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TIH看台股的股東行動主義:參與與操控的界線在哪?

股東行動主義是否還等同於治理進步?近期可成事件再度引發股東間的討論。(圖片來源:pixabay)

改革的語言,可以被真誠使用,也可以被策略利用

過去幾年,「股東行動主義」這個詞在台灣資本市場逐漸受到矚目。它原本代表著一種市場內部的自我修復機制:當企業治理失衡、經營效率低落時,股東透過提案、提名、對話,參與改善公司體質,進而提升股東價值。這樣的行動,在國際市場已有諸多典範,也正是資本市場健全運作的重要一環。

但就在這樣一個值得珍視的概念逐漸在地萌芽的同時,我們也開始看到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版本出現。它不再強調產業理解,也不追求治理方案的完整性,而是以「聲量操作」、「低股權干預」與「媒體策略」為核心,包裝成為股東行動主義的「在地翻版」。它看似改革,實則只將改革變成了進場的通行證;它自稱代言小股東,實際卻只關注如何取得影響力席次。

這樣的變形行動主義,真的還是為了小股東嗎?還是早已變調為少數股東的權力代理遊戲?

當「小股東自救會」成為治理戰的輿論基地

TIHIM這個名字,三年前才忽然與可成「沾上邊」,就急切地以「小股東自救者」自居,高調進入治理舞台,彷彿一切既有基礎都不重要,只有它的聲音值得被聽見。它打著「外資」、「小股東代言人」、「行動派股東」的旗號,甚至架設了名為「2474可成股東行動主義」的網站,自我定位為號召小股東發聲的改革派。然而,細讀其公開論述與行動軌跡,我們很難找到任何真正關於公司營運策略、產業佈局、供應鏈風險或治理制度優化的具體主張。

相反地,它關注的焦點始終鎖定在一個議題:股利。無論是修改章程、提案訴訟、媒體聲明,甚至提名董事,其核心訴求皆與盈餘分配及財務回報有關,鮮少觸及任何與公司永續價值有關的實質建議。說是「自救」,實則是「套現」;說是「行動主義」,更像是以股利為包裝、以董事席次為終點的聲量工程。

行動主義變形的三大特徵:說改革,行控制

我們必須承認,不是所有打著股東行動主義名號的行為都等同於治理進步。近年來出現的這類「變形版本」,往往具有以下三大特徵:

一、低持股,高干預持股比例極低(如TIHIM僅約1%),卻透過法律制度、提名門檻與話語主導權,試圖左右公司方向,這種不成比例的參與,挑戰了治理正當性原則。

二、聲量大於專業多透過新聞稿、網站、媒體採訪等管道主導輿論,塑造「改革者」形象,但在真正的治理議題上,卻欠缺產業理解與策略視野。

三、提名策略浮於表面所提名的董事候選人多來自金融、法律、資本操作領域,與公司所處產業無直接經營經驗,亦無對公司提出完整的治理藍圖,只強調財務回報與資產運用。這樣的行動主義,與其說是改革,更像是治理控制的精算行銷。

我們需要的,不是改革口號,而是真正的治理參與

台灣資本市場確實需要更多元的聲音。股東行動主義在制度健全、資訊對稱的前提下,能為公司帶來正向刺激,也能促進經營者對市場回應的敏感度。但當「行動」只剩聲量、當「參與」缺乏實質、當「改革」成為進場藉口,市場最終失去的,會是對參與者正當性的信任。

真正的股東參與,應該是比例合理、動機透明、主張完整,並且願意與經營團隊對話的。改革從來不是靠聲音大來贏,而是靠承擔深來走遠。

改革若無內容,只是權力的包裝紙

當「改革」的語言被濫用,它就不再具有價值;當「小股東自救」變成治理插旗的媒體話術,真正被犧牲的,反而是小股東。

TIHIM兩年前自詡改革,如今卻只剩爭奪董事席次與喊出高股利,真正關乎公司未來的治理建議始終缺席;曾經喊出代言小股東的口號,如今卻不曾提出任何能讓公司更強、更久的治理主張。

我們不是不相信行動主義,但我們相信:改革的語言,值得被尊重,更應被捍衛。當它被少數資本拿來當作權力的包裝紙時,所有相信改革的人,都有責任拆開它,看看裡面究竟裝了什麼。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看不見的獨裁,需要看得見的正義 更多文章

*作者為資深外資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