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的遺囑(2022年6月29日寫)的要點:
1.欽崇聖母瑪利亞,遺體安息在宗座聖母大殿保祿小堂,即羅馬人民救援之母小堂(Cappella della Salus Populi Romani)與斯福爾扎( Cappella Sforza)小堂之間的側廊壁龕。
2.墳墓須在地下;簡單,不作特別裝飾,碑文只寫:方濟各(Franciscus)。
3.喪葬費用由方濟各的恩人們所奉獻款項支付,該款項需轉給宗座聖母大殿。
這位「因仁愛而被揀選」(Miserando Atque Eligendo)的故教宗在這份遺囑中透露出:這位天主教的神父,從小一直到晉鐸、成為主教與教宗,完全將自己交託給吾主耶穌之母—聖母瑪利亞。方濟各在當選教宗那天第一件事就是到宗座聖母大殿來祈禱,對自己即將肩負起全球14億教友的牧靈與福傳的重擔, 全都交付聖母的護祐。
12年來,每回使徒福傳之旅, 行前一定來到聖母台前祈禱, 結束返回羅馬時也必來到聖母大殿獻上旅途中最具代表性的禮品來感謝聖母。在2025年4月21日結束在俗塵世之旅,當然也要安息在聖母大殿之下,等待復活的來臨!
方濟各生前在2024年11月親自修訂教宗的喪葬禮儀,讓流程大幅簡化。至於相關的喪葬費用的支出,不用公費,只用恩人們對他所奉獻的款項,多餘的就轉贈給聖母大殿,全然顯示出先教宗方濟各堅守神貧與樸實無華的作風!
一般樞機主教的月薪約4700至5900美元(約台幣15萬至19萬元),而方濟各每年可得高達29萬英鎊(約台幣1255萬元)的薪水,這是教會授予教宗辦公室的費用。然而方濟各2013年就職時就宣布,作為耶穌會出身的神職人員,曾立下「貧窮誓言」,誓言一生過著簡樸生活,因此不領取薪資。
除了不支薪,方濟各生前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他拒絕入住奢華的教宗官邸,而選擇住進梵蒂岡內的神父宿舍「聖瑪爾大之家」(Domus Sanctae Marthae),並堅持在公共餐廳用餐,只戴鍍金或銀的戒指,而非更昂貴的金戒指。
平常方濟各只穿樸素的黑皮鞋,佩戴1條使用多年的鐵製十字架,而非金製十字架。成為教宗前,一直留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貧民窟,為當地弱勢群體奉獻,就連交通也選擇搭乘地鐵等大眾交通工具,而非搭乘高級座車。當選教宗選擇「方濟各」為聖號,就是為向「貧者之聖」亞西西的聖方濟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致敬,並期許自己不忘初衷,繼續關懷弱勢。
4月21日上午9點45分教廷宣布第266任教宗方濟各蒙召回歸天鄉訊息。
梵蒂岡總司庫費雷爾(Kevin Ferrell)樞機主教公告教宗死訊:「今晨7時35分,羅馬主教方濟各回到天家,他終其一生服事於主和教會。」梵蒂岡城國衛生局局長阿爾坎傑利(Andrea Arcangeli)開立了死亡證明書。指出:宗座死於腦中風和心臟衰竭,死亡前就已經陷入昏迷。確認教宗死亡後,通知最核心的樞機團成員。隨後,教宗遺體換上白色長袍,移靈至私人小教堂,由教廷官員與家屬共同舉行簡約的私人追悼儀式。
晚上8點,在聖瑪爾大之家聖堂內舉行遺體入棺儀式。儀式中宣讀了教宗死亡的證書,並得到羅馬聖教會總司庫法雷爾樞機的確認。禮儀的進行不到一個小時接著封存教宗的私人文件與最後住所。極具象徵意義的「漁夫之戒」也以錘子敲碎,以防偽造。梵蒂岡降半旗致哀。晚公布教宗精神遺囑。
