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進香遶境這條長達數百公里的香路,是宗教信仰的朝聖旅程,也是台灣最溫暖的人情路線之一。進香遶境時熱心民眾提供信徒途中補給與休息,不料卻被人誤解為可隨意搜刮的「免費資源」。我們習以為常的這份「善」,是否正逐漸被誤解、甚至濫用?日前大甲媽祖繞境就發生一名男子搬光店家準備的十多箱運動飲料的事件,引發民眾熱議,也再次喚起社會對「結緣品」意義的集體反思。
什麼是媽祖進香遶境結緣品?為何大家要發?
在大甲媽祖、白沙屯媽祖等媽祖進香遶境活動中,沿途民眾與信徒自發準備的結緣品,已成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飲料、餅乾、毛巾、藥膏、鹽糖,到熱茶、熱飯、休息站,這些物資無需報酬、不求回報,展現了信仰與善意交織的力量。
無論白天黑夜,只要有香客走過,就有人擺上冰涼飲品與熱情的招呼聲。「補水站」不只是身體的補給,更是心靈的支持。這份精神來自一代代信徒對媽祖的敬愛與回饋社會的誠意。
根據外交部出刊的《光華雜誌》中所報導,台灣宗教與民俗文化平台創辦人洪瑩發觀察,結緣品最早出現在20年前白沙屯媽處進香活動中,初期為北港人集資做蓮花香火與白沙屯人結緣;後期轉變成為媽祖信仰宣傳,發放給沒有參與進香的民眾;近年來則轉變成廣發各種物品幫忙香燈腳補給。
媽祖進香繞境結緣品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白沙屯媽祖早年進香遶境路線不固定,穿越民宅巷弄時,信徒為表歉意,會準備小禮物送給沿途住戶,久而久之,這份心意成為信仰中獨特的文化。隨著參與人數增加,結緣品的形式越來越多元,從糖果香包到茶水藥品,但它的本質從未改變「不是免費資源,而是一份心意的分享」。從居民到香客,從接受到分享,結緣品不只是一份補給,更是一種尊重的延續。
《光華雜誌》報導也採訪到宗教研究者李至堉,他認為除了贈與收,結緣品串連信徒之間的情誼,轉贈也是方法之一。有收受到他人協助,會將手上結緣品轉送,表達感謝之意,更使緣分延續下去。這樣的善意流轉,是媽祖文化中最溫柔的力量。
香燈腳的親身分享:結緣品讓旅程更有溫度
《風傳媒》也實際訪問了曾發放結緣品的屏東青年小豪,他分享自己跟著媽祖進香的體悟:「進香旅途不僅有我的朋友,還有無數信徒同行,最重要的是『與人相處』,媽祖的力量就在於創造這種『和諧』的感受。」
小豪觀察到,香路上有香燈腳(隨香信徒)、媽祖服務團隊、還有各處補給站的志工,大家付出的方式雖不同,但共同構成這場信仰盛事。「十幾萬人的進香之旅,能真正接觸交流的可能只有幾十位、幾百位,這正是結緣品的意義就是與人結緣。」他特別提到,自己準備的結緣品主要是為了感謝那些支持他們的志工,「感謝他們的付出,讓我們能以更舒適的狀態陪伴媽祖進香。」 (相關報導: 為何媽祖出巡一定下雨,大道公出巡會颳風?他揭2神明間的愛恨情仇,背後竟藏不為人知的愛情故事 | 更多文章 )
當善意被濫用:反思結緣品的初衷
當「取之有度」變成「理所當然」,香路上的溫情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或許,這不只是一個關於結緣品的問題,更折射出現代社會中「給予」與「索取」失衡的縮影。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裡,人們習慣了便利與豐足,卻漸漸忘記了克制與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