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選出新總理,蕭爾茨交棒!梅爾茨終結政治僵局,力抗川普與另類選擇黨的雙重挑戰

德國總理梅爾茨。(美聯社)

弗里德里希·梅爾茨(Friedrich Merz)6日在德國聯邦議院的第二輪投票中當選新任總理,結束了自去年11月紅綠燈內閣裂解以來長達6個月的政治僵局。然而梅爾茨在第一輪投票中未能獲得絕對多數,暴露了新執政聯盟的脆弱性。

《華盛頓郵報》報導,梅爾茨是中右翼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領袖,他6日當晚正式宣誓就職,成為德國統一後的第5任總理。然而,梅爾茨的當選過程可謂跌宕起伏,成為德國戰後史上首位未能在議會初輪投票獲得絕對多數的總理提名人,凸顯了德國新政府的潛在弱點。

2025年5月5日,基社盟領袖馬庫斯·索德、基民盟領袖弗里德里希·梅爾茨、社民黨領袖拉爾斯·克林貝爾與社民黨主席薩斯基亞·埃斯肯,在德國柏林簽署聯合政府協議。大螢幕上是德國新任總理梅爾茨。(美聯社)
2025年5月5日,基社盟領袖馬庫斯·索德、基民盟領袖弗里德里希·梅爾茨、社民黨領袖拉爾斯·克林貝爾與社民黨主席薩斯基亞·埃斯肯,在德國柏林簽署聯合政府協議。大螢幕上是德國新任總理梅爾茨。(美聯社)

梅爾茨內閣6日晚間召開首次會議,標誌著德國新政府開始正式運作。在全球局勢日益緊張之下,歐洲與川普政府的關係不斷惡化,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已進入第4年,德國的盟友—從巴黎到華沙—都寄望於柏林能夠在美國逐漸退場的情況下,重新構建歐洲安全戰略並結束烏克蘭戰爭;至於國內,德國正面臨經濟低迷、移民政策爭議以及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崛起等問題的挑戰。

議會投票驚現波折,執政聯盟不穩

梅爾茨當選總理其實早成定局,因為他的政治聯盟在聯邦議院擁有多數席次。然而,當聯邦議院議長尤莉婭·克勒克納(Julia Klöckner)宣布梅爾茨在第一輪投票未能達到絕對多數(6票之差),議員們都深感震驚,因為梅爾茨按理應該比實際得票多出18票支持。

 

由於投票採取不記名方式,無法確定跑票者來自梅爾茨保守派陣營(包括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其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的議員,還是其執政聯盟的次要夥伴、社會民主黨(SPD)。在第二輪投票中,梅爾茨最終獲得了325票過關,但這個轉折也凸顯了梅爾茨執政聯盟的脆弱性以及德國議會日益惡化的政治分裂。

極右翼政黨AfD目前是議會的第二大黨,近期民調顯示支持率正不斷上升。德國主流政黨出於二戰後阻止極右翼勢力參與政府的共識,一直拒絕與AfD合作。上週,德國國內情報機構更是將該黨列為「極右翼」組織。AfD領袖魏德爾(Alice Weidel)在梅爾茨第一輪投票失利後表示,這是「德國的好日子」,並呼籲重新舉行聯邦大選,試圖利用當前的政治不穩局勢謀取利益。

內外挑戰重重

作為一名曾經的企業律師和銀行家,梅爾茨長期以來支持德國與美國的盟友關係。然而,面對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格局,他也將面臨嚴峻挑戰。梅爾茨的中右翼議會集團及其聯盟夥伴已認識到與美國合作的重要性,但他上月曾表示:「我們必須承認,跨大西洋關係已不再是過去的樣子。」這一表態反映了德國及其他歐洲國家所面臨的戰略困境。

2025年5月6日,德國總理梅爾茨(左)與前總理蕭爾茨在柏林總理府出席交接儀式。(美聯社)
2025年5月6日,德國總理梅爾茨(左)與前總理蕭爾茨在柏林總理府出席交接儀式。(美聯社)

梅爾茨的聯盟於今年3月推動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放寬債務限制,並計劃未來10年釋出高達1兆美元的資金,用於國防和基礎設施建設。儘管這一舉措為德國在歐洲的領導地位提供了財政支持,但外界仍對梅爾茨是否有意願積極推動歐洲利益表示懷疑。 (相關報導: BBC大哉問:台灣央行「不出手」惹爭議,出口商是否「賣越多賠越多」? 更多文章

德國國際關係協會主任克萊內-布羅克霍夫(Thomas Kleine-Brockhoff)表示:「梅爾茨現在是歐洲的希望。」他指出,自去年11月政府垮台以來,德國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在歐盟中留下了巨大的領導空缺,而前總理蕭爾茨與其他成員國缺乏溝通也加劇了這一問題。梅爾茨是政壇的新面孔,他可以帶來新的能量、新的想法,以及新的團結能力。」克萊內-布羅克霍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