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九夜的白沙屯媽祖進香繞境,於5月11日回鑾入廟,靜待明年再度起駕。每年春節過後,廣大信徒最期待的便是進香季,各地媽祖紛紛聚集至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刈火、進香。這一獨特的神明祭祀活動,不僅帶來如神蹟般的觀光人潮,更激發物流與金流的在地消費:香客住宿、餐飲、伴手禮,無一不為神轎所經之處注入勃勃商機,形成熱絡的經濟現象。台灣之所以珍貴,多面向皆可見;而媽祖文化的純粹與虔誠,則只有在這片土地才得以如此生動展現。
童年時,曾隨長輩參與進香儀式,將這段體驗視為成長必經的心路歷程。成年後工作在外、長居海外,此番第一次全程關注白沙屯媽祖的動態——無論身在何處,我都透過直播緊盯神轎所到之處,見證一幕幕難以言狀的神蹟,也深切感受到信仰的溫度。當「進喔、進喔、進喔」的三進三退聲不絕於耳,耳畔迴響間,便不自覺地起了雞皮疙瘩,那份肅然起敬的感動,彷彿跨越了螢幕,直抵心底。
據統計,起駕當日超過三十萬人隨行,自北港朝天宮回駕時更有約五十萬信眾共襄盛舉。這般浩大陣容,不僅令人驚嘆媽祖的號召力,也驚豔於香燈腳急行軍般的前進速度。沿路上,無數善男信女自發提供香客餐食、臨時歇腳與過夜的空間,處處可見人情溫暖與家鄉之美。正是這份虔誠與互助,使得白沙屯進香不僅是一場宗教盛事,更成為見證台灣文化底蘊與社會凝聚力的最佳縮影。
一、從「共赴」到「互助」:全民行動的信仰酵化
與白沙屯媽祖同行的香燈腳們和廣大信眾們在香路上共同前行。(呂政璋提供)
每年春夏之交,媽祖顯靈指示的擇良晨吉時一到,白沙屯媽祖神轎便從苗栗緩緩出發。午夜的寂靜尚未褪去,晨霧微涼如紗,數萬信徒已在廟前匯聚等待共同前進。有人懷抱襁褓中的嬰兒,輕聲安撫;有人拄著拐杖顫巍前行,步伐卻堅定;更有遠赴海外工作的遊子,背著行囊匆匆回程,只為參與這場跨越山海與時空的信仰朝聖。當鑼鼓聲響起,萬籟俱寂的夜空似乎也為之振盪,那一刻,「共赴精神」不僅是口號,而是深植在每個台灣人血液中的集體本能:無論平日各自忙碌、社會地位如何差異,只要媽祖一聲召喚,便願放下成見,共襄盛舉,義無反顧。
(相關報導:
白沙屯媽祖再創紀錄!首度前進這2處,信徒驚呼:200年來第一次
|
更多文章
)
隨著神轎踏上柏油大道,再轉入幽深山徑,整個進香隊伍化作一座流動的村落,展開生機勃勃的「互助生態」。在供水站,信眾志工們以長板凳為桌,端出冰涼飲品與麵包零食等,笑語中透著發自肺腑的關懷;轉角處,沿路村民擺上熱茶與香軟饅頭,孩子們手提水桶,好奇探眉打量,稚氣的眼神裡閃爍著敬意;夜幕降臨時,簡易的露營帳篷燈火通明,醫療團隊備妥繃帶、止痛貼布與熱敷包,隨時準備為體力不支的香客提供暖心照護。這些看似零碎的互動,卻正是台灣人「有難同當、共襄盛舉」的最佳寫照——無需命令,溫暖的民間力量便已自動聯結,像絲線縫製起整座島嶼的韌性與希望。回想歷次台灣有難時,這股精神再度顯影:停車場瞬間成為物資集散地,社群平台瞬息傳遞救援資訊,無數陌生面孔也化作並肩齊力的同行者。白沙屯的進香路,不只是信仰的旅程,更是催生台灣社會動能的預演場,教會我們何謂真正的「同心協力」,正也是台灣社會韌性的展現。
二、跨越地域與族群:從「包容」到「重生」
今年白沙屯媽祖繞境,以驚人的「36 小時急行軍」自苗栗向北港朝天宮出發,平均時速超過 4 公里。對於我們這群透過直播目不轉睛的信眾來說,光是注視著這支浩浩蕩蕩的香燈腳大軍,就能深切感受到他們的艱辛——若非內心深植的信仰力量與媽祖的庇佑,沒有誰能以如此速度、不眠不休地持續前行。要知道,這樣的行程,比當年我們年輕時的軍中長征還要嚴苛,絕非一般人所能輕易承受。
在長達九天八夜的朝聖旅程中,媒體報導中有太多難以用言語描述的神蹟:媽祖的聖轎忽現金光,護符在夜色裡熠熠生輝;跪拜時分,天降甘霖,細雨只灑廟埕,未曾濺及信眾,隨後雨過天晴,一道柔和彩虹橫跨河面,猶如神明的溫柔注視。回鑾途中,更歷史性地兩百年來聖駕首度駛入南投松柏嶺受天宮。當神轎越過縣界、翻越車埕山道,伴隨而來的是信眾驚嘆且感動的呼喊:那場天地共鳴的奇景,猶如媽祖慈悲的親臨,也深刻映照出台灣人對山川大地、對神明的無限敬畏。
這段跨越地理、融合族群的香路,宛如一幅豐富的台灣畫卷:平埔後裔在田埂邊擺出清甜的山蘇,客家庄的老伯於青石階前端來彈牙的油飯,在地鄉親則獻上手工粿仔。各種語言——台灣話、客家話、原住民方言——在「媽祖保佑」的共同呼喚中,毫無隔閡地交融成一曲動人的「信仰大合唱」。這股純粹的宗教情感,不費任何言辭與政治綱領的渲染,便將多元文化的最大魅力呈現得淋漓盡致。
