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業大降溫「政府沒辦法補貼了」水電氣齊漲!民眾負擔漲價成必然

隨着房市降溫,地方政府已難以負擔巨額補貼,只能透過價格調整來維持公用事業營運。(示意圖/取自Pixabay)

近年來,中國大陸多個城市陸續調漲水、電、燃氣等公用事業價格,包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均加入漲價行列,部分漲幅甚至超過30%。專家分析,這波漲價潮背後,反映的是地方政府過去依賴房地產收入補貼公用事業的時代結束,未來民眾可能面臨更長期的生活成本上升壓力。

一線城市領漲 水價最高調升逾30%

據統計,四大一線城市中,已有三個在近兩年內調整自來水價格。上海於2024年初率先調漲,平均漲幅超過20%;廣州隨後跟進,2023年4月宣佈漲價方案,部分階梯水價漲幅高達30%;深圳也在今年4月提出調價計劃,擬上漲13.05%。目前僅剩北京尚未調整,但市場預期跟進漲價的可能性不低。

相較於水價,燃氣價格的上漲更為普遍。2023年中國國家發改委發佈天然氣價格聯動機制指導文件後,全國已有超過100個城市調整燃氣費率。以上海為例,居民用氣價格從每立方公尺2.50元(約 11 元新台幣)人民幣漲至3.02元(約 13.29元新台幣),漲幅達20.8%,其他城市調漲幅度也多落在10%至25%之間。

電錶、 電價、 電費、冷氣。(柯承惠攝)
中國大陸多個城市陸續調漲水、電、燃氣等公用事業價格。(示意圖/柯承惠攝)

電價改革逐步推進 未來恐結構性調升

相較於水、燃氣的明顯漲幅,電價調整目前仍較為溫和,主要透過階梯電價等機制進行結構性調整。不過,中國國家發改委早在2021年便公開指出「居民電價偏低」,強調需反映電力商品屬性,暗示未來可能逐步提高電價。部分分析認為,隨着能源成本上升及電力系統改革深化,電價調整只是時間問題。

房地產下行削弱補貼能力 漲價成必然選擇

這波公用事業漲價潮的深層原因,與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密切相關。過去地方政府高度依賴土地出讓收入,並以此補貼水電氣等民生基礎服務,維持低價政策。然而,隨着房市降溫,土地財政收入大幅縮減,地方政府已難以負擔巨額補貼,只能透過價格調整來維持公用事業營運。 (相關報導: 電費1度超過5元就違法?住宅租賃契約新制上路,房東亂收最高可罰50萬元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