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數十年來最具開放思想的天主教教宗,於2025年復活節後的第一天(4月21日)逝世,享壽88歲。
《經濟學人》
扮演西方穩定人心力量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重病多日後傳來不幸逝世的消息。梵蒂岡的聲明未提及方濟各的死因,不過他今年2月因為支氣管炎住院,梵蒂岡稱教宗的「臨床狀況複雜」,包括被診斷出雙側肺炎。近年他反覆發生呼吸道感染,接受過結腸和腹部手術,行動障礙日益嚴重、甚至到了需要使用拐杖和輪椅的地步。
改變傳統的南美教宗
本名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戈利奧(Jorge Mario Bergoglio)的方濟各是13世紀以來首位非歐洲籍(他是義大利裔阿根廷人)的教宗,這位前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與樞機主教在2013年3月於梵蒂岡就任,並且改變了許多傳統:他拒絕穿著教宗的紅色拖鞋,當年在首次與媒體見面、並從一張華麗的軟墊扶手椅上站起來時,一雙磨損的黑色鞋子從教宗袍下露了出來。這件事被廣泛解讀為在傳統根深蒂固的天主教傳統底下一個小小反叛行為。
除此之外,方濟各不再居住於能夠俯瞰聖彼得廣場的宗座公寓,而是選擇住進簡樸的招待所客房;保留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時期就佩戴的鐵質胸牌,而非新訂製的十字架。這位歷史上首位來自拉丁美洲、南半球與耶穌會出生的教宗上任時,天主教正陷入因神職人員普遍的性虐待和財務醜聞受創,教會也因為本篤十六世教宗退位而陷入迷茫。《華盛頓郵報》說,方濟各雖然為人謙遜,但仍明顯地展現出他將成為一位不一樣的教宗。
《經濟學人》在方濟各的訃聞中指出,他十多年前在聖伯多祿大教堂陽台首次亮相,素淨的衣著與親切的問好瞬間引發世人關注。這些改變並非作秀,而是源於他對生活簡樸理念的堅持。方濟各認為,過於繁文縟節的宗教儀式是「靈魂的骨質疏鬆症」,他希望像一位「好牧人」那樣與信眾在一起、親近群眾。因此他放棄了防彈豪華座車,選擇與群眾互動、自拍、擁抱孩童及修女,甚至親自前往醫院、監獄和療養院為需要幫助的人洗腳。
「願教會成為上帝憐憫與希望的所在,讓所有人都感到受歡迎、被愛、被寬恕,並被鼓勵按照福音的美好生活去生活」、「而為了讓他人感到受歡迎、被愛、被寬恕並受到鼓勵,教會必須敞開大門,讓所有人都能進入。」
方濟各
教宗方濟各24日主持彌撒,親吻聖嬰雕像。(美聯社)
在方濟各與梵蒂岡媒體的首次會面中,一位由導盲犬引導的視障男士在見到教宗後一時語塞,最終請求方濟各為他的妻子和女兒祈禱。方濟各卻調皮地問道「也為你的狗獻上特別的祝福嗎?」然後將手放在毛茸茸的狗身上。記者們不但笑出聲來,更隨著梵蒂岡官員驚訝的表情而愈發響亮。《華郵》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方濟各時刻,他通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包容、啟示性的謙遜以及偶爾的幽默感,為這個帶領近14億天主教徒的重要職務,帶來了一種謙遜的風格和親切的氛圍。
思想開放的「貧民牧者」
正如這位教宗所挑選的名號,方濟各受到了「亞西西的聖方濟」啟發,總是關注窮人與邊緣人。當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擔任總主教時,就因為堅持親赴貧民區傳教,被各界稱為「貧民牧者」。《經濟學人》說,方濟各的政治觀點往往帶有對資本主義的不滿與裴隆主義(Peronismo)的色彩,他曾通過2015年的通諭《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譴責消費主義、提倡地球生態保護,甚至將其作為訪問美國總統川普時遞交的禮物,對移民議題更是毫不妥協。
