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樹必須不時以愛國者與暴君的鮮血來滋養。這是它天然的肥料。」──傑弗遜致史密斯信(1787年)
自由,從不是穩定的遺產,而是警醒與對抗的產物。它,是活的;它,是會渴的。它不靠制度延續,它靠人民灌溉──以信念、以質問、以抗爭,有時,甚至以血和痛。暴政,從不自毀。它只需要人民遺忘反抗的語言,還有那些掌權者不願被監督的權力;它不需要軍靴與鐵絲網,只需要我們的疲憊、沉默與順從。直到有一天,記憶甦醒,沈默斷裂,人民抬起頭,讓它付出代價。賴總統請記住,你只握有四成民意,不握有真理;四成民意,賦予你的是克制與謙卑的責任,並非踐踏制衡與操控體制的通行證。四成選票,是民主的容忍,應當以敬畏歷史與民意的低語姿態回應,而非「贏者通吃」的囂張姿態。這不是敵意的警語,而是來自歷史與自由一起被槍口沉默、檔案被密封30年的記憶紋理。
「我謹代表台灣人民,向天主教社群及所有悼念教宗方濟各陛下的人,致上最深切的哀悼。我們將持續從他畢生致力於和平、全球團結,以及關懷弱勢的精神中汲取啟發。」
他所引用的,是教宗畢生倡導的和平、團結與慈悲之語;這些話語既神聖,也沉重;既普世,也具體。然而,他卻迴避了作為國家領袖的真正責任:放下利劍,停止報復,伸出援手,將和平語言從紙上請下,走進人民生活的現場,並肩負起團結的真實重量。
隔日清晨 6 點 30 分,在總統府完成升旗儀式後,緩緩降半旗。這場向信仰致敬的國家儀式,對人民而言,那面下垂的旗幟不僅象徵對聖座的告別,更喚起了人們對兩個多月前那封寄往梵蒂岡信函的回憶。
就在今(2025)年1月底,賴清德總統偽裝成世界和平的信徒,致函教宗方濟各(FRANCIS),聲稱響應教宗在第58屆《2025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中對「寬赦、公義與和平」的呼籲。
然而,信函寄出前後,他的行徑卻與信中承諾背道而馳:他以「和平」為辭,但對話未至,肅清先動;他以「寬赦」為語,但赦免未見,追訴先行;他以「公義」為名,但正義未臨,敵我早分;他以「民主」為帽,但憲政未穩,黨意先行;他以「價值」為詞,但信念未立,口號先行。這片土地上,不再是理想的政策之爭,而是空洞言詞與殘酷真相的生死對決。
今天,我將親手剖開那封賴清德致教宗的信函,撕掉那層覆在字句上的金箔,讓台灣人民看清那副偽善而混濁的真面目,揭露那張藏在光鮮包裝下、虛偽狡詐的雙面人皮。因為,在這封語帶敬意的字裡行間,隱藏著他政權六重統治謊言。每一重,都披著信仰的羽毛,卻藏著利刃的尖刺。
一、賴清德自稱「台灣是世界和平舵手」,卻在國內製造分裂、打壓民主
教宗方濟各在《世界和平日文告》中傳達出這樣的核心觀點:「和平的基礎在於社會和解,而非讓社會陷入對立與仇恨。」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與「獨裁者」的距離 | 更多文章 )
然而,賴清德的施政,卻選擇了一條與此信念背道而馳的道路。
他沒有彌平裂痕,而是放任對立蔓延;沒有化解仇恨,而是將其化為統治的燃料。
他說要「守護自由」,但在2025年1月2日,柯文哲於毫無金流、無對價、無實證的情況下,仍被法院裁定羈押。這不是法治的伸張,而是「司法迫害」最鮮明的例證;司法,已淪為賴清德獵殺政敵、製造社會仇恨的武器。而他口中的「自由」,不再是憲政保障的權利,而是箝制反對聲音的枷鎖。
他說要「打造民主新台灣」。但在2025年2月1日,民進黨發動大規模罷免國民黨立委,意圖逆轉選舉結果,強行奪回國會主導權。這不是民主的深化,而是「政治清算」的教科書範例;罷免,成了賴清德剷除異己、撕裂台灣的鋒利手段。而他口中的「民主」,不再是人民選擇未來的權利,而是他想怎麼改,就怎麼改的工具。
他說,「台灣是世界和平的舵手」。但他一邊高喊和平口號,一邊煽動對立,讓藍綠仇視、族群對抗。這不是和平的實踐,而是操弄對立的政治演出;和平,成了掩飾壓迫、粉飾清算的話語糖衣。而他口中的「和平」,不再是化解仇恨的價值信仰,而是一張包裹分裂策略的華麗幌子。
如果賴清德真的相信和平,理應推動寬容與和解,而非以政治清算固守權位。他不是「和平舵手」,反倒是一位製造分裂的獨裁者!