4月22日樞機團第一場會議(教宗故世後,教廷的重大事務決議交由樞機團共決)
上午九點至十點半。60多位樞機聚集在世界主教會議新廳,首先為教宗祈禱片刻。決定教宗葬禮將於26日周六在聖伯多祿大殿前石階舉行。樞機宣誓遵守關於宗座出缺和教宗選舉的《主的普世羊群》宗座憲令。現場宣讀了該憲令第12條至13條。羅馬聖教會總司庫法雷爾(Kevin Farrell)樞機在會議上宣讀了教宗方濟各的精神遺囑。全文已於21日晚上公布。
4月23日故教宗方濟各移靈多祿大殿
教宗方濟各遺體於4月23日早晨從他生前的寓所聖瑪爾大之家遷移至聖伯多祿大殿。在周六殯葬彌撒前,供信友瞻仰遺容。
靈柩遷移儀式由羅馬聖教會總司庫法雷爾樞機主持。他先在聖瑪爾大之家小堂帶領眾人祈禱,然後與樞機、宗主教和教宗禮儀長拉韋利(Diego Ravelli)總主教一起遊行至聖伯多祿大殿。教宗抬棺人扛起方濟各的靈柩,途經祭衣室路、羅馬初期殉道者廣場,然後穿過聖伯多祿大殿鐘塔下的拱門進入聖伯多祿廣場。教宗的靈柩經過時,廣場上的兩萬名信眾響起如雷的掌聲,向已故的教宗致敬。遊行隊伍進入大殿,停在華蓋祭台前,將教宗的靈柩放置在祭台前方的地面上。
4月23日樞機團第二場會議
103名樞機參加下午5點至6點半樞機團第二場會議。會上通過了九日紀念彌撒的日程,首先便是4月26日上午10點的殯葬彌撒,然後是連續八天的追思彌撒。從第二日起,主祭分別為國務卿帕羅林樞機、羅馬教區代理主教雷納(Baldassare Reina)樞機、聖伯多祿大殿總鐸甘貝蒂(Mauro Gambetti)樞機、聖伯多祿大殿總鐸甘貝蒂(Mauro Gambetti)樞機、樞機團副團長桑德里(Leonardo Sandri)樞機、教義部長費爾南德斯(Víctor Manuel Fernández)樞機、東方教會部長古傑羅蒂(Claudio Gugerotti)樞機、修會部副部長范達民(Ángel Fernández Artime)樞機、執事級樞機首席樞機曼貝蒂(Dominique Mamberti)樞機。
4月24日樞機團第三場會議
113位樞機出席,為選舉教宗會議做準備。主題為「關於教會和世界的交談」,共有34次發言。
4月25日樞機團第四場會議
149位樞機與會,樞機們就教會和世界的主題進行了33次發言。結束前,教宗禮儀長拉韋利(Diego Ravelli)總主教向樞機們解釋了教宗方濟各的葬禮事宜,強調這將是一位牧者、而非君王的葬禮。已故教宗的遺體不會放在追思台或高台上展示。
在26日的殯葬彌撒上,來訪政要的座位次序將依照外交禮節進行安排:教宗的故鄉阿根廷的總統,義大利總統將坐在第一排,然後王室成員和其他總統將按照國名的法文拼音順序依次就座。25日周五下午將公布完整的代表團名單。晚上8點,結束民眾對方濟各宗遺體的敬禮與瞻仰,由總司庫法雷爾樞機主持隆重莊嚴的封棺儀式。封閉伯多祿廣場準備26日殯葬彌撒相關儀式。
4月26日故教宗方濟各殯葬彌撒與安靈
教宗方濟各的殯葬彌撒將於4月26日週六上午10點在聖伯多祿大殿前的石階舉行,隨後教宗的靈柩將送往聖母大殿下葬。葬禮彌撒由樞機團團長洗者若翰‧雷(Giovanni Battista Re)樞機主持。感恩祭結束時,將有最後的祈禱和告別禮。相關直播到此結束。之後,教宗的棺木將轉移到聖伯多祿大殿內,並從那裡移往聖母大殿安葬。安靈儀式不做直播。
