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7日準備選出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的繼任者。133位樞機主教先在聖伯多祿大教堂集會彌撒,然後在使徒宮保祿小堂誦念諸聖禱文,然後前往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召開樞密會議,準備投票。
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神學教授法吉歐利(Massimo Faggioli)說:「很多樞機主教已經對這段充滿起伏的教宗時期感到疲憊,他們會傾向尋找一位能帶來穩定的人選。」
上一次樞機主教們選教宗時,他們希望找到一個局外人,改革被醜聞纏身的梵蒂岡,結果他們得到了比預期還要「激進」的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12年過後,一些樞機們表示,希望下一任教宗能讓教會「穩定航行」,緩和自由派與保守派之間的緊張對立。未來幾週內,將會有135位樞機主教參加秘密會議(conclave),選出方濟各的繼任者;其中大約有20多位被認為是「可能當選教宗的樞機主教」(義大利語稱papabili)。
理論上,任何受洗過的天主教男性都可以被選為教宗,但根據《美聯社》,自1378年以來,當選者全都是樞機。新教宗必須在秘密會議選舉中獲得三分之二的票數,而能夠參與投票的只有80歲以下的樞機主教。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擁有投票資格的135位樞機主教中,有108位是方濟各任命的,他們多半與方濟各的志向相同,這代表新教宗可能會延續他的風格:強調牧靈關懷而非教條式的指責,試圖讓教會更貼近一般信徒,尤其是貧苦者和邊緣人。
2025年4月21日。教宗方濟各去世後,梵蒂岡國旗降半旗。(AP)
儘管如此,預測誰會成為下一任教宗仍有難度。像是在2013年時,本名伯格里奧(Jorge Mario Bergoglio)的方濟各原本被認為太老(76歲),但卻當選成為新教宗;而1978年當選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原本也不在熱門名單上。天主教媒體《十字架報》(Crux)的主編艾倫(John Allen Jr)告訴《金融時報》:「樞機內部目前分成兩派:一派認為應該延續方濟各的志向,另一派則覺得應該徹底轉向。但這兩邊的人恐怕都無法完全如願。」
《華爾街日報》指出,目前只有少數傳統派樞機主教希望回到像教宗本篤十六世(Benedict XVI)那樣,在性道德和性別議題上嚴格遵循正統觀念的時代。不過,一群規模稍大的溫和保守派也可能會聯手阻止那些在女性能否成為神職人員、神父要不要獨身,以及是否應該祝福同性伴侶這類議題上,立場過於激進的候選人。
不過,這位新教宗也必須具備務實的治理能力,能處理梵蒂岡長期且日益嚴重的預算赤字——這一點是方濟各較為力有未逮之處。此外,新教宗最好不要低於70歲;樞機主教們往往對任期可能過長的年輕教宗有所顧慮。
《華爾街日報》指出,德語中有個詞可以形容這種難以兼備的特質:「eierlegende Wollmilchsau」,中文直翻的話就是「會下蛋的羊毛奶豬」,意旨能達到所有需求的不合理存在(畢竟不可能有動物可以同時提供優質的皮毛、蛋、奶和肉)。目前這幾位被視為「可望當選教宗」的人選都無法完全符合所有條件,這也使這次秘密會議成為歷史上最難預測的一場。
義大利籍:梵蒂岡國務院長帕洛林(Pietro Parolin)樞機主教
2020年10月3日。樞機主教帕洛林(Pietro Parolin)在義大利米蘭出席了天主教傳教士抵達中國150週年的義大利宗教團體會議。 (AP)
現年70歲的帕洛林樞機主教是方濟各的左右手,負責梵蒂岡日常行政運作,被視為「延續派」,但根據《華爾街日報》,帕洛林與方濟各的關係並不親近,這或許反而能拉攏一些不滿方濟各的樞機們支持。
