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台積電光宗耀祖?擷發科談IC設計人才斷層:美國最強學生都去新創公司

COMPUTEX展前媒體茶敘13日登場,擷發科董事長楊健盟分享他在美國的觀察。(魏鑫陽攝)

在COMPUTEX展前媒體茶敘現場,擷發科技展示了深度整合的AI平台與ASIC設計服務,不過在會後QA時,討論話題卻意外地轉向了人才培育與教育文化反思。媒體問道:「台灣很多學生寧願進台積電或去Google實習,也不願意加入真正能學到系統設計的新創公司,這現象你們怎麼看?」這個問題直接戳中在場擷發科幾位高層的心事。

擷發科技術長吳展良,也是一位長期在清大、台科大等校兼任的實務派講師。他無奈地說道:「學生花三年苦學模擬與類比電路,結果畢業選擇進晶圓廠當製程工程師,原本可以走創新設計的路徑,就這樣中斷了。但能怎樣?」

「爸媽覺得進晶圓廠光宗耀祖,他從此離開了IC設計」

他說,這背後其實是來自台灣社會一種高度集中的產業價值觀:「台積電、Google等幾間龍頭公司,被家長視為唯一值得追求的選項,連我們自己在學校教的學生,也常常因為家長一句『去晶圓廠比較穩』,就從此不再碰IC設計。」

這樣的現象,不只是單一公司的人才流失,而是整個科技產業鏈結構的傾斜。

台積電的磁吸效應,讓整個產業鏈「掉了一角」

這並非對台積電的指責,而是台灣整體產業體質的反映。

擷發科董事長楊健盟進一步補充:「你現在回到校園問學生,大多都說想去台積電,沒人說想進design service公司。當最上游的設計、創新環節缺人,中下游怎麼撐得住?」

他提到,在歐洲、美國的新創公司能不斷冒出來,是因為社會與教育體系鼓勵年輕人「去try」。但在台灣,「進大公司就是成功」這個觀念,導致許多中小型科技公司在招募新鮮人時,從起跑線就已處於劣勢。

楊健盟說:「我們不是沒有好的專案,不是沒有成長空間,而是我們缺乏一個社會告訴年輕人:來這裡,你會長出你的能力。」

擷發科選才觀:從專題與實作中,看見潛力

也因此,在擷發科的選才哲學中,已不再強調學歷或筆試。「我更在意學生的專題、論文、是否動手參與、是否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吳展良說,只要看得出對技術的熱情與踏實的態度,公司就願意從零訓練。

吳展良不諱言道,我們不求頂尖人才,因為大家都知道頂尖人才都去哪了,但擷發願意「投資新手」;「我們不怕新人,只要他願意跟,我們SOP跑得夠完整,三年後出來,他就會是台灣最強的IC設計人才之一。」

在這樣的人才戰場裡,擷發科沒有選擇和台積電正面搶人,而是建立一種更長遠的夥伴關係觀念。目前擷發與清大、交大、台科大等皆有產學合作計畫,從 AI建模、影像處理、電路設計到整體平台建置,皆深入校園,與學生共同完成產業專案。

「你來擷發三年、五年後,就算你選擇離開,我們也會以你為榮,因為那是我們的footprint。」吳展良語帶堅定地說。

「不是只有Google與TSMC,真正的成長在創造裡」

楊健盟也分享他在美國的觀察:「在美國,你看到新創公司的員工,多半是Stanford、Berkeley、MIT的學生;反而是Google、Facebook去的是相對保守的學生。」因為這些最強的學生,想測試自己能不能創造;而不是去一間穩定大廠待十年。 (相關報導: 三星超薄新旗艦Galaxy S25 Edge登場!消費者願為外型犧牲相機與續航力嗎? 更多文章

這樣的價值觀,也許對台灣父母來說還難以接受。但在楊健盟看來,如果年輕人總是把「進入大廠」當作唯一選項,整個產業的創新火苗將逐漸凋萎。楊健盟表示:「如果我們不去鼓勵更多年輕人去嘗試創新、去承擔風險,台灣下一波的NVIDIA、Arm、OpenAI,永遠不會出現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