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世界12強棒球賽,台灣棒球選手陳傑憲擊出全壘打,振奮人心,但他制服上寫的,不是我們熟悉的台灣,也不是中華民國,而是一個模糊的“Chinese Taipei”。很遺憾,也很荒謬。我們為自己的國家歡呼,卻連一個普世認可的名字都沒有。
在各國一中政策的現實框架下,「中華民國」曾在國際上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但在今日的國際現實中,國際社會已難以恢復對其作為主權國家的全面承認。與此同時,「台灣獨立」作為一個政治訴求,不但難以突破外交困境,反而在內外都遭遇溝通障礙。
台灣獨立:溝通的斷點
對台灣人而言,「台灣獨立」是指從「中華民國」獨立出來,建立一個名為「台灣」的新國家。然而,當中華民國目前僅實際治理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從這樣的體制「獨立」出來,領土與政體並未改變,形式上的「獨立」,實質意義有限。
更重要的是,對泛藍支持者而言,「台灣獨立」彷彿成了「消滅中華民國」的代名詞,使原本可以凝聚共識的國家認同議題,被政治立場撕裂。這樣的語彙設計,不利於在島內推動共同的國家認同。
而在中共的語境裡,「台獨」的定義更為寬泛:只要拒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就是「台獨」。不管你是中華民國派還是台派,皆是台獨。這個定義與台灣社會內部理解的「獨立」內涵大相逕庭。但透過長期的資訊戰與認知作戰,北京成功地在台灣內部散播對「台獨」的恐懼與仇視,把這個詞語與戰爭、犯罪綁在一起。對許多尚未形成清晰國家認同的中間選民與親中群體來說,這樣的語言戰術成功讓「台獨」變成一個不敢觸碰的禁忌詞。
台灣獨立:外國人的誤解
在國際上,「台灣獨立」這個說法,往往引起誤解。可以想像,一位不熟悉亞洲政治的外國人,聽到「台灣獨立」,第一印象會是:「所以台灣現在是中國的一部分?」很顯然,不符合現實,反而有誤導的問題。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中,台灣已經具備所有國家的基本條件:人民、土地、主權與政府,只是缺乏廣泛承認。說「台灣要獨立」,對外界來說,彷彿在說我們「尚未成國」。
國際缺乏實際利益來支持「台灣獨立」
各國民眾基本上理解台灣是個國家,但各國政府卻不承認台灣(中華民國)是個國家。這種政府與民意悖離的現象,就是因為沒有實質利益的驅動。
雖然「台灣獨立」這個議題,對於注重人權與民主的西方來說,是值得同情的。但很可惜,國際關係是靠實際利益來推動的。在各國與中國的利益仍然綁定的前提下,各國官方要正式承認中華民國或台灣,都已相當困難,更遑論要讓各國官方來支持「台灣獨立」了。
「和平獨立」缺乏成功案例與說服力
很遺憾,「和平獨立」在這個世界,仍是個相當先進的概念。「獨立」往往伴隨著戰爭。
二戰後,大約有100多個新國家,由母國獨立出來。其中有一半是原殖民地因母國無力經營而獨立,例如印度、印尼、越南等等。另有二至三成是由蘇聯解體而來,例如烏克蘭、立陶宛、愛沙尼亞、亞美尼亞等。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獨消滅不了中華民國 | 更多文章 )
經由和平協商,而非戰爭的方式來獨立的國家,屈指可數,例如捷克與斯洛伐克,新加坡等等。其中新加坡是被馬來西亞「開除」的,而不是新加坡自行要求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