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制度失靈、國際風險來襲─基層勞工只能「撐下去」?

2025五一勞工大遊行於凱達格蘭大道登場。(劉偉宏攝)

五一勞動節,本該是屬於勞工的日子,是全社會重新思考「勞動價值」的時刻。然而,今年的台灣,許多基層勞工無暇慶祝,甚至無心慶祝。因為,他們正在面對一場前所未有的雙重壓力:來自外部的貿易挑戰,與來自內部的制度失能。

首先,美國以「對等關稅」為由,對台灣出口產品加徵關稅,形成新的貿易壁壘,不僅削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直接衝擊本土企業訂單,帶來無薪假、裁員等人力危機。而面對這樣的挑戰,政府的談判態度與應對策略卻遲遲未明,讓企業和勞工都成為政策不確定性下的「第一線受災戶」。

我們無法忽視的,還有國內勞動政策的長期失能:護理人員長期處於超時過勞、低薪的惡性循環,職場霸凌事件頻傳卻無有效調處機制,公務員與警消等特定職類甚至連組織工會的基本權利都未被保障,而最低工資每年形式性微調,根本無法跟上真實的生活開支。這些問題堆疊起來,讓基層勞工的生計不斷被壓縮,只能靠「撐下去」過日子。

近日,全國總工會與多個產業工會合辦座談會,多位工會代表坦言,受到關稅政策與全球供應鏈變局影響,不少企業已暫緩原本擬定的投資計畫。這不僅是產業危機,更是就業與社會穩定的警訊。但我們遺憾地看到,政府對外談判進度毫無透明可言,對內政策補位也欠缺效率與系統性。

我們在此呼籲政府,應以更明確且積極的姿態展開對美談判,力求改善台灣出口關稅條件,並將推動台美自由貿易協定(FTA)列為政策優先事項。同時,針對企業端提出實質配套,包括稅賦調整、產業升級轉型、綠能與數位化輔導補助,以穩定就業市場、減少對基層勞工的衝擊。

但對外談判,終究只能止一時之痛。我們更關注的,是台灣勞動體系的根本改革。具體而言,應該儘速立法《職場霸凌防治法》,並建立具獨立性的第三方調查機制,為勞工提供可信賴的申訴管道;修正《工會法》,確保所有勞動者,無論身處哪個職業類別,都擁有組織與集體協商的基本權利;導入國際勞工組織(ILO)倡議之「生活工資」制度,讓最低工資真正能夠反映基本生活開銷,而非僅止於象徵性調整。

制度改革,不能只是喊口號,更不能流於節日儀式感。我們欣見包括全總與學界合作的民間研究團隊,正針對關稅與勞動市場的實質影響進行量化分析,期望用數據驅動公共決策。但我們也要提醒,任何政策如果無法落實在立法、預算與行政行動上,終究無法改變現狀。

台灣正在經歷外部地緣風險加劇與內部結構壓力升高的交錯時刻,這正是國家制度應展現韌性與改革決心的關鍵節點。面對勞動議題,政府不能再拖延,不該再迴避。

勞動權益,不是五一節才值得關注的新聞標題,而應是國家政策的核心價值。我們不再期待形式上的「致敬」,我們要的是實質的制度改變。唯有讓勞工從政策承受者,轉變為改革主體,台灣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社會正義與永續發展 (相關報導: 台灣勞工便宜、耐操還可割可棄?總工時「亞洲第二累」 他嘆過勞之島變不了 更多文章

*作者為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