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進入二階環評初審的「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以穩定供電為名,要花近600億元打造大型儲能設施。但此案潛藏對台灣中部水資源、生態環境以及經濟效益的深層疑慮,在弊大於利的情況下,實在難以支持。
大甲溪流域地理環境先天脆弱,過去已多次證明其發電設施難以抵禦天災侵襲。從九二一地震後的損毀,到桃芝、敏督利颱風造成的電廠淹沒,都凸顯了該流域電廠運營的風險。究其原因,乃是上游諸壩之嚴重淤積導致溪水從發電廠尾水孔逆流。既有的重力式發電廠已不堪負荷,強行興建光明抽蓄電廠,難道就能倖免於類似風險?
大甲溪流域的地質條件原就錯綜複雜,此案之隧道工事不免帶來更嚴重之考驗。除原邊坡尚崩滑不斷外,此案鑽炸可能引發的土石滑動,以及大量廢土的堆置,不僅讓環境日趨惡化,且慎防梨山之地滑再度出現、甚造成潰壩,變成壓垮駱駝之最後一根草。經濟部與台電在追求供電穩定的同時,無由一再避談該些風險。
考量同樣水量之遷移,回抽所需付出之代價勢必遠超重力下流之獲益,光明電廠所宣稱的經濟效益,實令人質疑。無由僅以穩定供電當擋箭牌,卻將不穩定的光電綠能作為抽蓄動力來源,其可行性與效益當值得質疑。事實上,台灣的地形限制使得抽蓄儲能開發困難重重,且建置期程漫長。與其將希望寄託於此,不如積極發展多元儲能技術,並強化電網管理,以分散小而美之設施取代此高風險、長周期的抽蓄計畫,避免孤注一擲,一失足成千古恨。
中部地區的水資源困境更是此案無法迴避的嚴峻挑戰。大甲溪不僅是中部地區民生工商農用水之命脈,也維繫著中部地區之生態平衡。光明電廠的啟建,勢必衝擊下游之各種用水,加劇水資源分配的矛盾。近年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本案在施工及營運期間能否經得起極端暴雨的考驗,更令人憂心。在此之下,建議政府應優先考量整大甲溪之用水需求與生態基流量,慎防此治標不治本的抽蓄發電讓問題更無解。
台灣的發展無由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建議政府應以更宏觀的視野,審慎評估重大開發計畫的必要性與永續性。然而在此案之決策過程中,不僅缺乏透明度,民間亦未有機會參與。在標榜資訊公開、全民參與之今日,此疏漏務需儘速糾正過來。
大甲溪光明電廠牽動著台灣中部的環境命脈與永續發展。我們呼籲經濟部懸崖勒馬,重新評估此計畫的經濟效益、環境風險與社會成本,積極尋找更具前瞻性、更符合台灣長遠利益的穩電解方。 (相關報導: 謝志誠觀點:莫讓「重啟核能,年省N千億」成為製造對抗的誑語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台灣生態學會顧問、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學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