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近期三讀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修正案,為國人帶來小確幸,新增了包含小年夜、教師節、光復節、行憲紀念日在內的四個國定假日,並將勞動節擴大為全國放假,形成「4+1」的全新休假制度,最快將於2025年起實施。未來若遇週末還能補假形成連假,讓多數民眾對假期的增加表示期待與開心。然而,其中「教師節」納入全國國定假日一事,卻意外在網路上掀起一波論戰,不少民眾質疑:「老師不是已經有寒暑假了嗎?為什麼還要再多放一天教師節?」對此,許多在教育現場的老師們也忍不住吐露了心聲。
「老師寒暑假≠爽放!」工時換假期,行政、研習樣樣來
針對外界普遍認為老師「坐擁寒暑假很輕鬆」的印象,社群平台「Threads」上一位曾任導師及行政的教師現身說法,試圖釐清大眾的迷思。她指出,老師的寒暑假並非「完全不用上班的爽假」,而是透過平日超長的工時「掙來」的。
她詳細解釋:「以導師為例,每天大約早上7點半到校,下午5點離開,中午還需要陪學生吃飯,一天工時長達9.5小時,一週就超工時7.5小時。以一學年約40週計算,等於能換取約40天的寒暑假日數。」但她也強調,這不代表寒暑假就能完全休息,「校務會議、備課日、各種研習活動等等,老師們還是必須到校參與。」
至於行政教師,雖然寒暑假可休天數(透過上下學導護、巡堂等時數換算)可能比導師少,她以自身經驗為例,「大概只能換到17天,剩下的時間還是要到校處理堆積如山的公文和行政庶務,不可能整個假期都不出現。」而大家眼中相對「最爽」的專任教師,雖然平時上下班時間固定,中午能好好吃飯,但通常也是經過多年導師或行政歷練後,才有機會輪任。
放假非首選 教師更盼「管教權」獲重視
除了工時換假期的說明,另一位國中老師則坦言,自己對於教師節是否放假「並不特別期待」。她認為,相較於多一天休假的小確幸,她更期盼政府能正視並解決教育現場的實質困境,特別是針對「管教權」的立法保障與落實。
她無奈地表示,現今教師在面對班級中行為偏差或不斷滋事的學生時,往往因申訴制度的壓力及部分家長的過度介入,而感到束手無策。「第一線老師每日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她說,「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能讓我們安心且有效地維持班級秩序、確保學生安全的友善教育環境。」
網路聲浪多元:休假vs.教育環境,孰輕孰重?
老師們的真心話也引發不少在學校任職的網友共鳴:「我覺得老師們都高興太早,美意是放教師節,但其實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上下學期教學日(上課日)應該是要合起來滿200天」、「認同您的言論,認真覺得勞動節可全國統一放,但教師節是多放的」、「真的,比起放假,更希望建構良好的教育環境」。
當然,也有民眾持不同看法:「寒暑假期,老師是否也該安排進修或照常上班,這樣才算公平吧?」、「沒差,總得有開始才有機會改變」、「可是我想放假啊!」、「一碼歸一碼,妳說的那些(教育困境)都要做,但不代表放假就是錯。」更有網友指出,以往教師節,部分老師本就有休假(指學校自行安排)。
教師節確定成為全國國定假日,對多數上班族而言是額外的休閒時光,但對教育工作者來說,這一天假的意義顯然更為複雜。除了休假本身,如何真正提升教師的勞動尊嚴、改善教育環境、並在親師生之間建立更健康的互動關係,或許才是這場「教師節放假」意外論戰背後,更值得社會共同深思的課題。 (相關報導: 國定假日增加5天!這1個月「全民每周放連假」,這天起立即生效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