二、賴清德口頭響應「寬赦與和解」却用國家機器壓迫異己
教宗方濟各在2025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中說:「我們希望以急切懇求救助的聲音,宛如亞伯爾的血,向天主喊冤,因為這聲音不會被沉默。那些剝削土地、壓迫鄰人的不義行徑,如同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所揭示的「罪惡結構」,並非僅源自少數人的不公義,更是基於盤根錯節的共謀。」
然而,賴清德卻走上了該隱的道路。
他沒有選擇對話,而是選擇肅清;他沒有選擇寬恕,而是選擇獵巫;他沒有選擇民主,而是選擇獨裁。他所要做的,並不只是讓柯文哲「失去選舉」,更是要讓柯文哲「失去一切」。當檢調成為政治鬥爭的打手,柯文哲的政治生命已被判決死刑。當媒體全面封鎖柯文哲的聲音,真正的反對派已無法發聲。當司法體系鋪設羅網,柯文哲只能任人擺布,淪為權力運作的祭品。這不是一場公平競爭,而是一場權力遊戲,勝者將構築出「無可挑戰的政權」,敗者將成為權力運作的養分。賴清德選擇扮演該隱(Cain),柯文哲則無可避免地成為亞伯爾(Abel)。
當亞伯爾的血浸入土地,天主問該隱:「你的弟弟在哪裡?」該隱回答:「我怎麼知道?難道我是我弟弟的守護者嗎?」當柯文哲與異議者被司法追殺,當反對黨的聲音被噤聲,當人民發現台灣民主只剩下一個黨派能決定一切,這個問題再度浮現:「你的人民在哪裡?」而賴清德的回答,與該隱無異。他沒有愧疚,也沒有憐憫;只剩冷漠,只剩否認。他的「寬恕」,只給派系大老。但歷史會記錄這一切,亞伯爾的血不會沉默,正義的吶喊不會被埋葬,罪惡的結構終將崩潰。而賴清德,將如同該隱一般,被歷史所審判。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與「獨裁者」的距離 | 更多文章 )
那位多年欠款未償、形象爭議纏身的「退黨、退流」政壇遺老,在2024年12月26日──就在柯文哲被求處28年6個月重刑的當日──竟無懼輿論、無懼歷史,現身台北某高檔餐廳,與五名北檢檢察官共進晚餐。那是一場預謀已久的晚宴,所有人都在等待那位「大老」落座。他坐下時,舉止自然,動作穩重,宛如真正的局中人。那晚,所有的良知被切成薄片,隨著叉子送入口中,沒有咀嚼,只有吞嚥。而那張桌子忽然失去了它作為「桌子」的身分。那不是桌,是祖墳的蓋板;那些菜餚,不是菜,是翻滾的人心;那晚的酒,不是酒,是壓下去又浮上來的罪名。每一道菜,都是訊號;每一個沉默,都是訊息。這場餐會,從來不是偶然,而是一場綿密策劃的慶功宴。只要你出席,你就在裡面;只要你在場,你就被寫進去無聲的名單。那是一紙投名狀,不需要墨,不需要筆,不需宣誓;只消舉杯,點頭,沉默。從來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比權力更懂得安排一場完美的晚宴了,那裡不是法律的現場,卻恰恰決定了法律未來的走向。
這場晚宴,若真只是私人聚會,原本無須過問。但它出現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脈絡,與錯誤的組合裡。當司法能在餐桌邊被暗示、當正義的天秤能被舉杯所影響,我們面對的便不只是倫理瑕疵,而是一場制度性的崩塌。因此,我們要問的,不再是「這場聚會是否恰當」,而是這場聚會是否象徵著一種無聲的政治獎賞?是否意味著,北檢對民眾黨主席的起訴,已從法律行動,轉化為政權用以肅清異己的新東廠利器?而那位長年受賴清德庇護的「昔日同志」,是否正在擔任「轉交獎勵、示意忠誠」的暗行使者?賴清德可以不出面,但他的影子,仍在偵辦方向與罪名的定調之間悄然穿梭、無聲指引。
當司法能被餐敘獎勵、被密會引導,當選擇性起訴變成除敵工具,政治與法律的界線就此模糊。這不再是個案問題,而是國本危機。這一天,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柯文哲的起訴書,而是司法被政治獻祭的全景畫面。那張餐桌,不是聚餐場地,而是獻祭的聖壇。當司法成為政敵的屠刀,成為權力餐桌上的配菜,我們不能再選擇沉默。此刻我們發聲,不為某一人,而是為了整個體制的清白與尊嚴。這場飯局,寫下的不是社交記事,而是一個國家的中樞神經正在被輕聲撕裂。我們的民主,正在被權力的慶功宴所吞噬。
三、賴清德高喊「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卻對國民黨發動大規模罷免
教宗方濟各在《世界和平日文告》中如此提醒世人:「真正的和平來自公義、憐憫與謙卑,而非壓迫、報復與仇恨。我們必須以寬赦與對話取代敵對,讓社會能在愛與正義中共存。」
然而,他的實際作為,卻與這番精神南轅北轍!
