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南亞地區兩大宿敵再度爆發戰爭,本次衝突危機源自鄰近克什米爾地區帕哈爾加姆(Pahalgam;印度查謨和克什米爾聯邦屬地)的恐怖襲擊事件。印度隨即發動「辛杜爾行動」(Operation Sindoor),5月7日至10日夜間對巴國恐怖分子基地實施報復性軍事行動,印方暫停《印度河水條約》,並調整水資源分配,作為對巴基斯坦的施壓手段。巴方政府稱其引用《聯合國憲章》第51條,行使自衛權,對印度的侵略行為作出回應,指控印度無視巴方提出由國際調查人員進行中立調查的建議。
巴基斯坦外交部於雙方同意停火後發表外交聲明,指出印巴兩個擁核國家之間的衝突事件,給予國際社會深刻地反思與全面評估,巴基斯坦願與印度進行建設性的外交對話,透過和平手段解決包括克什米爾在內的所有糾紛問題。此前,《華盛頓郵報》在 5 月 10 日曾以「巴基斯坦襲擊印度境內目標,兩大核武對手瀕臨戰爭邊緣」(Pakistan strikes sites inside India, bringingnuclear rivals nearer to war)為題,警示印巴兩國作為核武國家,若持續報復行動恐將導致南亞衝突升溫,走向失控。
此次戰爭為我們帶來一個「嚇阻平衡失效」的理論困惑?根據嚇阻理論,印、巴兩均擁有核武器,理論上應能防止全面戰爭,但此次衝突顯示出核子嚇阻的戰略平衡正在被反覆測試。印度在軍事行動中對巴基斯坦境內的目標進行精確打擊,而巴基斯坦則以「堅固堡壘行動」(Operation Bunyan al-Marsus)回應,雙方的軍事行動使得核嚇阻的有效性受到質疑。接下來的問題,印巴之間的核嚇阻失效了嗎?

印度於1999年公布的《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核子戰略草案》中,明確提出「不首先使用」(No First Use, NFU)政策,強調核武僅作為報復性手段,並承諾在遭受核攻擊後進行「懲罰性報復」。這一戰略旨在維持「可信的最低嚇阻力」(Credible Minimum Deterrence),以防止敵對國家對印度發動核攻擊。傳統上,巴基斯坦對於核武立場,亦採取「最低嚇阻力」政策。惟2001年印度國會恐怖襲擊事件,印軍因部隊調動緩慢,未能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擊,2004年印度陸軍提出短時間啟動常規地面攻擊的部署戰略,鑑此,巴基斯坦於2013年轉向「全面反擊嚇阻戰略」,該戰略旨在應對印度的常規軍事優勢,包含部署短程核武,形成從戰略核武到戰術核武的全面嚇阻,以維持雙方在軍事實力的平衡。
對此,此種「戰略平衡」源於核武器使用的高風險,間接導致雙方達成某種「戰爭的默契」,僅以常規武器進行有限度的衝突。巴基斯坦的部署策略,旨在確保即使在常規軍事劣勢下,亦能威懾印度武裝部隊的快速進攻。因此,儘管本次印巴戰爭過程顯示,核嚇阻的有效性在特定情境中受到挑戰。但事實上,並未達致嚇阻失效的程度。
如果說,印巴戰爭的持續將對國際社會帶來一些反思,或許,傳統嚇阻理論在當前的地緣政治條件下需要修正。對戰爭本身而言,尚有兩項觀察重點:
第一,現代戰爭技術(如無人機、超視距立體作戰和自主性武器等)。特別是,AI輔助的戰場監控及目標識別系統,提升戰術靈活性與即時反應能力,此降低了衝突強度,卻可能衍生戰爭的持續性。
第二、無人機對地面設施和指揮中心的精準打擊,使得常規作戰的成本降低,未來,各國之間由雙邊紛爭走向軍事衝突,戰爭門檻是否將逐漸降低?上述種種因素使然,如果印巴衝突仍將持續綿延,或是因為雙方需要在有限戰爭中重新尋求彼此間某種的戰略平衡。 (相關報導: 周永秦觀點:飆風墜落給台海戰爭的重要啟示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台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