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電商平台亞馬遜(Amazon)每年年中都會舉辦會員折扣日「Prime Day」活動,而這也是亞馬遜在迎來黑色星期五、雙11等購物節的年度優惠前哨戰,然而近日有外媒報導,亞馬遜平台上已有近千種商品漲價,甚至部分在去(2024)年7月「Prime Day」推出中國製商品的賣家,今(2025)年乾脆退出參與該活動或減少折扣商品數量。

亞馬遜Prime Day光環不再?中國賣家因關稅紛紛退出
根據《路透社》(Reuters)等外媒報導,據4位賣家與6位協助數百名亞馬遜商家顧問的說法,不參加「Prime Day」活動,是賣家為了保護利潤,面對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的壓力下所作出的策略選擇。
其中一位賣家史提芬(Steve Green)曾在亞馬遜上以每台230美元(約7406元新台幣)販售腳踏車、以每台60美元(約1932元新台幣)販售滑板,而這是他自2020年以來首次不參加「Prime Day」活動,他選擇保留他在4月9日川普關稅生效前進口的商品,等未來以原價販售。史提芬表示,中國製商品高達145%的關稅,將使他新進口的商品成本翻倍,「這將讓經營變得無法負擔。」
販售中國製托特包的「Bogg Bag」的執行長金(Kim Vaccarella)今年也選擇退出「Prime Day」活動,他希望保留部分尚未售出的美國庫存,轉而以原價或小折扣價格銷往梅西百貨(Macy's)等獨立零售店。金透露,她已停止生產中國製Bogg Bags,並正計畫將製造地遷至柬埔寨與越南。
根據過去經歷,亞馬遜每年會為「Prime Day」活動花費數百萬美元投放電視與社群媒體廣告,告訴賣家可藉此將商品曝光給更多消費者。據一位賣家顧問透露,參與活動的截止日期為5月23日,若賣家縮手,可能導致亞馬遜廣告收入與手續費下滑,折扣商品選擇也變少。
報導指出,「Prime Day」活動因為相較平日折扣幅度更大,本就會壓縮賣家的利潤,顧問估計,亞馬遜對每筆銷售抽取15%佣金,這還不包括廣告費與參與活動的費用,例如賣家需支付1000美元(約3.2萬元新台幣),才能讓商品被標註為「最佳優惠」,或支付500美元(約1.6萬元新台幣),讓商品登上「限時閃購」。
亞馬遜暫時沒事、賣家虧很大!近千類商品都漲價
盈透證券有限公司(CFRA Research)分析師阿倫(Arun Sundaram)表示,高關稅正讓「Prime Day」讓亞馬遜陷入尷尬處境,「亞馬遜本身沒事,但對第三方賣家而言衝擊最大」。顧問亞當(Adam Wilkens)表示,他協助的約30位賣家中,有些甚至還沒時間考慮參加該活動,「因為他們尚未完成關稅調整策略。」
亞馬遜執行長安迪(Andy Jassy)4月10日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亞馬遜正在進行「策略性預購」,並重新談判合約條款,希望找出在中國商品關稅壓力之下,如何維持繼續吸引消費者的價格,但他也預期,賣家最終會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相關報導: 1產業大降溫「政府沒辦法補貼了」水電氣齊漲!民眾負擔漲價成必然 | 更多文章 )
根據美國電商數據分析公司「SmartScout」最新追蹤數據,自4月9日以來,亞馬遜上已有930種商品漲價,平均漲幅達29%,商品種類包括服飾、珠寶、辦公用品、電子產品、玩具、生活用品等,其中多位賣家都位於中國,或販售依賴中國製造和組裝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