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為何DEI作品品質必爛

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票房慘敗。(資料照,取自推特/@EndWokeness)

《白雪公主》真人版上周末的北美票房僅剩289萬美元,看來最後在北美累計票房應該是很難破億、而全球則難以突破兩億美元了。從去年的《驚奇隊長2》開始,DEI題材的電影、遊戲,銷售成績就不斷遭遇滑鐵盧,發行、製作公司因此幾億美元、幾億美元地賠錢,讓隱身其後希望藉此推動共產革命洗腦的馬克思主義者,氣到失去邏輯、大罵「川普打壓」──其實這些DEI遊戲、電影銷售量暴死的時間大部分落在川普當選之前,與其說川普用公權力打壓DEI,不如說川普藉社會對DEI的厭惡而當選。

很有趣的是,這些DEI作品銷售失敗後,總是會有馬克思主義者跑出來洗地,宣稱作品銷售失敗是本身製作太差,和DEI題材無關;更有趣的是,失敗的DEI作品還真的每個都製作品質糟糕,電影節奏混亂故事無趣,遊戲遊戲性低落沒抓乾淨的程式臭蟲一大堆。

不因爛口碑,產品一上市銷量就暴死

所以,這些作品「不得人心」真的和DEI無關嗎?當然不可能無關,畢竟製作品質有問題,最起碼也要有人去看,惡評出籠之後,後續的消費者被勸退,銷售成績才會開始出問題,但這些DEI作品大多數都是一上市銷售成績就很慘澹,唯一的解釋就是消費者知道你搞DEI就完全沒興趣去接觸。

很多人都以為DEI作品題材太「前衛」,腳色膚轉(用有色人種演出歐裔社會發展的故事)、性轉、刻意用外表醜陋的人去演出、又或者胡亂更動故事,所以惹惱了腦筋死板的守舊者才讓作品銷售、口碑大失敗。問題是就影史、遊戲史的角度觀察,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詮釋莎翁劇用日本演員,甚至連故事背景都移到日本戰國時代,卻是歐美文化圈都難以否認其藝術價值;李連杰演出的好萊塢電影《致命羅密歐》(Romeo Must Die)不止演出的演員「膚轉」,還把莎翁劇演成武打動作片;甚至迪士尼自己拍的動畫版哈姆雷特《獅子王》演出的連「人」都不是。

李連杰已非第一次「被過世」,2021年時,他也遭瞎傳過世消息。(圖/翻攝自IG/jetli)
李連杰曾在好萊塢拍攝莎翁劇題材的電影《致命羅密歐》。(資料照,取自IG/jetli)

而周星馳把傳統戲曲《唐伯虎點秋香》演成搞笑武俠劇,劇中江南四大才子便成耍寶丑角,找胖妹演秋香(中了面目全非腿那段)……結果創造了驚人的票房。而一樣是由周星馳改編文學名作西遊記拍成的《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台灣上映時片名《齊天大聖東遊記》)、《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台灣上映時片名《齊天大聖西遊記》),劇情更是更動到「面目全非」,雖然當年票房不如預期大賣,多年後卻成為許多人心中最佳周星馳電影、甚至最佳古典小說改編電影的神作。

DEI改編不為提升「作品本身」

改編經典作品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DEI在改編這些作品的時候,不是為了讓「作品本身」更好更有趣,而是要了闡述宣揚馬克思主義,希望洗腦大眾讓大眾一起進行共產革命。以前共產黨控制國家機器這樣做的時候,民眾反抗往往要付出鮮血甚至生命的沉痛代價,而現在面對這些新共產的「樣板戲」,大家只要選擇「不看」就可以進行制裁了。 (相關報導: 許詠翔觀點:多元暴虐─當性感代名詞成為霸凌對象 更多文章

於是迪士尼的真人版電影,在DEI之前的《黑魔女》全球票房有7.58億美元、《與森林共舞》有9.66億美元、巔峰期的《美女與野獸》全球票房更達12.66億美元、《阿拉丁》有10.54億美元、《獅子王》甚至衝到16.57億美元。然後DEI化的《小美人魚》全球票房僅剩5.69億美元,比起《美女與野獸》的腰斬還低,現在《白雪公主》則是僅僅超過1.8億美元一些,要越過2億美元門檻有難度,連已經很慘的《小美人魚》一半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