然而,這場繞境不僅是身體的考驗,更是一場心靈的重生。香客們在跨越多日的長途後,汗水濕透衣裳、膝蓋因疲憊而一再顫抖,仍有人淚流滿面地書寫心願:為家人健康獻誠,為事業順遂祈福。當他們終於抵達松柏嶺受天宮駐駕地,跪於廟前,淚水中卻帶著滿足的微笑,那正是「台灣精神」的最佳縮影——在苦難中不屈,並在苦難之後,藉由信仰的撫慰,獲得重生與力量。
此刻,我與另一半也隨即攀上松柏嶺,與無數信眾們一同祭拜媽祖,看到許多席地而坐,或躺地片刻休憩、或在星光下搭起簡易帳篷過夜的香燈腳;路旁擺滿的供品,新鮮果品與清茶包裹著滿滿善意,讓人不禁心生感動。這一切,正是白沙屯媽祖繞境最動人的風景──信仰所孕育的溫情與凝聚,讓人見證了堅韌的台灣力量,也再次確認:只要我們心中有信仰,就能在人生的每一段艱辛路程中,獲得前行的勇氣與希望。
200年來首次白沙屯媽祖駐駕於南投松柏嶺受天宮。(呂政璋提供)
三、從「記憶」到「創新」:傳承與變奏的同頻共振
筆者到松柏嶺受天宮祭拜時,雖夜幕已低垂,香燈腳們依然動力十足,加上信仰的煙火裊裊:深夜帳篷棋佈,柴火微熏,孩童追逐的銀鈴笑聲,彷彿把兩百年前轎夫的喘息與歇腳時光重現於眼前。這裡曾是前人以汗水編織的休憩驛站,如今成為信眾休憩的臨時家園:有人圍坐在地鍋旁,撈起熱騰騰的米粥;有人低聲哼唱南管夜曲,手中香火不停搖晃;也有人與初次相識的陌生人傾訴心事,分享遠方的家鄉故事。這種「場域再現」,不僅讓今日的行者與先人隔空對話,也將土地的溫度與文化脈絡,深深烙印在每一代人的心中。
(相關報導:
白沙屯媽祖再創紀錄!首度前進這2處,信徒驚呼:200年來第一次
|
更多文章
)
可傳承並非固步自封。近年,科技創新的浪潮正巧融入了這條古老的朝聖路。昔日信眾仰賴頭旗指引方向、按圖索驥,如今則下載了白沙屯媽祖定位 App,開啟即見神轎即時坐標——該應用程式一度登上 Apple Store 下載榜首,數萬人同時在線,足見信眾對於「隨時掌握媽祖動向」的迫切需求。更有白沙屯、山邊媽祖電視台與多家在地直播團隊,全程 24 小時轉播神轎進程;同時,不少香燈腳自行架設手機雲台,邊走邊直播,透過社群貼文、即時短片,將行程中最動人的瞬間,第一時間與全球信眾們分享。
正是這份「傳承與創新並行」,讓白沙屯繞境既保持原有的儀式莊嚴,也注入符合當代節奏的便利與參與感。長輩們能安下心來,以頭旗為信仰的依託;年輕人則以定位 App、直播平台為互動的舞台——兩者共同編織出一張更寬廣、更緊密的信仰網絡。當傳統記憶與新科技交匯,媽祖的慈悲不再受限於地理距離,信眾的虔誠更能透過各種管道相互感應,真正實現「神人同受其益」的願景。
一路跟隨信仰艱辛隨行的香燈腳席地搭營就地而睡,體驗傳承與創新並行。(呂政璋提供)
四、凝聚「最大公約數」:走向「永續共好」的未來
長期以來,台灣社會在意識形態、城鄉發展與世代價值上往往存在鴻溝。但白沙屯媽祖繞境的那一刻,所有分歧如香煙般消融於空氣中──不論藍綠陣營如何對立,當鑼鼓齊鳴,香煙繚繞,所有人都在廟埕前同聲跪拜;無論身在他鄉多遠,遊子們也會因一爐爐香火而卸下心結,將思念化作最純粹的祝福。這股「為家人平安、為風調雨順、為國泰民安」的共同渴望,正是凝聚台灣社會的最樸實公約數——那份「攜手並行、共創未來」的台灣精神。
筆者此次特別觀察並參與祭拜白沙屯媽祖,回望這條充滿艱辛的長途跋涉卻也溫情脈脈的香路,不難發現──白沙屯繞境所演繹的「共赴、互助、包容、重生、記憶與創新」,恰是台灣在當前氣候變遷、少子化與城鄉差距等挑戰面前,所迫切需要的核心價值。唯有承襲那份細緻入微的互助網絡,才能在災難來臨時迅速動員;唯有堅守多元包容,才能在全球浪潮裡保持社會韌性;唯有將深厚的傳統文化與前瞻的科技創新相結合,才能讓台灣的精神與價值不被時代洪流沖刷,而能持續發光發熱。
因此,白沙屯媽祖繞境不只是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更是一面真切映照台灣社會現況的鏡子。當我們再次踏上這段朝聖之旅,不只是向媽祖懷抱誠摯心願,更是在向自己宣誓:無論未來多麼風起雲湧,我們將始終以「並肩而行」的台灣精神,攜手守護這片土地,共赴「永續共好」的明天。
(相關報導:
白沙屯媽祖再創紀錄!首度前進這2處,信徒驚呼:200年來第一次
|
更多文章
)
白沙屯媽祖聖駕引領台灣信眾並肩而行和永續共好。(呂政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