆等現象,應提高警覺並勸他儘速就醫,由神經科醫師協助鑑別診斷,避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相關報導: 我的健保資料不提供學術研究!「退出權」8月12日上路 採書面申請 更多文章

癲癇發作時,應將病人置於安全處,並掌握「三不二護」急救原則,包括不約束、不碰口、不餵食及保護頭部和呼吸道,詳細觀察並記錄癲癇症狀,若能錄影紀錄更好,大部分的癲癇發作約1至2分鐘可自行緩解,若持續發作超過5分鐘,則為癲癇重積,應儘速送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