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臺灣的俠義文化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林從一教授辦公室掛出的書法作品。(取自林從一臉書)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林從一教授的辦公室掛了一組書法作品:

有筆有劍有肝膽

亦狂亦俠亦溫文

成功大學的人社中心門口前面也掛了一組相同內容的書法作品。第二句的「亦狂亦俠亦溫文」出自清代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第28首(《己亥雜詩》共有315首),原詩內容為:

不是逢人苦譽君,

亦狂亦俠亦溫文,

照人膽似秦時月,

送我情如嶺上雲。

「不是逢人苦譽君」的「苦」是指盡力地、竭力地,整句話的意思是:不是(刻意)看到人就不斷賣力稱讚你。龔自珍的某些詩,頗有一種「仗劍江湖」的感覺,如:「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有趣的是,曾任中華民國常駐WTO代表團常任代表的朱敬一院士曾表示,他可能是龔自珍的後人,他在《飆哈雷救經濟(YL0713)──不甘沉默的知識份子》說:

「我們家五代祖據說是清代屬一屬二的大詩人、大思想家龔自珍,百餘年前大概是當代文史思想的一號人物。然而他那人文基因經過二分之一的五次方折減,在我身上大概勉強只剩下三十二分之一的殘餘。但是龔氏相當任性(曾經將自己詩作一舉焚毀),思想也頗為狂放(在專制時代竟有「豫師來姓」的放言),我覺得這兩方面五代前的顯性基因卻折損甚微,自己骨子裡也有些類同的韻味。」

回到「有筆有劍有肝膽,亦狂亦俠亦溫文」這組書法,一般可以從書法、文學與義理三個角度來看。書法的部分姑且略過,就文學的部分來看,若看成是「對聯」的話,會覺得不夠工整,兩句的最後一個字雖然符合「仄起平收」,但詞性似乎不太對應(詞性對應要求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實對實,虛對虛)。若從最嚴格的要求來看,可能會有人挑剔其他字不太符合平仄的「對仗」要求(同位序的字平仄要相反),還要避免「孤仄」、「孤平」(連續五字只有一個字是仄聲或平聲)。

因此,與其看成「對仗」,不如看成「對偶」,「對偶」有「嚴式」與「寬式」之分,採取「寬式」的話,詞性大體接近、意思相關就可以了,平仄的部分也不太需要苛求。換言之,「對仗」是「對偶」的一種,但「對偶」不一定是「對仗」。

從義理的部分來看,「俠」是一個很核心的概念。古代的「俠」行走江湖,故又稱之為「游俠」。《史記》的〈游俠列傳〉對「游俠」的描述是:

「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按:困厄的意思),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游俠雖然某些行經不合乎法律規範,但言必信,行必果,信守承諾,而且樂意幫助別人解除困厄,即使赴湯蹈火、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不僅如此,他們還能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不誇大自己的品德(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相關報導: 舒國治專文:憶那些逝去的武俠年月 更多文章

在先秦諸子之中,墨家雖然不談「俠」,但卻表現出「俠」的無畏精神。《淮南子》就形容墨家子弟是「赴湯蹈刃,死不還踵」,意思是赴湯蹈火(刃),面對生死,腳後跟也不後退,表示勇往直前。司馬遷還特別提到有一種「俠」稱之為「閭巷之俠」:「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在孔子弟子中,季次與原憲最符合「閭巷之俠」,司馬遷說:「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茍合當世,當世亦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