他嘴巴說要「行公義」,卻讓飛禽(青鳥)走獸(黑熊)對國民黨發動大規模罷免;這種「公義」,絕非伸張正義,而是清洗異己的刀鋒。凡不順從民進黨者,瞬間被扣上「違法」、「賣台」、「親中」、「紅色滲透」、「境外勢力」的荒誕標籤;與此同時,他身旁諜影重重,連總統辦公室的諮議,都傳出涉向對岸洩漏國家情資之嫌。這一幕,宛如破碎的銅鏡,赤裸映出權力如何以蠱惑辭令歪曲真相。無根據的漫天指控與自相矛盾的強詞奪理,共同編織出一齣現代悲喜劇:賴清德在謊言中高唱「公義」,卻在血與鐵的節拍下消滅所有異音。輸不起立院的較量,他便將選民的正當權利扭曲為清算異己的政治秀;大罷免已成抹黑與剷除的舞台,選票不再是民主的象徵,只要總統失去立院多數,便可利用罷免制度的門檻缺陷,翻桌肅清所有異己,與立委個人表現毫無關聯。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與「獨裁者」的距離 | 更多文章 )
更荒謬的是,當他在2024年國慶文告中鏗鏘宣示:「立場有別,仍當包容;意見有歧,仍要攜手。」在一個民眾黨主席被打壓、藍營立委遭全面罷免、司法成為政治工具的賴清德口中說出,簡直是對民主最大的諷刺。這是一場「假包容、真封殺」的鬧劇,讓異議者成為賴政權的審判對象。這句話只是掩飾權力運作的策略。他的所作所為,不僅無視教宗所倡「同舟共濟、精誠關懷」的精神,更與之背道而馳。賴清德在這片土地上編織出一個「只有他能贏」的遊戲規則。但人民看得清楚,這場遊戲,早晚會有人把桌子掀翻,而他那時還能靠「飛禽走獸」來自保嗎?
賴清德口口聲聲要「好憐憫」,卻任由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讓青壯世代在暴漲的房價與停滯的薪資之間苦苦掙扎。他承諾要加速打擊炒房,卻自國慶演說至今已過6個月,市場仍未見真正有效的政策落地。房價依舊高不可攀,生活成本節節攀升,庶民階層的壓力與日俱增。於是,「憐憫」淪為政治辭令,僅是擦亮選票的口號,卻不是為受苦者打開的那扇門。
台灣房市危機,並非簡單的供需失衡,而是長年投機炒作、土地囤積與開發不均,累積而成的結構性扭曲。這種扭曲不僅使價格機制失真,更使青年及中低收入者淪為「被剝奪世代」:當投資客蜂擁而入,需求曲線便會被人為向右推移,房價因此節節攀高,最終形成泡沫現象。顯而易見,這一過程絕非市場自發調整,而是政策失靈與監管失效的直接反映。
倘若僅仰賴市場自動平衡,建商與財團便可操弄價格、牟取暴利;而現行治標不治本的手段——央行調升存款準備率、升息循環、調降可貸成數;財政部累進房屋稅、囤房稅、房地合一稅;內政部實價登錄2.0;行政院擴大租金補貼——無法解決市場結構性失衡的根本矛盾。
面對如此根深蒂固的市場扭曲,僅憑市場自我調節,已難以重建合理的供需平衡。真正的解方,必在全面的制度重構:以釜底抽薪的手段,斬斷泡沫滋生的溫床。在這場改革戰役中,政府介入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而成立專責機構,國家住宅發展部,則是最有力的良方。
然而,隨著蔡英文八年任期的終結,這場社會不公的悲劇所遺留的,已不再是值得頌揚的偉業,而是日益沉重的生活重擔。看看數字:2016年全台房地產指數73.74;至2024年5月19日攀升至 139.09。漲幅:(139.09 – 73.74) ÷ 73.74 × 100 =88.62%,房價暴漲八成八,幾乎翻了一倍。自此,「住得起」這項基本人權,淪為難以觸及的幻影。
