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總是覺得一覺醒來還是累、睡再多也補不回精神嗎?其實,讓大腦恢復活力的不只有睡眠,還包括能活絡身心的「動態休息」。腦神經外科醫師菅原道仁,帶你了解為何許多成功人士選擇早起、晨型生活如何提升專注力與判斷力,並透過簡單實踐方法,找回高效又有餘裕的生活節奏。
累到睡不飽?「動態休息」能幫忙
蘋果的提姆.庫克、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以及曾任職星巴克的霍華.舒茲等知名企業執行長,據說幾乎都是早上五點起床的「晨型人」。
根據日本PRESIDENT 出版社在2015年針對五百位受訪者所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出,年薪超過1400百萬日圓的人,有六成都是晨型人。另外,在幾無存款(未達一百萬日圓)的族群中,僅有約2成是晨型人,多達五成都是夜貓族;存款達5000萬日圓以上者,則是約四成是晨型人,約二成是夜貓族—兩者的占比在此幾乎呈現逆轉態勢。
早起的好處
為什麼早上的時間特別有益?因為大腦在這段時間裡狀態極佳。
在PRESIDENT出版社的該項調查中顯示,晨型人的睡眠時間不見得特別短。相反地,他們往往都有充足的睡眠,得以讓大腦處於最佳狀態。
透過睡眠,可讓大腦整理五官在前一天所接收到的資訊,因此到了早上,頭腦總會變得特別清楚。人的專注力和判斷力,就像車子的汽油一樣,消耗越多,剩的就越少。因此,決策判斷等最好都在早上大腦清醒時進行。
由於不管再怎麼忙碌,清晨通常都不會被人打擾,因此這可說是一段非常寶貴的獨處時光。建議有效運用這段不受旁人打擾的早晨時光自省,或思考今後該採取什麼行動。
讓腦疲勞無從囤積
然而有時候,你是否也會覺得自己早上起床後,不但沒有消除疲勞,還全身倦怠無力呢?
有些人是工作太忙碌、無法放鬆休息;也有些人是想做這個、又想做那個,於是一天二十四小時根本不夠用。結果疲勞就不斷累積到隔天,影響工作表現。
在作息或生活習慣混亂,天天累積疲勞的狀況下,大腦其實比身體更累—最近,這樣的案例已經越來越多。若想消除疲勞,最重要的就是睡個好覺、調養生息。
不過,確實有許多人都認為難以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因此建議你不妨乾脆換個角度,考慮其他辦法。
平時我們就算再累,還是免不了要和朋友吃飯敘舊、談天說地,或利用假日打高爾夫、接觸大自然—這些交際總也能讓我們覺得疲勞獲得紓解。這樣的休息方法,稱之為「動態休息」(Active Rest)。
建議可以在假日時,積極安排有氧運動,就算是慢跑、瑜伽、拉筋伸展等較輕鬆的活動也無妨。如此一來,血液就能流貫肌肉的每個角落,並有效地消除身體疲勞。
此外,這些活動還可促進血清素分泌,幫助你找回心靈的輕鬆自在。
若你真的沒有時間活動筋骨,建議安排一場短暫的冥想—擺出你覺得放鬆的姿勢,用鼻子吸氣五秒後,再吐氣十秒。
你可以花5到10分鐘進行這樣的冥想,把你精神全都聚焦在這個呼吸動作上。
在客廳、寢室,或其他任何地方進行都可以。若能在冥想的同時,用三十八到四十度的熱水泡個半身浴,放鬆效果更佳。
作者介紹|菅原道仁
1970年出生,菅原腦神經外科診所院長。從杏林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在國家全球健康和醫學中心工作,專門研究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梗塞等急診腦部疾病。主要以頭痛、暈眩、健忘、預防腦部病變等診療領域為中心。2000年起,在東京八王子市的北原國際醫院工作了15年,目標建立一個醫療系統,從急救到家庭護理,提供一致的醫療服務。根據每月1500多次體檢的經驗,樹立「以人為目標之醫學思維」的風格,以及「讓每個人都安心享受生活,實現人生目標」的醫療機構。2015開設菅原腦神經外科診所。
譯者介紹|張嘉芬
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法政大學日本文學碩士,現為專職日文翻譯,擅長不動產、餐飲、長照、法律、商業、零售通路、旅遊、文學等領域之口筆譯。興趣是在日本度假務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言文化《最高實踐力解答書:腦神經名醫教你順著大腦習性,培養正確判斷力、滿分執行力,恆毅力與專注力大幅提升,奪回自己人生掌控權!》 (相關報導: 羅志祥母親罹阿茲海默症!醫生曝多吃這些食物「大腦年輕7.5歲」,預防失智症飲食這樣吃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