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沙屯媽祖進香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許多信徒時刻關注媽祖走到哪裡了,又發生了什麼趣事與感人的事?今(6)日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南投分局表示,為維護2025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遶境活動,來、返程通過名間鄉、南投市各交通要道期間交通安全及秩序,視遶境路線及交通狀況實施彈性人車管制事宜。結果公告一出,民眾當即糾正「是進香,不是遶境」。許多人會把「白沙屯媽祖進香」,說成「白沙屯媽祖遶境」,那麼遶境進香差異是什麼?「進香」不僅是拜拜那麼簡單,它究竟代表了什麼樣的信仰?為什麼信徒需要從小廟徒步到大廟,求取神靈的庇佑?而「遶境」又是如何將神明的靈氣傳遞到每一個角落,讓所有信徒共享平安與祝福?這些活動,為何能夠延續百年,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象徵?從彰化南瑤宮的悠久歷史,到大甲媽祖與白沙屯的進香遶境儀式。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信仰的路徑,探索更深層的文化故事。
遶境進香差異是什麼?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進香」和「遶境」常常一起出現,但其實這兩件事的目的不太一樣。簡單來說,「進香」是小廟到大廟拜拜、取靈氣的儀式,代表對神明的尊敬與請求保佑。進香後,神明的靈氣會透過「遶境」傳到地方上,讓庄頭的居民都能得到平安和祝福。兩者一個是「向上」拜神,一個是「向下」護庄。
廟裡的神像一開始只是雕刻品,必須經過靈氣強的大廟「開光點眼」儀式,才真正變成神明的代表。而新成立的廟宇,即使香火越來越旺,也會定期回到祖廟進香,象徵飲水思源、心懷感恩。
宮廟之間的互動也很多元。香火弱的小廟拜大廟叫「進香」,地位差不多的則叫「會香」,若是在其他宮廟舉辦遶境時,受邀前往一同參與並隨隊行走,這樣的參與方式就被稱為「贊境」。
最早開始的竟非白沙屯大甲媽!南瑤宮徒步歷史
台灣目前僅有三項歷史超過百年的徒步進香活動,而這三條信仰路線的目的地,皆為北港朝天宮。彰化市南瑤宮的徒步進香歷史悠久,根據一份1814年的文獻紀錄,當時有42位信眾集資組團,徒步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信徒走路到北港朝天宮拜媽祖,這個傳統後來變成全台最大進香活動,最多時有數萬人參加。雖然後來因政治因素中斷過,現在又慢慢恢復,但規模已不如從前。
為何白沙屯去朝天宮、大甲媽去奉天宮?
另外兩個有名的進香活動,是白沙屯媽祖和大甲媽祖的徒步進香。兩者最早都是到北港朝天宮,後來因為分靈關係意見不合,大甲媽祖從1988年起改去新港奉天宮,並取消傳統的香擔與刈火儀式。
白沙屯媽祖進香的儀式與文化特色
白沙屯媽祖則一直保留傳統儀式。進廟時,信徒大喊「進喔、進喔」,神轎三進三退氣氛超熱烈。晚上的「進火」儀式更是重頭戲,由法師誦經、焚香取火,火種裝進香擔後,由專人一路守護帶回白沙屯,象徵把神明的靈氣完整帶回庄頭,並且要確保香火盒一路不熄滅。 (相關報導: 為什麼媽祖出巡一定會下雨,大道公出巡會颳風?名俗專家揭2神明間,背後不為人知的愛情故事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梁溶珈
【民俗說法不代表本站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請勿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