《華郵》指出,方濟各最激進的並非他的神學或改革,而是他的處世方式。他接受從探戈到推特的文化實踐,甚至使用X與信徒溝通。他也是首位定期且長時間接受世俗記者採訪的教宗,他在採訪中展現的形象並一位不是學者或官僚,而是一名習慣於在貧民窟工作的神職人員。《經濟學人》說,方濟各會在梵蒂岡舉行無家可歸者的披薩宴,主張要接納敘利亞難民家庭,多次在國際會議中呼籲保護亞馬遜雨林。他堅守「牧者應弄髒雙手」,不僅提出改革意向,也親自實踐他的教誨。
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教堂的陽台發表復活節文告。(美聯社)
方濟各將他的教宗任期重點放在牧靈關懷,而非教義的強化。教宗傳記作家及長期梵蒂岡觀察家馬可·波利蒂(Marco Politi)說:「方濟各擺脫了教會對性議題的所有執著——不再討論婚前關係、離婚者,或同性戀及跨性別者是否是上帝的子女」、「他展現的是好撒瑪利亞人的形象,透過他,教會呈現出好撒瑪利亞人的形象。」《經濟學人》說,作為首位拉美和耶穌會教宗,方濟各為聖座這個古老的城邦帶來了新穎的世界觀和視角,雖然他在那裡總也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當川普在2016年以總統候選人身份首次提出要在美墨邊境建牆時,方濟各說:「一個只想到在任何地方築牆、而不築橋的人,不是基督徒。」當川普今年重回白宮,方濟各則將教會定位為反對美國大規模驅逐出境的精神堡壘。當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引用天主教神學「愛的次序」(ordo amoris)概念,為川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辯護,方濟各則發表公開信回應—真正的愛的次序,是「透過思索建立對所有人開放的友愛,沒有例外」。方濟各也致信美國主教,強調「驅逐那些在許多情況下因極端貧困、不安全、剝削、迫害或環境嚴重惡化而離開自己土地的人,損害了許多男女及整個家庭的尊嚴,並使他們處於特別脆弱和無助的狀態」。
(相關報導:
教宗方濟各遺囑全文:我把自己晚年承受的苦痛獻給主,祈求世界和平與民族間的兄弟情誼
|
更多文章
)
任內的天主教挑戰
在方濟各任內,天主教面臨嚴峻且復甦的挑戰:在發展中國家面臨福音派基督教教會的擴張;有組織宗教的流失與神職人員短缺;以及各界對教會掩蓋性侵指控和管理不善的高度反感。不過天主教在方濟各任內,教會仍然成長,特別是在非洲,全球擴展了近 11%。但成長速度仍略低於本篤十六世時期,主要是因為歐洲因濫用醜聞和改革進度緩慢而導致的信徒流失,在德國等地,不願繳納「教會稅」(Kirchensteuer)的年輕天主教徒也逐漸疏離。根據梵蒂岡官媒的資料,教會的洗禮人數近幾十年顯著下降:從1998年的近 1800萬人減少到2022年的1330萬人。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2019年要求全球教會機構建立性犯罪舉報機制與完善流程。(AP)
《華郵》指出,方濟各對梵蒂岡錯綜複雜的官僚體系展現出傑出的管理能力,更對腐敗現象進行打擊,儘管後期面對全球捐款減少和退休金赤字激增的挑戰,他依舊任命了136名有資格參與教宗選舉投票者的其中111名,確保選出繼任者的秘密會議更加多元化,不再只是由歐洲人主導。不過方濟各的開放言論也引來一些保守派教徒的嚴厲譴責,並且廣泛受到自由派人士的擁護,他不拘禮節的作風贏得了左右兩派的讚賞,各界也指責他通過有時看似矛盾或故意模糊的行動製造混亂。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與俄羅斯正教會牧首基里爾(右)在古巴會面 (取自美聯社)