帕洛林可能的劣勢在於他缺乏個人魅力和牧靈經驗、在處理梵蒂岡財務問題上的無力,以及涉入梵蒂岡失敗的倫敦房產投資案等,都引來不少批評。不過雖有爭議,但帕洛林作風穩健,是一位資深外交官,曾在奈及利亞、墨西哥和委內瑞拉擔任駐外代表,也曾推動與中國的外交談判。雖然帕洛林促成與中國的關係正常化,但也有人批評中國共產黨現在對主教任命的影響太大。
匈牙利籍:匈牙利樞機主教艾多(Peter Erdo)
2023年4月20日,匈牙利樞機主教艾多(Peter Erdo)在布達佩斯接受美聯社的採訪。(AP)
72歲的艾多是布達佩斯總主教,被視為此次最具實力的保守派人選之一,曾兩度擔任歐洲主教團委員會(Council of the Bishops' Conferences of Europe,CCEE)主席,代表他在歐洲樞機中頗具聲望。艾多和非洲教會關係密切,也曾在2014和15年協助方濟各舉行家庭大會,並發表重要演說。
艾多在匈牙利共產政權時代成長於虔誠的天主教家庭,在羅馬學習神學,後擔任教職多年,研究範圍從中世紀教會法到新冠疫情對非洲教育的影響都有涉獵。雖然是傳統派代表人物,但艾多不像方濟各的一些激烈批評者那樣強硬,強調教會內部的團結。不過反對者認為他缺乏魅力與親和力。
德國籍:樞機主教馬克思(Reinhard Marx)
2014年10月6日。德國樞機主教馬克思(Reinhard Marx)抵達梵蒂岡參加為期兩週的家庭問題主教會議。 (AP)
曾被方濟各任命為重要顧問、後負責管理梵蒂岡財政的馬克思現年71歲,是慕尼黑與佛萊辛總教區的總主教。身為前任德國主教團主席,馬克思支持德國教會推動爭議性的「共議之路」(synodal path)改革。該議程自2020年啟動,起因是德國教會的神職性侵醜聞,目的在於反省並改革教會,但因涉及如神職獨身、同性戀、女性能否成為神職人員等敏感議題,使得不少保守派對他持懷疑態度,擔心這樣的討論會危及教會的團結。
美國籍:美國樞機主教普雷渥斯特(Robert Prevost)
2023年9月30日星期六。新任樞機主教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在主教會議結束時留影。(AP)
由於美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強勢地位,使「一位美國籍教宗」的想法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禁忌。然而,在教會分裂的情勢下,現年69歲、出生芝加哥的普雷沃斯特被認為是有可能獲得兩派支持的「妥協候選人」,或許可能成為首位打破該禁忌的人選。
普雷沃斯特長年在秘魯傳教與服務,他先是以傳教士身份投入當地服務,後來擔任主教,對拉美地區十分熟悉。普雷沃斯特目前是掌管全球主教任命事務的梵蒂岡主教部部長,握有相當大的權力。《美聯社》指出,他早已受到方濟各的關注,2014年被派往秘魯奇克拉約(Chiclayo)教區擔任主教,直到2023年才被調往羅馬,接下現職。
此外,普雷沃斯特也擔任梵蒂岡拉丁美洲教會委員會主席,這個角色讓他持續與擁有最多天主教徒的拉美地區保持密切聯繫。不過,除了他的美國籍身份可以引發疑慮外,與其他樞機相比,他相對年輕的年齡也可能成為劣勢,若樞機們不願選出一位可能在位長達20年的教宗,普雷沃斯特的年紀恐怕會讓人猶豫。
加拿大籍:加拿大樞機主教魏雷(Marc Ouellet)
2013年3月11日。樞機主教魏雷(Marc Ouellet)抵達梵蒂岡參加會議。(AP)
《華爾街日報》指出,若真要從北美選出教宗,加拿大人比美國人更有機會。現年80歲的魏雷曾領導梵蒂岡極具影響力的主教部長達10多年,負責審核與推薦全球各地主教候選人,是人事決策的核心單位。儘管魏雷是由教宗本篤十六世任命、屬於保守派,但教宗方濟各仍讓他續任到2023年,可見其專業受到肯定。
魏雷任內依循方濟各的牧靈理念,挑選出能「聞到羊群味道」的主教,也就是能貼近信眾、重視實務牧養的領袖。他一方面堅守拉丁禮會的神父獨身制度、反對女性擔任神職人員,但另一方面,他也主張女性應在教會治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魏雷與拉丁美洲教會關係親近,曾長期擔任梵蒂岡的拉丁美洲教會委員會主席。