十點的殯葬大典,參加人數超過20萬(有40萬人來送方濟各教宗最後一程),感恩聖祭時恭讀聖若望福音第21章15-19。主禮雷樞機講道表示,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聚集在教宗的遺體旁祈禱,但信德的理念支持著我們,向我們保證,人的存在不會在墳墓內結束,而是在天父的家中過一種沒有日落的幸福生活。
在我們眼目和心中留下教宗方濟各最後的圖像,正是上個主日,主復活的隆重慶典,他儘管健康極度不佳,仍願意從聖伯多祿大殿的陽台上降福我們,然後願意來到這個廣場上,乘坐敞篷座車問候所有聚集在這裡參加復活節彌撒的大量人群。
本日福音提到耶穌將牧羊的重責託討給首任教宗伯多祿,這將是伯多祿及他的繼承人持續不變的使命,一項愛的服務,跟隨老師及吾主基督。儘管教宗方濟各極為脆弱和受苦,但他選擇了走這條奉獻的道路,直到他塵世生命的最後一天。他跟隨他的上主、善牧的足跡,善牧愛祂的羊群,直到為他們捨棄自己的性命。教宗也以強有力且祥和的態度,親近他的羊群,天主的教會。
教宗方濟各一直保留了他的性格和牧靈指導的形式,並立即在教會的治理上留下了他強烈個性的印記,與個人和人群建立直接的接觸,渴望接近眾人,尤其關注處於困境的人,尤其為世界上的卑微者、被邊緣化的人不惜花費自己的時間。他是一位深入人群的教宗,向所有人敞開心扉。他也關心社會新事物,以及聖神在教會內激發的一切。
教宗方濟各充滿人性溫暖,對當今的悲劇極有敏覺,實際分享了當今時代的焦慮、痛苦和希望,並能以安慰和鼓勵的訊息,直接且即時地抵達人心。
福傳的首要性一直是他教宗牧職的指導方針,以明確的傳教印記,傳播福音的喜樂,這也是他第一道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的標題。這喜樂在所有依靠天主的人的心中充滿信賴和希望。
教宗方濟各總是將慈悲的福音置於中心位置,一再強調天主不厭其煩地寬恕:無論祈求寬恕者處於何種境況,祂總是寬恕,使他重歸正道。因此,他願意開啟慈悲特殊禧年,指出慈悲是「福音的核心」。慈悲與福音的喜樂是教宗方濟各的兩個關鍵詞。
面對這些年來許多戰爭的猖獗、非人性的恐怖和無數的死亡及摧毀,教宗方濟各不斷高聲呼求和平,籲請明知、誠實的談判,以尋求可行的解決之道。他說,因為戰爭只導致人命死亡,摧毀房屋,摧毀醫院和學校。他的一種說法是,戰爭總是讓世界比以前更糟糕:對每個人而言,戰爭總是痛苦和慘敗。
「建造橋樑而非高牆」是他多次重複的勸勉,作為伯多祿宗徒的繼承人,為信仰服務總是與服事人的各層面相結合。
教宗方濟各常在演講和私人會晤結束時說:「請不要忘記為我祈禱。」現在,親愛的教宗方濟各,我們懇求你為我們祈禱,我們懇求你在天上降福教會、降福羅馬、降福全世界,正如你上個主日在這座大殿的陽台上所行的那樣,最後一次擁抱全體天主子民,也在精神上擁抱全人類,擁抱真心尋求真理、高舉希望火炬的人類。
回顧方濟各教宗最後一日
「謝謝你讓我重返廣場。」這是教宗方濟各臨終前向他的私人醫療助理斯特拉佩蒂(Massimiliano Strappetti)說的一句話。斯特拉佩蒂長年來始終守護著教宗,之前正是他建議教宗進行腸道手術,後來教宗於2022年任命他為私人醫療助理。教宗這次在羅馬傑梅利綜合醫院住院38天,斯特拉佩蒂全程隨侍在側;他出院後回家療養,這位醫療助理仍是24小時全天候守在教宗身旁。復活主日,教宗降福羅馬城和全世界時,斯特拉佩蒂就在他身後。而且他前一天親自到聖伯多祿大殿勘查路線,以便於教宗順利前往大殿中央陽台。