方濟各有時也會扮演外交官的角色,特別是在拉丁美洲,他的影響力可見於歐巴馬總統任內古巴與美國之間的外交解凍。與中國達成的秘密協議,梵蒂岡授予北京選擇主教的權利,教宗僅保有否決權。梵蒂岡為此協議辯護,稱此舉使中國天主教徒走出陰影,儘管此舉被從人權團體與美國保守派的批評為綏靖政策。方濟各也呼籲宗教共存,結束伊拉克的教派衝突,2021年 3 月他在伊拉克什葉派重要宗教人物大阿亞圖拉(Grand Ayatollah Ali Sistani)阿里·西斯塔尼(Ali Sistani)會面,並且在被認為是亞伯拉罕出生地的烏爾平原沙漠對多信仰群眾說:「我們需要彼此。」
對教會邊緣人的慈悲
2013年在從巴西返回義大利的飛機上,一名記者問及同性戀神父的問題—當時方濟各剛開始擔任教宗—他留下了令人難忘的回答:「如果一個人是同性戀,尋求上帝並懷有善意,我是誰來評判他?」他使用了現代口語「同性戀」一詞——這是前任教宗們避免使用的詞彙。他後來更進一步,在2023年1月呼籲廢除世俗的反同性戀法律,並直言「同性戀不是犯罪」。更令保守派感到惱怒的是,方濟各在維持反對同性婚姻立場的同時,卻又為同性伴侶的世俗法律權利辯護。方濟各在2023年更進一步,開放天主教神父對同性伴侶進行祝福,並宣稱在特定情況下,跨性別者可以接受洗禮、擔任教父母及見證婚禮。
教宗方濟各接見同性戀伴侶,其中一位格拉西(左)曾是他的學生(取自推特)
一些同性戀天主教徒因方濟各的開放態度與家人和解。一位來自佛羅倫斯、35歲的女同性戀告訴《華盛頓郵報》,她虔誠的天主教母親在聽到教宗「我哪有資格評判?」的宣言後打電話給她。她幾年前告訴母親自己是女同性戀時,兩人曾一度疏遠,「但是她打電話給我說,『如果教宗都不能審判你,那我又憑什麼審判你呢?』」然而教會始終不承認同性婚姻,這意味著同性戀者必須終生禁慾以避免犯罪。
《華郵》認為,方濟各對LGBTQ+、離婚天主教徒與曾墮胎女性所進行的和解,都可視為他慈悲理念的體現,但方濟各並未根本改變教會教義、或者官方教導中將同性戀視為「本質上有失秩序」的立場。《經濟學人》說,方濟各暗示某些離婚再婚的教徒也可能領受聖體,展現出對於牧靈實務的更大迴旋餘地。對於其他問題卻仍顯保守,例如安樂死及女性神職等議題,方濟各始終未能推進改革。尤其是在宗座勸諭《愛的喜樂》(Amoris Laetitia)所提出的某些教義挑戰,反對聲音甚至擴展到被提拔為樞機的神職之中,特別是那些來自發展中國家,具有開放思想的新成員。
教宗方濟各針對婚姻、家庭發布重要文件《愛的喜樂》(Amoris Laetitia)(美聯社)
方濟各在《愛的喜樂》(Amoris Laetitia)中告訴已婚夫婦不應害怕「健康的性慾」,並建議他們以「早晨之吻」開始新的一天—這種言論被保守派教徒批評為「性愛的喜樂」。至於他似乎為離婚又再婚的天主教徒—長期被教會視為處於通姦狀態—開啟了領受聖體的門徑,但如同他授權對同性伴侶進行簡短祝福一樣,交由牧師自行斟酌。方濟各希望在教會中建立更具彈性、非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但方濟各最激烈的批評者—保守派美國樞機主教雷蒙德·伯克(Raymond Burke)譴責這些教導在天主教信徒中播下混亂:「實際上,分裂已進入教會,這與我們的本質背道而馳。」
教宗方濟各說打小孩可以,但要顧及孩子尊嚴。(美聯社)
《經濟學人》稱,方濟各以「平民教宗」之姿改造教會形象,拉近群眾距離。他的仁慈、幽默與開放態度令無數人動容,甚至願意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方濟各的宗旨始終如一,就是讓教會展現更多的關愛與憐憫,成為所有需要幫助之人的避風港。然而方濟各的逝世也讓天主教會面臨一個問題:他的開明改革能否持續下去,還是會隨著他的離世失去推進的動力?這位曾經深刻影響教會的偉大人物,為世界留下的不僅是遺憾,更是希望與改變的精神力量。
(相關報導:
教宗方濟各遺囑全文:我把自己晚年承受的苦痛獻給主,祈求世界和平與民族間的兄弟情誼
|
更多文章
)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入院病重,大批主教、修女、信徒湧入梵蒂岡替他祈福禱告。(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