自2019年起,魏雷領導的部門也接手處理涉及掩蓋性侵案的主教調查工作,根據《美聯社》,這份職責或許讓他得罪了不少被處分的神職人員,但同時也讓他掌握了大量機密的內部資訊,尤其是針對其他樞機的資料。
加拿大籍:加拿大樞機主教拉克魯瓦(Cardinal Gérald Lacroix)
67歲的魁北克總主教拉克魯瓦支持方濟各謙遜以及對牧靈和傾聽精神的重視,也被選入教宗的核心顧問團。拉克魯瓦在去年洗清性侵指控。是較年輕的候選人之一。
幾內亞籍:幾內亞樞機主教賽拉(Robert Sarah)
2015年10月14日。樞機主教賽拉(Robert Sarah)在羅馬出席了樞機主教Raymond Leo Burke的《Divine Love Made Flesh》新書發表會。 (AP)
79歲的賽拉來自幾內亞,是梵蒂岡禮儀部前部長,長期以來被視為最有望成為教宗的非洲籍主教。深受保守派擁戴的他,若當選將象徵教宗風格回歸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時期,強調教義與禮儀的傳統。
賽拉曾擔任梵蒂岡慈善機「一心委員會」(Cor Unum)負責人,任內多次與方濟各產生摩擦,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他與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合著了一本書,主張拉丁禮教會神父必須持守獨身,這正好與亞馬遜因神父嚴重短缺,而方濟各正在考慮是否允許該區實施已婚神父制度的時機重疊。
(相關報導:
賴清德出席方濟各喪禮必遭北京杯葛?學界分析:代表台灣的黑馬是他
|
更多文章
)
這本書被解讀為與方濟各立場不對盤的表態,而賽拉也因此被懷疑在操控本篤十六世,借用其聲望與道德權威,發表一個反制方濟各改革方向的訊息。方濟各隨後撤換了本篤十六世的私人秘書,並在數月後接受薩拉的退休請辭、任命新的禮儀部長。根據《美聯社》,即使是賽拉的支持者也坦言,這場風波重創了他成為教宗的希望。
奧地利籍:奧地利樞機主教熊伯恩(Christoph Schoenborn)
2014年9月9日。奧地利樞機主教熊伯恩(Christoph Schoenborn)和德國樞機主教穆勒(Gerhard Ludwig Mueller)抵達梵蒂岡參加會議,(AP)
奧地利維也納組主教熊伯恩現年80歲,曾是本篤十六世的學生,學術背景扎實。雖然立場理應偏保守,但他曾公開支持離婚並再婚的教友可以參與教會活動;熊伯恩將此舉視為「教義的有機發展」,而非如部分保守派指控的教義斷裂。根據《美聯社》,熊伯恩的父母在他十幾歲時離異,因此這個議題對他來說也參雜著私人情感。
熊伯恩曾批評梵蒂岡過去縱容性侵者,因此受到來自教廷的壓力。熊伯恩支持同性伴侶的民事結合,以及女性擔任執事(deacon)。他也是1992年新版《天主教教理》(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的主要編輯之一,這部教會教義手冊正是由本篤十六世擔任教義部長期間主導編撰的。
菲律賓籍:義大利樞機主教塔格萊(Luis Antonio Tagle)
2024年2月14日。樞機主教塔格萊(Luis Tagle)出席在羅馬聖薩比納大教堂,由教宗方濟各主持的聖灰日(Ash Wednesday)儀式。(AP)
來自菲律賓、現年67歲的塔格萊被外界視為方濟各心中,最有可能成為「首位亞洲教宗」的人選。方濟各曾將這位深受歡迎的馬尼拉總主教調任至羅馬,擔任福音傳播部長,主要負責處理亞洲與非洲大部分地區天主教會的需求。當方濟各推動教廷組織架構改革、提高福音傳播部門地位時,塔格萊的職位也因此變得更加重要。他時常提及自己具有華人血統,也常在談論童年時動容落淚。