同樣的荒謬,在能源轉型上重演。台電在這八年間調漲電價四次,累計幅度高達35%,遠超馬英九時期的 13.6%;更糟的是,八年來大停電頻傳:2017 年 8 月 15 日(大潭廠機組全跳停)、2021 年 5 月 13、17 日(興達廠事故)、2022 年 3 月 3 日(興達機組跳脫)。當日本、南韓、美國、法國紛紛重啟或擴建核電,以實現「穩定供電與低碳排放」的雙重目標,民進黨卻仍堅守「2025非核家園」的政治信仰,結果台灣在2024年11月由德國觀察組織公布的2025年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中,名列倒數第八。
電價上漲帶來萬物齊漲,以全國連鎖的「正中排骨飯」為例:2016年5月20日售價70元,至2024年5月20日已攀升至100元,短短八年,漲幅達42%。這不只是冰冷的統計,更是我們每一頓飯、每一次開電表時的心跳。最可怖的,不是驟然的驚雷,而是日復一日的無情漲價;不是滔天的洪水,而是對未來信心的悄然流逝。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與「獨裁者」的距離 | 更多文章 )
而今,賴清德接過這把燙手的接力棒:電價再度逼近調漲邊緣,「非核家園」的烏托邦理想,竟要由全民的稅金來填補那道裂口。
如果賴清德真的在乎人民,他應該終結炒房投機,而非放任投機者操控市場;他應該確保電價合理,而非讓全民為民進黨能源政策的失敗買單;他應該為青年打造未來,而非讓高房價與高物價的雙重夾擊,摧毀他們的希望。
同胞們,這不是他人的故事,它關乎我們的餐桌、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明天。歷史不會憐憫沉默者,只有集體的怒吼才能撼動高牆。
2012年2月29日,一位民進黨新潮流的重要人物因涉及賤賣台糖土地,導致國家蒙受重大虧損,被台中地方法院一審依背信罪判處3年10個月。上訴至二審時,2013年3月13日,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維持原判,全案定讞。隨後,該案於2013年4月8日提出「新事證」要求再審,但在2014年3月26日,台中高分院再審時改判其刑期為9個月,判決確定。然而,這並非終點,而是一場司法追討的起點。2018年,台中高分院判決他與同案被告(台糖前資產處長)須共同賠償台糖1億1,796萬餘元,這是低薪勞工300年的薪資,然而至今6年多,我們看見這筆1億多元款項的民事賠償仍未追回。更令人錯愕的是,明明有裁判文書,卻執行無力;明明有民事債務,卻沒查封,這並不是因為技術上的困難或債務消滅,而是因為行政院、經濟部和法院執行處都沒積極去追,整個體制像一座「集體裝睡的官僚迷宮」,有職責,卻沒人負責。一億多萬追不回,意味著要告訴人民:「只要政治夠大,法律就夠小。」若是一般民眾拖欠國庫稅款,早已面臨財產查封,但當權力的光環護身,司法的利劍便似乎變鈍了,他竟能「賴著不還」,甚至仍能在政壇縱橫捭闔。這究竟是司法失能,還是政治庇護的最佳寫照?從這一筆未被追回的鉅額賠償金,就可看見制度如何在權力面前選擇性噤聲。
