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灣如何因應比對等關稅更致命的情況?

賴政府把因應關稅戰焦點放在關稅上遠遠不夠,更大的危險可能來自其它方面。(資料照片,蔡親傑攝)

上周行政院會通過一項俗稱「關稅特別條件」草案的法令,以因應川普關稅戰的衝擊。且不說這個掛羊頭賣狗肉的法案是否足以因應化解關稅戰帶來的經濟衝擊,某個角度而言,這些因應可能完全未能、甚至未考慮到其它更致命、嚴重的情況。

這個「致命」因素,一個是川普、或是說美國對台灣半導體的那點「小心思」,一個是「百年債券」。

從4月2日公布對等關稅、對大部份國家施以高關稅之後,包括台灣在內、號稱有75國立即向美國要求談判,而且姿態都擺得很低,如台越等多國都直接說「零關稅」,讓川普高興的吹噓各國都來拍他的馬屁。

無論是行政院為因應川普關稅戰訂的關稅條例、或是社會與業界討論關注的降稅(如汽車、保健食品),這些對應與關注當然不能說不對,但某個角度而言,卻遠遠不夠、或甚至說忽略潛藏更嚴重的議題了。川普關稅戰談判最麻煩與可怕的部份遠超過關稅,幾乎是要對他國予取予求、非要把談判對象國對美國最有價值的部份壓榨出來。

例如,被列入首波談判國的日本,原本自以為很幸運、後來發現其實是很倒楣,因為美國提出的條件遠遠超過一般的關稅、經貿談判的合理要求,從駐軍軍費到匯率再到要百分之百抹去逆差等。對第一時間就喊出給美國零關稅的越南等多國,則傳出美國要求一起對中國進行經貿封鎖;對印度則除了要求撤除貿易壁壘降關稅等外,還加入國防、能源和戰略技術等議題。當然,還有傳說美國要台日韓等東亞幾個國家投資為美國興建油氣管等。

說白點,關稅的稅率高低已經完全不是重點,川普是藉著高到不合理的關稅,要脅各國在各方面都屈從於美國利益,關稅本身反而淪為配角。

拿台灣的案例來看就非常明顯:依照WTO(世貿組織)2023年的數字,用加權平均關稅的稅率來看,台灣對美商品稅率只有1.7%,遠比白宮計算的62%低太多了。中國對美商品的稅率則是3%,也是遠遠低於白宮說的67%,最離譜的是柬埔寨,對美稅率7.9%,但美國公布的數字是97%。

因此,就算台灣搖著尾巴說把美國進口品降到零關稅,以那區區的1.7%稅率、或是說6.5%的名目稅率,降到零對美國的利益也未必很大,台灣1年從美國進口商品約400多億美元,零關稅對美國廠商帶來的減稅利益,連10億美元都不到。因此賴政府「慨然」釋出的「從零關稅開始談」,對美國而言沒啥吸引力。

對美國而言,台灣最有吸引力、也是最有價值的就是半導體技術與產業,從川普1.0時代施壓要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到拜登時代的晶片法補貼吸引,美國是從未掩飾對台灣晶片技術有多「哈」。只是到川普2.0時代,不但變本加厲、更有要「整碗捧去」之勢。

川普固然是不斷用要對台灣晶片課100%關稅嚇唬台灣與業者,這應該對台積電趕忙再宣布增加1000億美元投資、在美國再蓋3座晶圓廠有一定影響,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本月初在CNBC的專訪中更說出:「美國要把所有半導體產業從台灣移回美國」的話,因為「我們必須保護自己、美國必須保護自己」。 (相關報導: 川普想把新台幣匯率弄到13.3?關稅戰與海湖莊園協議何干 查核報告還原脈絡 更多文章

雖然外界很難了解美國有何辦法「把所有半導體產業從台灣移回美國」,但如美國真有意為之,對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經濟的衝擊將難以想像;更且除了台積電的加碼投資美國外,還有聯電要與美半導體廠格羅方德合併的傳聞出現,賴政府是否該把保住半導體當成一個最重要又緊急的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