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是所有軍武理論與展示的終點,也是檢驗一切高價軍備最殘酷卻誠實的時刻。近日印巴邊境克什米爾空域再起衝突,據報巴基斯坦出動大陸製殲-10C戰機,至少擊落兩架甚至多達三架印度空軍的飆風(Rafale)戰機。這場空戰倘若屬實,不僅為大陸軍工系統帶來一次全球矚目的實戰背書,也可能讓全球對軍武採購邏輯進行一場重新洗牌。
回顧印度以88億美元高價採購的36架飆風,曾被定位為扭轉中印空中實力差距的戰略投資。其配備的Meteor空對空飛彈在西方軍火體系中可謂「名器」,但這場疑似遭擊落的事件卻讓人開始質疑:當真實交火時刻來臨,飆風是否真的能如招標簡報所描述那樣「絕對空優」?
印度政府至今保持極度低調,既未否認也未承認損失。若真無損失,自該主動澄清;若真有損失,則沉默代表某種「技術性承認」。但戰場不是會議室,紙包不住火,尤其在社群媒體與開源情報分析如此發達的時代,任何一架失蹤的戰機,其陰影都不會安靜地消失。
這場空戰也意外成為殲-10C與霹靂-15飛彈的「實彈亮相」。不同於過去大陸武器常遭遇國際的「紙上質疑」,這次戰場上能夠證明的,不是推銷,而是擊落;不是參數,而是命中。這不僅是大陸軍工產業的信心里程碑,更是其軍事科技站上世界舞台的真正轉捩點。
大陸近年來大力推動武器自主研發,從殲-20隱形戰機、055大驅、東風-17高超音速飛彈,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構成了一套獨立且系統化的軍事科技生態。這次殲-10C的亮相若經後續實證,更將打破過去「中製不如歐美」的刻板印象,重塑全球對中國武器能力的集體認知。
這一點,台灣年輕人尤其需要正視。長期以來,台灣社會對大陸軍力的認識仍深陷於「複製模仿」「數大便是美」的老觀念中,甚至以嘲諷的語氣面對中方任何軍事突破。但這場空戰再度證明,世界不會永遠按我們被餵養的訊息及熟悉的邏輯運行。殲-10C擊落飆風若成事實,不只是大陸武器的一次躍升,更是象徵科技、工業、軍事與戰略整合能力的一場顯影。
過去,許多台灣人習慣將「民主對專制」「自由對封閉」套用於軍事科技的對比,彷彿制度優勢就等於軍事優勢。但現實世界從不這麼浪漫。誰能設計、製造、整合並有效部署一套武器系統,誰就能在戰場上爭取話語權。實戰不問理想,只問結果。
此外,這場衝突亦為所有觀察者上了重要一課:高價不等於高效,戰機的價值不能只看其國籍與價格,而應看整體空防體系是否具備實戰連結能力。一架再昂貴的戰機,若無有效作戰節奏與反應鏈,就不過是飛行速度更快的金屬棺材。
台灣未來若真面對潛在衝突情境,更不能只是「買最好、等別人救」。空防與軍事自主不是「刷卡買裝備」這麼簡單,而是必須發展能與敵對高強度武力競爭的體系能力。而這正是飆風墜落與殲-10飛升所告訴我們的冷峻現實:戰場不是名牌秀,是生死賽。
我們或許不必對中方武器崛起拍手稱讚,但必須從這場空戰學會尊重事實與能力。因為,唯有對現實足夠清醒,國防規劃與國際定位才不會永遠困在幻像裡! (相關報導: 歐美戰機空戰優勢不再?唐湘龍曝印度衝突1警訊:中國只動一根「小指頭」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時事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