然而,這不僅僅是一筆逾億的財政懸案,更是一場橫亙在國家法治與社會良知之間的試煉之火。它燒灼的不只是帳目與數字,而是台灣是否還有勇氣捍衛公平與誠信的底線。如果賴清德仍然不願表態,任憑那位曾與他在新潮流歲月中並肩築構權力版圖的「政壇知己」拖欠鉅款、視國庫如私囊而無所追究,那麼他所裝扮的清廉形象,也不過是一層妝點權力偽善的政治偽裝,用以掩飾那套早已根據權勢與陣營劃分標準的選擇性司法。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與「獨裁者」的距離 | 更多文章 )
賴清德的「憐憫」,不是對人民的關懷,而是對特權者的庇護。他的「憐憫」,不是基於公義,而是派系權力的護身符。對曾是同派系的大老,他的憐憫無微不至,即便美女環伺、名車代步、夜夜笙歌,即便拖欠國家的欠款、任由國庫損失,他依然選擇沉默,選擇包庇,選擇護航到底。對「退黨」的派系大老,憐憫是一種投資,一種保險,讓那些曾經出力的人知道,只要忠誠,他們的榮華富貴不會動搖,只要站隊正確,不論違法多少、不管貪污多少、不管欠國家多少,只要是「自己人」,司法會「慎重考量」、檢調會「謹慎處理」、綠媒政論會「刻意忽略」,因為他們的存在,對政權的延續至關重要。他們的富貴,就是政權的保險,他們的腐敗,只要不影響大局,便不值得計較。這不是憐憫,而是「政治交易」,看看新潮流派系的大將鄭文燦,貪腐案拖延七年,甚至在各種輿論壓力下依舊逍遙法外,檢調還兩度簽結。這樣的政治運作,竟還敢指控藍白合是「政治分贓」,可笑至極。
賴清德說要「存謙卑的心」,但當超過八成的台灣人民表達對「廢除死刑」的反對時,當受害者家屬在法庭外的哭聲震耳欲聾,當社會不安的陰影籠罩大眾,他卻選擇閉上眼、封住耳,獨自走向他早已決定的道路。不是為了正義,而是為了迎合一小撮特定勢力的意志。那些曾經信任他的人民,成為了被忽略的雜音;那些渴求公道的家屬,被他的沉默二度傷害。
他也說民進黨必須「謙卑傾聽」全體民眾的心聲,但當2024年總統大選過後,面對民進黨僅拿下四成選票,立法院成為脆弱的少數,他卻不願接受人民的選擇,反而以強硬姿態反對藍白的「國會改革法」、「憲法訴訟法」、「財劃法」及「選罷法」等修法,甚至透過行政系統提起釋憲,試圖架空國會監督,將行政權擴張至憲政所能承載的極限。這樣的「謙卑傾聽」,哪裡還有半點謙卑?分明是專制的預演,是打壓的序章!這,就是民進黨的賴清德。人前說盡最動人的話,人後做盡最狠毒的事。
四、賴清德口口聲聲談「價值外交」,台灣邦交國却越來越少!
教宗方濟各在《世界和平日文告》中告誡:「較富裕繁榮的國家,承認自己有生態債務,應盡可能寬免那些無力償還的國家。」賴清德卻高調吹捧「價值外交」與「榮邦計畫」,聲稱多年來「協助友邦繁榮發展,累積獨特援外經驗」。
然而,事實卻是:蔡英文執政八年,我邦交國從22國驟減至12國──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薩爾瓦多、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尼加拉瓜、宏都拉斯、諾魯等相繼轉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空間急速萎縮。
如果民進黨的「價值外交」真有成效,為何邦交國數量只剩一半?如果真是「協助友邦繁榮」,為何這些國家紛紛逃向北京的懷抱?這種口口聲聲的「積極推動外交」,與日益縮小的國際版圖,形成強烈的諷刺。賴清德的「價值外交」不過是口號式騙局,台灣急需的是務實、具體的國際策略,而不是無能的民進黨話術!