4月20日復活主日當天,前來聖伯多祿廣場參加大禮彌撒的信眾從3.5萬人增加為5萬人。教宗在大殿中央陽台露面後,渴望最後一次乘坐敞篷座車在廣場上繞行,給眾人一個驚喜。這舉動意義深遠,然而教宗起初有些膽怯,他問斯特拉佩蒂說:「你相信我做得到嗎?」斯特拉佩蒂安撫了教宗。緊接著,教宗近距離問候群眾,尤其是孩童:這是他從傑梅利醫院出院後的第一次、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次繞場問候。
隨後,教宗當天下午休息,平靜地用了晚餐。隔天(21日)大約凌晨5點半,教宗開始出現身體不適的警訊,守護他的人採取了緊急措施。一個多小時後,教宗伸手向斯特拉佩蒂道別,他躺在聖瑪爾大之家臥房的床上,陷入昏迷狀態。最後時刻守在他身旁的人講述說,他沒有受苦,一切發生得很快。
教宗方濟各的生死觀
首先談到「年邁」議題,教宗在序中對斯科拉樞機自稱「年邁」,對此他「深有同感」。「我們不必害怕老年,不必害怕擁抱老化,因為生命就是生命,粉飾太平意味著背離事物的真理。」「年老」一詞太常遭到負面解讀,感謝斯科拉樞機將尊嚴還給它。「這是因為談論『年老』並不是說『要遺棄』,後者是淪喪的丟棄文化激發的念頭。反之,談年老的意思是說經驗、睿智、智慧、分辨、深思熟慮、聆聽、緩於判斷。這些都是我們非常需要的價值!」
如何面對「變老」?教宗寫道:「的確,人都會變老,但這不是個問題:問題在於如何變老。如果善度這段時期,視之為恩寵,而非怨恨在心;在這段時期,我們的力氣衰弱、疲倦日增、容貌不再青春,即使這樣的時期會很漫長,但只要我們懷著感恩、感激之情予以接納,那麼老年也會成為生命真正結出碩果的年歲,如同羅馬諾‧瓜爾迪尼(Romano Guardini)教導我們的,而且老年會綻放出美善的光芒。」
對於老化過程帶來的痛苦
順著斯科拉樞機的思路,談論了痛苦的主題。教宗指出,「在老化、繼而辭世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痛苦,它們是信德與望德的珍貴寶石」。儘管痛苦會讓我們難受、絕望與無奈和無助,但是對於相信耶穌基督的人來說,這些「不只是出於思考,更出自情感幅度,即基督徒的信仰情愫。這是因為基督信仰不單單是理解領會或道德抉擇,更重要的是對基督懷抱情感、那位前來與我們相遇並決定稱我們為朋友的基督」。
談到與耶穌的最後相遇,教宗強調,「死亡不是一切的結局,卻是某件事物的開端。它是新的開始,如同書名睿智點出的那樣,因為一個付出愛的人早已在塵世的日常瑣事裡預嚐到永生的滋味,永生的意義是展開某件永不止息的事。正是為了這個『新』的開始,我們要活出某個我們從未圓滿活出的幅度,即:永恆」。教宗方濟各在序文最後,對慈愛的天主表示感激,因為「祂在我們的每個年齡段都賜給我們生命和希望」。
方濟各教宗寫出了公教的生死觀並且他自己也活出了這個「永恆」的生命,這是根源自慈愛的天主,藉著耶穌基督的降生為人、受難為救贖世人的罪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升天。由於基督自己成了犧牲與祭品,祂克服了死亡而成為永遠的大司祭,從死亡的絕望中帶來了新的希望,這也是方濟各宗在2025禧年的復活節文告中點出來的重點:
耶穌臨在於每一個地方,「居住在我們中間」。「祂活著,而且始終與我們同在。祂與受苦的人一同悲泣,在我們每個人不起眼的愛的舉動上使生活之美倍增」。身為伯多祿的第265位繼承人,方濟各效法了伯多祿,跟隨耶穌,活出了耶穌基督帶給世人的恩寵與及永恆的生命。對在世生命的結束,方濟各教宗他在復活節隔天、在降福了羅馬城和全世界的第二天、在期盼已久終於再次擁抱子民之後,安詳地離去,回到了天父那裡。
樞機主教團依慣例在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舉行秘密會議(conclave),討論並投票,直到有一個候選人獲得大多數支持。新教宗由120名樞機(紅衣)主教選出,在前任教宗去世或辭職時,教宗參選人的年齡必須在80歲以下。截至1月22日,全球共有252位紅衣主教,其中138位符合年齡要求。最後確定有135位樞機有參與秘密會議選舉新教宗的資格,超過120位,目前尚未討論到是否可以採取135位可參與還是維持120位參與。(義大利籍樞機主教貝丘(Angelo Becciu)曾任方濟各的副國務卿,2020年因涉及貪汙、詐欺等金融犯罪成了醜聞人物。方濟各當時就要求他放棄身為樞機主教的相關權利。他已宣布不會參加選舉新教宗的祕密會議。)
由於向故教宗方濟各辭世致敬與追思,從4月26日10時的殯葬彌撒之後連續八天紀念彌撒,合稱九日追思彌撒。預計到5月4日。因此樞機團的秘密會議會在5月5日起舉行。(教廷樞機團4月28日召開第5次會議,敲定選出新教宗的秘密會議將在5月7日開始進行)
全球現有252位樞機主教有80%是由方濟各教宗 任命的,135位確定有資格參與秘密會議選舉新教宗(因貝丘退出,確定134位參與),至於新教宗人選已有數位熱門人選浮上檯面:
1.伯多祿‧帕羅林樞機(Pietro Parolin):教廷國務卿,70歲的帕羅林曾任聖座駐委內瑞拉大使,他在2013年10月接任國務卿,被視為「溫和派」。以溫和、外交能力著稱,被視為有望穩定教廷的理想人選。不過,他在國務卿任內,當中最具爭議者,是2018年梵蒂岡和中國共同宣布,雙方就中國主教任命問題簽訂「臨時性協議」,雖然協議內容未公開,但都被外界視為是掃除「中梵建交」的其中一項主要障礙(由於他的副手貝丘樞機因案而退出秘密會議,帕羅林的出線可能會受到影響)。
2.馬泰奧‧祖皮樞機(Matteo Zuppi):現年69歲,波隆那總主教,致力社會正義,並積極參與國際調停,與聖埃吉迪奧社群關係深厚。
3.皮耶巴提斯塔‧皮扎巴拉樞機(Pierbattista Pizzaballa):耶路撒冷宗主教,因戰火主動提出以身換取人質而廣受敬重,是和平與祈禱的代言人。
4.路易斯‧安東尼奧.塔格萊樞機(Luis Antonio Tagle):現年67歲的塔格萊,曾任菲律賓馬尼拉總教區總主教。在2012年獲教宗本篤十六世冊封為樞機,他曾任天主教慈善團體「國際明愛」主席。塔格萊雖然反對墮胎,但他也曾經表態指天主教會對於同性戀和離婚夫婦的立場過於嚴厲,認為不利於傳教。塔格萊的進步立場,並視為有望延續方濟各的進步路線。他強調文化對話與教會現代化,象徵天主教亞洲力量的崛起。
5.伯多祿‧埃爾德樞機(Peter Erdő):現年72歲,在2003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樞機,他被認為是傳統天主教教義和教條的堅定倡導者。精通科技與宗教對話,在國際場合中表現亮眼。埃爾德曾經公開表示,他反對允許離婚和再婚的天主教徒領受聖體聖事。在2015年,方濟各曾經敦促歐洲和國際社會作出更大努力接收難民,並曾經身體力行在梵蒂岡進行安置,但埃爾德持不同立場。
