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璋觀點:看白沙屯媽祖繞境,走出台灣人最深的凝聚力!

善男信女們祭拜白沙屯媽祖聖駕,祈求國泰民安、家人健康、事業順利。(呂政璋提供)

十天九夜的白沙屯媽祖進香繞境,於5月11日回鑾入廟,靜待明年再度起駕。每年春節過後,廣大信徒最期待的便是進香季,各地媽祖紛紛聚集至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刈火、進香。這一獨特的神明祭祀活動,不僅帶來如神蹟般的觀光人潮,更激發物流與金流的在地消費:香客住宿、餐飲、伴手禮,無一不為神轎所經之處注入勃勃商機,形成熱絡的經濟現象。台灣之所以珍貴,多面向皆可見;而媽祖文化的純粹與虔誠,則只有在這片土地才得以如此生動展現。

童年時,曾隨長輩參與進香儀式,將這段體驗視為成長必經的心路歷程。成年後工作在外、長居海外,此番第一次全程關注白沙屯媽祖的動態——無論身在何處,我都透過直播緊盯神轎所到之處,見證一幕幕難以言狀的神蹟,也深切感受到信仰的溫度。當「進喔、進喔、進喔」的三進三退聲不絕於耳,耳畔迴響間,便不自覺地起了雞皮疙瘩,那份肅然起敬的感動,彷彿跨越了螢幕,直抵心底。

據統計,起駕當日超過三十萬人隨行,自北港朝天宮回駕時更有約五十萬信眾共襄盛舉。這般浩大陣容,不僅令人驚嘆媽祖的號召力,也驚豔於香燈腳急行軍般的前進速度。沿路上,無數善男信女自發提供香客餐食、臨時歇腳與過夜的空間,處處可見人情溫暖與家鄉之美。正是這份虔誠與互助,使得白沙屯進香不僅是一場宗教盛事,更成為見證台灣文化底蘊與社會凝聚力的最佳縮影。

一、從「共赴」到「互助」:全民行動的信仰酵化

與白沙屯媽祖同行的香燈腳們和廣大信眾們在香路上共同前行。(呂政璋提供)
與白沙屯媽祖同行的香燈腳們和廣大信眾們在香路上共同前行。(呂政璋提供)

每年春夏之交,媽祖顯靈指示的擇良晨吉時一到,白沙屯媽祖神轎便從苗栗緩緩出發。午夜的寂靜尚未褪去,晨霧微涼如紗,數萬信徒已在廟前匯聚等待共同前進。有人懷抱襁褓中的嬰兒,輕聲安撫;有人拄著拐杖顫巍前行,步伐卻堅定;更有遠赴海外工作的遊子,背著行囊匆匆回程,只為參與這場跨越山海與時空的信仰朝聖。當鑼鼓聲響起,萬籟俱寂的夜空似乎也為之振盪,那一刻,「共赴精神」不僅是口號,而是深植在每個台灣人血液中的集體本能:無論平日各自忙碌、社會地位如何差異,只要媽祖一聲召喚,便願放下成見,共襄盛舉,義無反顧。 (相關報導: 白沙屯媽祖再創紀錄!首度前進這2處,信徒驚呼:200年來第一次 更多文章

隨著神轎踏上柏油大道,再轉入幽深山徑,整個進香隊伍化作一座流動的村落,展開生機勃勃的「互助生態」。在供水站,信眾志工們以長板凳為桌,端出冰涼飲品與麵包零食等,笑語中透著發自肺腑的關懷;轉角處,沿路村民擺上熱茶與香軟饅頭,孩子們手提水桶,好奇探眉打量,稚氣的眼神裡閃爍著敬意;夜幕降臨時,簡易的露營帳篷燈火通明,醫療團隊備妥繃帶、止痛貼布與熱敷包,隨時準備為體力不支的香客提供暖心照護。這些看似零碎的互動,卻正是台灣人「有難同當、共襄盛舉」的最佳寫照——無需命令,溫暖的民間力量便已自動聯結,像絲線縫製起整座島嶼的韌性與希望。回想歷次台灣有難時,這股精神再度顯影:停車場瞬間成為物資集散地,社群平台瞬息傳遞救援資訊,無數陌生面孔也化作並肩齊力的同行者。白沙屯的進香路,不只是信仰的旅程,更是催生台灣社會動能的預演場,教會我們何謂真正的「同心協力」,正也是台灣社會韌性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