五、賴清德聲稱「維護區域和平穩定」,當中共戰機環境島嶼,他選擇不語
當教宗方濟各在《世界和平日文告》中鏗鏘警告:「我們必須在文化與結構上有所改變。拒絕參與任何形式的交談,以及將大量資源投入軍備,這些行為構成了對全人類生存的威脅。」
然而,賴清德卻選擇逆流而行,將台灣一步步推入對抗與衝突的深淵。
賴清德高喊「戰爭沒有贏家」,卻一再關閉與北京對話的大門,以尖銳而毒辣的措辭不斷撕裂彼此信任,為中共軍機繞台、戰艦環伺提供最佳藉口。隨著誤判與對峙層層升級,台北成了風暴中心,而他卻甘於放任誤判與對峙持續升級,也不肯伸出橄欖枝。
賴清德高舉「和平無價」的旗幟,卻在每次公開場合激化對立,將兩岸最後一座信任之橋化為廢墟;當「和平」淪為掩飾真實意圖的口號,他的每一次「分裂行動」,猶如為一場不可收拾的衝突點燃最後的導火線。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與「獨裁者」的距離 | 更多文章 )
真正的和平,不是靠敵意換取「強硬」,而是靠耐心對話與溝通化解誤解、構築信任。可賴清德卻關上對話之門,揮起軍備競賽的巨錘。他所宣稱的和平,其實是戰爭的前奏,是戰爭的推手。在教宗的呼喚中,對話與信任才是化解衝突的真藥;減少軍備才是捍衛全人類未來的良方。賴清德的偽善與失策,使台灣在華麗口號與深淵之間徘徊,只遺留無盡的危機與人民的憂慮。
對習近平而言:制度性分岐不能改變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因此他必將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並遏制西方勢力干預台灣事務。
賴清德口口聲聲捍衛「區域穩定」,卻將納稅人的心血耗費到那些不痛不癢的次級武器上;唯有那把能奪回制空、令遼寧、山東、福建號航母三大戰鬥群不敢越線的「護國之翅」──F-35 匿蹤戰機──卻始終被擱置不前。這種「以量取勝、缺乏質」的戰略短視,不僅白白吞噬國防預算,更將我們捲入一場更昂貴、也更危險的軍備旋渦。
當2025年4月9日,美國32%關稅生效重創我國出口之際,他竟還甘願將「護國神山」台積電拱手送往美國懷抱,卻從未運用這枚重磅籌碼,去換取可部署20架F-35A、10架F-35B的決戰優勢。只要這一計畫落實,第一島鏈的制空地位將穩若磐石,中共航母戰鬥群、075 型兩棲攻擊艦與072A登陸艦隊便不敢越過海峽中線,戰略天平自會傾向我方,更能緩和台美貿易逆差。
在這場橫跨台海與太平洋的雙重博弈中,賴清德的決策荒謬至極,以如此拙劣手法執掌國家,不啻自毀長城。台灣竟選出這樣的總統,實為無聲的悲哀。歷史不會饒恕這般失算;我們唯有以智慧與勇氣,善用每一張能換取和平與安全的王牌,才能逆轉命運的棋局,奪回我們對未來的主導權。
台灣人該在此時自問:
2022年2月24日的俄烏戰爭,究竟是克里姆林宮率先扣動了扳機,還是基輔被迫還擊?當烏克蘭拋卻「疑西方論」,全然依附於西方安全承諾,戰火便成了既定宿命。反觀台灣,若我們放下「疑美論」,任由美國將台灣當作削弱中國的棋子,卻吝於出售隱形戰機,我們將在政客高舉「抗中保台」旗幟的假面下,淪為同樣的陷阱。
那些政客暗中收受軍火商金錢,卻從未爭取一架匿蹤戰機;年輕人在口號的號角下誓死捍衛,卻恐只換來浴血疆場、家破人亡。當戰袍染血、黃沙掩骨,家家披麻、戶戶戴孝,才驚覺我們不過是一顆可拋棄的棋子;那張高唱「捍衛」的空洞口號,原是將台灣推向火線的致命誘餌。
如今,為了下一代的希望,絕不能再做沉默的傀儡,必須以以最沉重的怒吼,向這位將台灣推入準戰爭邊緣的領袖發出最後通牒──賴清德,立即重啟兩岸對話,還我們一個真正安定的家園。歷史將銘記:那些慫恿戰火、將子民鮮血視作籌碼的權勢者,他們的名字必與背叛同列;那些以人民生死為博弈的領袖,他們的罪行將如刻刀般,深深烙印在民族的傷痕之上。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與「獨裁者」的距離 | 更多文章 )
六、賴清德欽佩教宗對氣候變遷的呼籲,卻放任「非核家園」壓迫