6.伯多祿‧凃克森樞機(Peter Turkson):現年76歲的涂克森來自非洲西部的加納(Ghana),曾任加納海岸角總教區總主教,他在2003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為樞機,現時是宗座科學院和宗座社科院院長。COVID-19新冠疫情爆發時,負責梵蒂岡新冠病毒委員會的管理工作。涂克森肯定教會在神職人員、男女婚姻和同性戀議題上的傳統立場,同時在多個全球議題,包括氣候危機、貧窮問題等積極表態。當選,將成千年來首位非洲籍教宗,倡導生態、貧困與人權議題。
(相關報導:
教宗逝世後的中梵關係:台灣繼續苦守唯一歐洲邦交國,方濟各造訪中國成未竟之志
|
更多文章
)
7.雷蒙‧伯克樞機(Raymond Leo Burke):美國威斯康辛州出身,保守派代表,曾對教宗方濟各改革頗多批評,雖受川普支持,但於樞機團中影響力有限。
8.馬克‧奧萊特樞機(Marc Ouellet):來自加拿大,曾負責全球主教任命,但因年事已高可能成為障礙。
此外還有,教廷文化教育部部長,59 歲的門東薩樞機(José Tolentino Calaça de Mendonça)、世界主教會議秘書長,68 歲的格雷奇樞機(Mario Grech)、聖座禮儀及聖事部部長,79 歲的薩拉樞機(Robert Sarah)等也是被提及的新教宗候選人選。
至於對中國與中國教區的政策上會不會改變?明顯地受到新教宗的影響,方濟各所繼承的就是宗本篤十六世的「前進中國」政策, 他比本篤十六世更積極,所以從2005年起中國與梵蒂岡之間每季輪流在羅馬與北京舉行一次閉門會議,一直到2025年還在繼續。2018年中梵簽署了《主教任命臨時協議》,就是由閉門會議談出來的結果。採取了越南模式,由中國提名主教名單,再呈教宗批准。為此寬赦並承認原遭教廷「絕罰」中國自選八位主教(其中有一位已過世),遭當時美國國務卿龐培歐及香港樞機主教陳日君的強烈批評。
這份主教任命臨時協議,2020及2022續約兩年,到了2024年才改為續約四年,其間曾發生中方兩次違約事件,特別是2023年4月初海門教區沈斌主教轉任上海主教的任命,一度讓中梵關係出現緊張。最後梵蒂岡讓步,在當年七月十五日承認了沈斌轉任上海主教。從此立場調整可看出:
首先,方濟各教宗渴望中國主教團與羅馬教會完成共融;其次,教宗期盼中方減緩過多的猜疑並減少對福傳工作的阻礙;最後,教廷期望在中國開設一個常設聯絡處。事實上,方濟各最希望的就是能到中國做福傳之旅。(問題還是在北京,對於宗教自由的嚴控,要求一定要向愛國會登記。方濟各為此特頒「牧靈指導」來緩和地下神職人員與教友在登記加入「愛國會」時的良心掙扎與衝突,但這些忠貞教友顯然寧願選擇犧牲也不願遷就,以至於迫害事件時有所聞。)
這次方濟各教宗的殯葬彌撒,賴清德總統原本期望能援2005年若望保祿二世蒙召阿扁出席當時的殯葬大典之例,不過也因扁的出席而引發北京抗議,原本北京有意 人參禮,後來拒絕,讓中梵之間關係一時緊張。賴總統的盤算在教廷顧忌北京的反應,結果只有改派前副 統與前行政院長陳建仁為特使前往。(目前中國大陸有天主教友約一千萬,台灣教區教友大約30萬左右,教廷對中國區的重視顯然早就超過對台灣教區了!只是駐華使館還在台北,但是一直維持代辦階層,顯示教廷隨時準備將駐華使館遷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