根據《華爾街日報》塔格萊強調社會正義、寬恕與關懷,支持方濟各的改革風格,同時在墮胎與避孕等傳統教義上立場保守。不過自2022年卸任國際明愛會(Caritas Internationalis)主席後,塔格萊的聲勢有所下滑。此外,他的年紀也讓一些樞機主教有所顧慮。
義大利籍:義大利樞機主教祖皮(Matteo Zuppi)
2023年6月29日。CEI(義大利主教會議)負責人樞機主教祖皮(Matteo Zuppi)在莫斯科聖母無原罪大教堂舉行彌撒後歡迎教友。(AP)
現年69歲的祖皮是波隆那總主教,也是義大利主教團現任主席。他與總部位於羅馬的天主教慈善組織聖艾智德團體(Sant’Egidio Community)關係良好,該慈善組織在方濟各任內發揮重要影響力,尤其在推動跨宗教對話方面。
1990年代,祖皮曾是聖艾智德團體的談判代表團員之一,協助助調停莫三比克內戰;祖皮也曾被方濟各派為俄烏戰爭的和平特使。2019年,方濟各冊封他為樞機主教,並明確表示希望由他領導義大利主教團,顯示出方濟各對這位主教的高度賞識。祖皮與方濟各一樣,被視為「街頭神父」,長期走訪基層、關懷弱勢。
祖皮還曾替《搭起橋樑》(Building a Bridge)義大利版撰寫導言,該書由詹姆士・馬丁神父(James Matin)所著,主張教會應該更積極擁抱LGBTQ+群體。祖皮在義大利的人脈廣,但左派形象與外語能力不足可能成為他的弱點,此外,他相對年輕的年紀,也可能讓一些樞機主教們有所顧慮。
(相關報導:
賴清德出席方濟各喪禮必遭北京杯葛?學界分析:代表台灣的黑馬是他
|
更多文章
)
馬爾他籍:馬爾他樞機主教格雷奇(Cardinal Mario Grech)
68歲的格雷奇是自由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支持方濟各對離婚和再婚的教友給予聖餐的寬容立場,並為推動改革的德國自由派主教團辯護。格雷奇主張教會應去中心化,允許各地以不同的方式吸引信徒加入多元化、全球化的教會;但保守派警告說,如果自由派繼續推動改革,將會導致教會分裂。
剛果籍:剛果樞機主教貝松谷(Cardinal Fridolin Ambongo Besungu)
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貝松古現年65歲,致力於社會正義,關心天然資源剝削、不平等、貪污及環保問題,常與政府立場相左。根據《金融時報》,他在家庭價值觀上十分保守,曾帶領非洲主教團拒絕給予同性伴侶祝福,甚至稱這樣的關係是「本質上邪惡的」、與非洲文化背道而馳,這可能會獲得保守派青睞。但貝松谷相對年輕,且缺乏梵蒂岡的行政經驗,且也有批評者認為他未能成功吸引新一代神職人員,導致教區內人手短缺,這些都可能成為阻力。
法國籍:馬賽總主教阿韋利納(Cardinal Jean-Marc Aveline)
阿爾及利亞出生的阿韋利納來自平民家庭,在阿爾及利亞獨立後,與家人一同逃往法國。根據《金融時報》,他在馬賽一個信仰多元的勞動階級社區長大,對移民議題相當敏感,並致力於跨宗教對話。
66歲的阿韋利納擁有神學博士學位,也曾在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學習哲學;他是方濟各賞識的人才之一,也被視為有凝聚力的候選人。
緬甸籍:緬甸樞機主教孟波(Cardinal Charles Maung Bo)
現年76歲的孟波是緬甸第一位樞機主教,也是亞洲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之一。他與方濟各關係良好,但同時也讚賞保守派前教宗本篤十六世。他重視傾聽、環境保護議題,被視為保守派,但未積極參與教會的文化戰爭。
義大利籍:耶路撒冷樞機主教皮扎巴拉(Cardinal Pierbattista Pizzaballa)
根據《金融時報》,這位講希伯來語的義大利主教在哈瑪斯襲擊以色列後,主動提出以自己為交換條件,換取以色列人質,並譴責了2023年10月7日的襲擊和以色列對加薩的轟炸。他被認為能夠與所有信仰和政治團體建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