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杰觀點:從一封信到一面旗,教宗辭世遮不住賴清德的六重謊言

賴清德總統到天主教台北總主教公署所設之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靈堂追思致哀。(總統府官網)

「自由之樹必須不時以愛國者與暴君的鮮血來滋養。這是它天然的肥料。」──傑弗遜致史密斯信(1787年)

自由,從不是穩定的遺產,而是警醒與對抗的產物。它,是活的;它,是會渴的。它不靠制度延續,它靠人民灌溉──以信念、以質問、以抗爭,有時,甚至以血和痛。暴政,從不自毀。它只需要人民遺忘反抗的語言,還有那些掌權者不願被監督的權力;它不需要軍靴與鐵絲網,只需要我們的疲憊、沉默與順從。直到有一天,記憶甦醒,沈默斷裂,人民抬起頭,讓它付出代價。賴總統請記住,你只握有四成民意,不握有真理;四成民意,賦予你的是克制與謙卑的責任,並非踐踏制衡與操控體制的通行證。四成選票,是民主的容忍,應當以敬畏歷史與民意的低語姿態回應,而非「贏者通吃」的囂張姿態。這不是敵意的警語,而是來自歷史與自由一起被槍口沉默、檔案被密封30年的記憶紋理。

2025年4月21日清晨7點35分(梵蒂岡時間),教宗方濟各辭世,全球籠罩於弔唁的寧靜與祈禱中。4小時後,台北時間傍晚5點43分,賴清德總統(Lai Ching-te)在社群平台X發文哀悼

「我謹代表台灣人民,向天主教社群及所有悼念教宗方濟各陛下的人,致上最深切的哀悼。我們將持續從他畢生致力於和平、全球團結,以及關懷弱勢的精神中汲取啟發。」

他所引用的,是教宗畢生倡導的和平、團結與慈悲之語;這些話語既神聖,也沉重;既普世,也具體。然而,他卻迴避了作為國家領袖的真正責任:放下利劍,停止報復,伸出援手,將和平語言從紙上請下,走進人民生活的現場,並肩負起團結的真實重量。

隔日清晨 6 點 30 分,在總統府完成升旗儀式後,緩緩降半旗。這場向信仰致敬的國家儀式,對人民而言,那面下垂的旗幟不僅象徵對聖座的告別,更喚起了人們對兩個多月前那封寄往梵蒂岡信函的回憶。

就在今(2025)年1月底,賴清德總統偽裝成世界和平的信徒,致函教宗方濟各(FRANCIS),聲稱響應教宗在第58屆2025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中對「寬赦、公義與和平」的呼籲。

然而,信函寄出前後,他的行徑卻與信中承諾背道而馳:他以「和平」為辭,但對話未至,肅清先動;他以「寬赦」為語,但赦免未見,追訴先行;他以「公義」為名,但正義未臨,敵我早分;他以「民主」為帽,但憲政未穩,黨意先行;他以「價值」為詞,但信念未立,口號先行。這片土地上,不再是理想的政策之爭,而是空洞言詞與殘酷真相的生死對決。

今天,我將親手剖開那封賴清德致教宗的信函,撕掉那層覆在字句上的金箔,讓台灣人民看清那副偽善而混濁的真面目,揭露那張藏在光鮮包裝下、虛偽狡詐的雙面人皮。因為,在這封語帶敬意的字裡行間,隱藏著他政權六重統治謊言。每一重,都披著信仰的羽毛,卻藏著利刃的尖刺。

一、賴清德自稱「台灣是世界和平舵手」,卻在國內製造分裂、打壓民主

教宗方濟各在世界和平日文告》中傳達出這樣的核心觀點:「和平的基礎在於社會和解,而非讓社會陷入對立與仇恨。」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與「獨裁者」的距離 更多文章

然而,賴清德的施政,卻選擇了一條與此信念背道而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