教宗方濟各在《世界和平日文告》中懇切呼籲:「讓我們將用於軍備的固定經費比例,設立一個全球基金,致力於消滅飢餓,推動永續發展,並對抗氣候變遷。」賴清德對此深表敬佩。早在2024年6月,他便在總統府內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本應成為教宗願景在台灣的先聲。可惜該委員會缺乏明確的淘汰化石燃料時間表與具體行動方案,終究淪為華麗卻空洞的擺設。而在2024年總統大選前,他更高舉「認同台灣,就是這塊土地的主人」的旗幟,試圖將主權認同作為選舉動員的核心語彙。
但當土地的真正主人,也就是漁民、農民、地方居民、原住民,站出來,試圖捍衛自己的家園,試圖保護那片世代繁衍的海域、世代耕耘的田野、世代敬畏的山林時,他卻選擇視而不見,選擇對抗議的聲音充耳不聞。
2021年5月13日,當台南市學甲分局大批警員衝進蘆竹溝小漁村,鎮壓那些養蚵維生的漁民,當一雙雙因抗議而被扭曲的手臂,被壓制在泥濘中,當自救會的吶喊被警棍驅散,他依舊不發一語,彷彿這些人從未存在,彷彿這片土地,並非屬於他口中「認同的台灣」。但這片土地,依舊記得。它記得那些漁民在退潮時看著滿目瘡痍的海岸,記得那些農民在太陽下握著枯裂的手,記得那些部落長者在消失的森林前沉默地佇立。
2024年8月8日,賴清德總統在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會議時明確表示:「非核家園」已寫入《環境基本法》第23條,成為國家的法定政策目標,政府應依法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他進一步強調,該法是在朝野共識下完成立法,足以證明「非核家園」並非民進黨的意識形態。
然而,如今當他試圖將「非核家園」輕描淡寫為法規文字中的逐步目標,卻迴避其作為民進黨核心信念的歷史背景時,這番說法無異於以輕煙薄霧遮蔽那段曾經熊熊燃燒的黨魂火點,企圖與深植黨內數十年的反核基因劃清界線。這無疑是對黨史的篡改,更是對那段激昂歷史的公然否定。
政治,從來不是民調與KPI(關鍵成效指標)的遊戲。當一條河的靈魂開始反撲,所有精算終將成為墓誌銘上的虛詞,寫著「永續發展」,卻蓋在河床上。濁水溪,台灣最長的河流,綿延186公里,我們喚她為「母親之河」。她是農業文明的命脈、是四百年來移民、耕作、祖靈與抗爭共同書寫的血脈。如今,她的河岸、她的胸膛、她的灘地,卻被一座又一座高達120公尺的風機強行入侵。在那橫貫22公里、寬約3至4公里的下游河道與出海口地帶,已矗立起9座鋼鐵巨塔,而未來,更預計再增設36座以上。這些鋼鐵巨塔從出海口直插內陸,穿越雲林與彰化的家園、農田與信仰,從台61線直逼台19線腹地。這不是能源政策,是能源殖民──從離岸風電到河岸插旗、腹地掃蕩、國土佔領,是一場穿著綠能外衣的進軍地圖。賴清德若仍執意放行風電財團,將母親之河變成「財團提款機」,那他不僅會失去土地的庇佑,更會親手終結自己2028年的總統夢。這不是能源轉型的進程,這是政商聯手的圈地行動,是打著「淨零碳排」的旗號,公然收割農民的祖產、漁民的生計、與整個世代對自然的信任。他們的轉型,是將我們的自然,轉為他們的資本;他們的永續,是讓我們的土地,永遠淪為他們的金庫。這不是能源改革,這是民主的後撤;這不是綠能產業,這是綠色殖民。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與「獨裁者」的距離 | 更多文章 )
我反對的,不是風電;而是假綠能之名行掠奪之實。風不是賴清德的KPI,風是我們與大地簽下的沉默合約,是跨世代的存續密碼。小辮鴴(ㄏㄥˊ),這些來自北境風雪之上的侯鳥,每年飛越千里,沿著濁水溪的脈絡,進入雲林、彰化的內陸鄉鎮,度過冬季的最後一公里。當風機葉片在牠們航線中的河道旋轉,不只是掠過天際的噪音,更是一把剖開記憶的風刃。它將候鳥世代的天空地圖,碾成失根的驚惶與迷途。
因為我們可以失去資本的投資,但不能失去島嶼的靈魂。
