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的凱道集結眾多許久未歸的藍營,還有眾多民眾黨支持者一同參與。相較於上周419反統戰大遊行,這場活動所創造的聲勢無疑是巨大的。作為沉默已久的藍營站出來,以及分裂的在野再次團結,這場罷免戰爭,不再只是綠營的主場。
看不見的獨裁
就在在野黨與罷綠團體陸續被北檢約談的同時,黃暐翰在直播提到「獨裁怎麼能讓你一天到晚罵,甚至用粗鄙的文字去罵總統,他直言「以前老蔣總統可以讓人家罵嗎?習近平在大陸可以罵嗎?金正恩在北韓可以罵嗎?」。台灣過去幾年的國際自由指數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何來獨裁,談何不自由?
若以公民現有權利與體制來看,台灣的言論自由與制度自由無疑是值得肯定,但言論與制度的自由不代表社會氣氛開放。會造成我們的討論空間與話題尺度被限縮原因如下:
泛政治化(Para-Political)是指非政治領域內容、超出政治學限度,在非必要情況下牽扯到政治相關因素。如:民進黨執政處理面對兩岸議題時,對於兩岸三通、經貿與文教交流、甚至大學的承認與贈與大熊貓都賦予太多政治意涵,而採用緊縮與拒絕開放阻礙兩岸發展。但在過去也有許多社會標籤問題,為何今天的我們反而更容易「泛政治化」?
媒體與數位變革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在大數據與演算法下,更容易困在「同溫層」,不想看到或接受不同觀點,進而排斥甚至攻擊異見。當同溫層越來越厚,社會出現強烈的意識形態對立,更不利於不同族群的融合與交流,進而造成意見分歧加深,更容易爆發衝突。當同溫層與意識型態的加深,所有議題都可以被套上政治帽子,如:核能、廢死、外交…,當我們被困在泛政治的牢籠,就無法有效地討論個別議題如何被理性處理。
在泛政治化的陰霾之下,民眾在討論公共議題時會忌於被扣上帽子(青鳥、小草、中共同路人)而選擇迴避敏感話題。當攻擊方因為同溫層加厚而不接受異己觀點,被攻擊方因為害怕被攻擊而選擇噤聲,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更敏感與脆弱,進而使我們的話題尺度變小、討論空間變窄。這就可以完解讀自由指數排名的進步,但話題尺度的退步能夠同時發生的現象。指數看的是「能不能」,而你感受到的是「敢不敢」。
有人更敏感,自然就有人更霸道。在媒體資訊大爆發且自由競爭的環境下,擁有更多資源與實力的媒體,自然地掌握更多話語權,其他不同的聲音也更容易邊緣化。在掌握四權和坐擁資源的執政黨,自然地更有能力形成無形的霸道,打壓在野聲音,使藍白支持者更選擇噤聲。
回想我們身處的處境,執政黨可以關掉意見不同的媒體,可以透過行政打壓民代,更可以用司法綁架在野,而政府往往以「抵抗外敵」、「毀憲亂政」的口號,號召群眾制裁在野黨。民主的修正系統不斷地被破壞,國人的意識形態不斷地走向極端。我們雖保留舊有民主制度,卻逐漸地走向獨裁。 (相關報導: 藍白號召上街頭戰獨裁 李鴻源嘆司法獨立成笑話:新竹棒球場案至今沒人被約談 | 更多文章 )
你怎能不開口?
賴清德上任快滿一年,其施政表現各持己見,但論其最大的政績,無疑是批鬥所有異己。台灣民主改革以來,從未見過執政黨對在野黨如此強烈地打壓,先是動員群眾包圍國會、用裝苦掩飾無能、透過司法封鎖法案,再用罷免消除在野。我們用60%的選票期盼透過朝小野大制衡行政權,但如今要被40%的輿論回到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