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則用詞不嚴謹!猶如口耳相傳?
國軍軍語常精簡或愛用縮寫且常有咬文嚼字之「成語感」如本文「射擊預習」其全稱應為「射擊預行演習」但據現行準則及其他相關通行文本卻遍尋不著此一「全稱」即便溯源前幾版本仍舊難尋相關描述,搜尋相關資料發現「射擊預行演習」用法多存於民初之政府公報,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時期教案曾出現「預行射擊演習」、「射擊預習之教練」及「基本射擊教育之準備演習」等描述方式混用,查其各列項目與國軍現行「射擊預習」內容極其相似但卻更為詳實,故前述用法推測應指同樣項目。溯其詞源出處為一「和製漢語」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訓練新軍所採用之首本步兵操典中既已存在(日軍原文寫作:「射擊豫(予)行演習」譯自法文:Exercice de tir)此說法,無論初期法式或後期之德式版本操典皆有此專項,其意思為針對射擊(單指射擊之基礎)的豫行演習(譯為預演、排練之意思)各版本內容出入不大,主要細項通常有:「瞄準與檢查法、照門與表尺使用、彈道修正、據槍法與立、跪、臥等各射擊姿態」與國軍「射擊預習」內容雷同,其中檢查法內有一「架上瞄準」實施方式仍和國軍現行「箱上瞄準」模式一致十分有趣。
現行箱上瞄準和19世紀版本差異不大
現行空槍操作之射擊前預習模式早在19世紀初期既已大致底定,隨者膛線步槍大量列裝,美軍和日軍也開始注重單兵射擊精準度的提升,初期雙方皆承襲自法軍並引入其新式訓練法科學化提升新兵射擊成效,美軍第一本有系統性的訓練手冊是1858年由當時的亨利上尉(Henry Heth 1825-1899)參考法國相關操典所撰,其中的「架上瞄準」是在餐桌上擺上椅子並放置穩固沙包後將步槍置於其上實施,教練則從旁觀察或使用三角折射鏡輔助糾正其眼睛秒準視線,日軍引入雖稍晚於美軍但同時融入了當時歐陸的其他新訓練法,在架上瞄準部分則加上了德式訓練,多了一名助手在對向以縮小之「鑑查靶」協助繪製瞄準三角圖,此法已和現行之「箱上瞄準」十分近似。
架上瞄準訓練後通常搭配有藉由打擊「純底火」產生氣體來吹滅蠟燭或各式膛內彈簧射出機關之驗證瞄準方法,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興盛,後續隨著步槍火力及後座力不斷增大,在二戰前之歐美及日本亦開始流行起減裝藥或次口徑之改裝套件做為入門訓練之用(含專屬空間與套件,美軍稱為:「Gallery practice」日軍稱為:「狹窄射擊」)此類訓練所欲達成之目的現已由雷射指向之射擊模擬器取代,唯獨「箱上練習」此一簡單可靠且能科學化控制單一變數(分別固定人、槍、目標逐一檢視)的方法,在19世紀末國際間交流下早已十分成熟完備,至今仍舊好用可謂歷久彌新。 (相關報導: 幕後》美國駐韓聯軍司令退役四星上將為何入陣漢光兵推?台海開打有一個重大想定 | 更多文章 )
國軍「射擊八大要領」精簡過頭成練功心法?
現行國軍射擊八大要領對照其解釋用詞規則,推斷出處應為美軍1964年頒布之FM23-71版(12-16頁)步槍射擊術準則(Rifle Marksmanship),最後一次類似描述則出現在1974年FM23-8版(68-71頁),為各射擊姿態(臥、坐、跪、立)練習之前的一個單元,原文是將射擊的綜合技術分為「瞄準」與「握持姿勢」兩項,在「握持姿勢」項下提出了會「影響步槍穩定握持」的八個因素,並強調具體應用方式會因不同「姿態」而有些微差異,教學法設計邏輯是想辦法避免這「八點」而非國軍縮減成只能是這「八點」的改版,此八點標題為:「1.左手握法(Grip of the left hand)2.槍托在肩窩處(Rifle butt in the pocket of the shoulder)3.右手握法(Grip of the right hand)4.右手肘(Right elbow)5.固定點(Spot weld)6.呼吸(Breathing)7.放鬆(Relaxation)8.板機控制(Trigger control)」對照國軍版:「托(1)、抵(2)、握(3)、貼(5)、瞄(5、6、7、8內都有提及)、停(6)、扣(8)、報(X)」國軍版內文省略甚多,其中美軍第4點手肘變化和肩窩之相對關係,以及第7點全身放鬆和瞄準影像的相關描述甚至完全消失,國軍在「瞄」的部分則是將原來美軍和「握持姿勢」並列的「瞄準」單元內容縮減下放到這「八分之一」內(其他子項中對瞄準的敘述亦省略移至此項),最後多加了「報」(預報彈著云云)似乎多此一舉(射擊預習整件事都圍繞著「彈著修正」何必在已經夠精簡的內容中浪費空間強調)又講不清楚的最後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