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甜甜的」豆棗其實是這食材!2萬人熱議:超討厭原型…

豆棗其實是豆皮炸過後,再透過熬煮方式加入砂糖、麥芽糖、鹽與醬油調味製成。(示意圖/翻攝自周照子台灣鐵板清粥小菜@facebook)

許多民眾吃清粥時愛點一道紅褐色的「豆棗」,口感甜鹹有嚼勁,常被誤認為是某種豆類加工品。不過近日有商行小編在社群平台分享這道料理的真相,揭露它其實是由「炸過的豆皮」再加糖、鹽、醬油等調味而成,引發超過2萬名網友熱議。

豆皮變身小菜王者 製作過程首度公開

這則冷知識由一名商行小編在Threads平台揭露,表示自己原本也不知豆棗的來源,直到進入食品行才發現,豆棗其實是豆皮炸過後,再透過熬煮方式加入砂糖、麥芽糖、鹽與醬油調味製成。部分廠商還會在豆皮中添加麵粉,使炸出來的成品更加酥脆。

清粥、白粥、稀飯、清淡、腸胃炎、粥(示意圖/取自flickr@ayustety)
網友表示去吃清粥小菜必點豆棗。(示意圖/取自flickr@ayustety)

貼文一出,迅速吸引超過2.2萬人按讚、留言熱議。有網友直呼「難怪我被我爸罵過在國外吃不到不會自己做嗎」、「我最愛的豆棗居然是我最討厭的豆皮做的」、「很多素食料的原型其實都是豆皮加工的」。

貼文也掀起不少共鳴,許多留言表示「去吃清粥小菜必點欸,在這外面一般要吃也不太常見了」、「配中式粥超讚」、「很不健康但我超愛,我甚至可以單吃嗑完一包」,可見豆棗在台灣飲食文化中有其一席之地。

隱藏高鈉陷阱 營養師提醒少量食用

雖然豆棗深受大眾喜愛,但營養師蔡宜庭曾提醒,這道看似無害的小菜其實是「隱形高鈉食品」。根據其分享,豆棗每100公克含鈉高達854毫克,若以常見小碟份量(約25~30公克)計算,也有超過250毫克的鈉含量,對高血壓與腎臟病患者構成風險。建議民眾偶爾吃可以,但千萬不要當成零食暴吃,否則恐造成長期健康負擔。 (相關報導: 台灣下酒菜「鵝母」是什麼?朋友全沉默了 內行曝:知道的人有深度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