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萊豬輸台!澳洲「豬雜」檢出萊克多巴胺 專家憂2用途:消費者無從得知

據食藥署豬肉儀表板顯示,今年4月29日一批自澳洲22.99公噸的豬其他可食部位,檢出萊克多巴胺。示意圖。(資料照,林瑞慶攝)

據食藥署豬肉儀表板統計,截至2024年為止仍無任何含萊劑豬肉進口,但今年4月29日一批自澳洲22.99公噸的豬其他可食部位(如豬腳、大腸頭、肝連、嘴邊肉、豬頭皮、豬腸衣等),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成為首批叩關的萊豬。對此,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擔憂,雖然政府呼籲業者要標示產地,但若業者不標示且被用於這2用途,消費者也無從得知。

台灣在2021年元旦開放萊豬進口,根據規定,豬隻各部位都有訂定萊克多巴胺容許殘留量,其中豬肝、豬腎是0.04PPM,豬肉、豬脂肪,以及豬腸、豬腦等豬雜碎組織都是0.01P

根據衛服部豬肉儀表板統計,截至今年4月為止,豬肉進口量逾4萬2000噸,其他可食部位則達9727公噸,其中以加拿大達1萬9728噸最多,西班牙則以7473噸居次,雖然澳洲並非我國主要豬肉進口國家,但4月29日來自澳洲的豬其他可食部位檢出萊克多巴胺,像是豬腳、大腸頭、肝連、嘴邊肉、豬頭皮、豬腸衣等部位,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首批含有萊劑豬肉叩關台灣。

衛服部豬肉儀表板。(取自食藥署官網)
衛服部豬肉儀表板。(取自食藥署官網)

對此,《自由時報》報導指出,鄧惟中表示,目前雖政府呼籲業者自主標示豬肉產地,但儀表板上的進口豬肉大多不知流向,消基會曾對市面上的豬肉進行抽驗,發現600產品中,僅2件為美豬,遠低於進口豬肉比例,並擔憂進口豬肉流向不明。 (相關報導: 美專家喊話川普「應約束台灣」 旅美教授曝2大警訊:賴政府別誤判戰略底線 更多文章

鄧惟中說,這些進口肉可能被用於加工食品或組合肉,若業者不標示的話,消費者也無從得知豬肉產地,且消基會先前也曾針對羊肉進行抽驗,並發現其中摻有豬肉成分,民眾若不想吃到萊劑,只能選擇有國產標章的豬肉才能安心,外食選擇就更少了,希望食藥署可以有更多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