賴清德若真視環境為信仰,就應把母親之河當作神殿,而不是工程標的。若再不懸崖勒馬,這片土地將會以最猛烈的政治後座力回擊。她不會忘記誰允許外人凌辱她的脊梁。台灣的下一場選舉,可能就不會在選舉日開打,而是在濁水溪出海口,當那片曾經蘊藏神明與祖靈之息的風,轉為憤怒的吶喊時刻開始。屆時,你不只是與反對者為敵,而是與祖先為敵,與鳥群為敵,與濁水溪那條記得所有災難與重生的河魂為敵。賴清德總統,如果你還記得台灣這塊土地給你的祝福,就請你停下腳步,向濁水溪低頭,向歷史請罪。否則,2028年,當你再次走上講台時,你將聽見那條河冷冷地說:「你,不再被祝福。」而整座島嶼,也將沉默以對。
當「非核」被技術化,它不再是一場信念的長征,而是一張政策簡報中的圖表:箭頭向右、顏色逐漸加深,彷彿一切都早已規劃妥當。最終,它成為一張合法的行政支票,在政策轉角處靜待兌現──卻從未有人問過:這張支票兌現給誰?代價又是什麼?台灣在未來20年將為能源轉型支付超過5兆元台幣的成本,這不只是龐大的財務數字,更是民進黨「長期政權戰略」的資金來源。這是一場精密的掠奪,以「永續」之名,以「未來」之名,在無需經過全民認同的前提下悄然完成。民進黨不只是這場工程的操盤手,更是第一個握住這張支票,並清楚知道該如何兌現它的政黨。他們不再需要煽動群眾的激情,只需標註流程。「非核家園」不再是一條信仰之路,而是一場尋租機制的開端。這場由綠色稅收與政治標語共同構築的幻象背後,民進黨無疑是最早啟動利益機器的「第一尋租人」。風繼續轉,光繼續閃,錢繼續進,而土地,繼續失語。
我要說的是:風不是誰的私產,河不是誰的提款機,未來,不該由財團與民進黨書寫!
結論
2025年1月15日,當賴清德高坐於總統寶座之上,他在民進黨中常會講壇上,面對著民眾黨對司法偏頗、對柯文哲不公的抗議聲浪,竟以一派堅定而虛偽的口吻宣稱:「任何人皆無權干涉或介入司法判決,亦不應因判決不如意而抹煞司法的專業與獨立。」這番織滿正義辭藻的虛殼,彷彿刻意抹平過去那些尖銳質疑司法獨立的記憶,卻正暴露出他精心策劃、玩弄政治操弄的冰山一角。
然而,時至今日,權力的齒輪仍在無聲運轉。昔日那位曾不惜揮斥辭令攻擊司法獨立的賴清德,如今卻披上了「司法獨立」的神聖外衣,巧妙地將所有不利於民眾黨的司法決定,重新包裝成外界對司法體制無端抹黑的必然反擊。他的策略清晰而狡猾:當他還在野時,總是披上正義戰袍,慷慨激昂地抨擊任何司法干預;而一旦權力握於手中,他便迅速將這一原則轉化為鞏固政權、壓制異議的堅固盾牌。這種由激進反對到偽善擁護的徹底轉變,無疑是權力如何腐蝕靈魂、使人變色的最佳寫照。賴清德的所作所為,不僅揭示了他過去明顯的政治雙重標準,更刻意混淆了事實與輿論,藉由扭曲公義,企圖築起一座看似堅不可摧的政治堡壘,以此鞏固其權力基石。
國人同胞,我們已經看穿賴清德的雙面手法:披著民主的外衣,行專制之實;嘴上高喊和平與團結,實則操弄國家機器、打壓異己、鞏固權力,讓整個台灣,淪為一人一黨壟斷的政治舞台。他的統治,不是開放,而是封閉;不是和解,而是清算。他在國慶演說「團結台灣,共圓夢想」,早已成為一場用來掩飾集權的浮華謊言。
而那封寫給教宗的信,不過是統治語言的偽裝起點。在教宗辭世、國旗半降的時刻,台灣的土地仍在被「非核家園」與「能源轉型」的口號掠奪;反對黨仍被報復性罷免;異議者仍遭司法追殺。哀悼猶在,壓迫未歇。國旗雖降,政權的重拳仍高懸。這不是沉默的時刻,而是清醒的起點。我們要記住:當統治者試圖用語言粉飾暴力,人民就必須用行動拆穿謊言。
因此,我們要站出來。
曾被政治獵巫的政黨與黨員,曾為和平呼號的反戰母親,堅守正義信仰的反廢死團體,在高房價與物價中掙扎的庶民,曾為非核家園犧牲的土地守護者,以及每一位對這個體制不滿、不願再沉默的人,一起站出來,終結這個政權的傲慢、壓迫與假面偽善。
你若不說,歷史會替你說。你若不站出來,未來將再無立足之地。這不是抗議,這是救命。這是我們,為台灣撐住最後良知的一刻。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賴清德與「獨裁者」的距離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