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原名查良鏞)出生於浙江省海寧巿,可謂書香門第,家族及親戚文人輩出。據稱,著名詩人及筵翻譯家穆旦、徐志摩、瓊瑤也是他的親戚。
金庸生前寫下15部武俠小說,每部作品情節豐富而曲折多變,筆下人物個性鮮明。由1955年的《書劍恩仇錄》開始至1972年的《鹿鼎記》正式封筆,包括膾炙人口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等。
香港出版社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認為,金庸把通俗的武俠小說提升至文學作品層次,把消閒娛樂變成文學名著,是一個巨大成就。而金庸作品屢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甚至電子遊戲和漫畫,在出版方面不斷帶動風潮。
中國文化界風雲人物
與查良鏞相交相知數十年,曾在《明報》及《明報月刊》任總編輯的著名作家董橋,稱金庸是當代中國文化界獨一無二的風雲人物,也許也是中國歷史上靠一枝筆成功影響幾代人的稀有傳媒人物。
金庸去世後董橋表示,「他創辦的報章一紙風行,統領一九四九年之後兩岸三地憂國憂民的思想潮流,朝野注目。他創作的武俠小說風靡讀書界,傾倒數代人,讓他的廣大讀者或深或淺受了中國文學的熏陶。在時局風湧雲起的時刻,他的政論始終抱持知識人的良知和傳媒人的天職,不亢不卑,字字入骨。」
另一名香港作家陶傑,形容查良鏞是中國近300年來最傑出的文人,一生的成就除了小說創作,在報業的貢獻亦對後世有很大影響。他表示,查良鏞的三點堅持,包括要有原則、有分寸和有底線,是最值得敬佩和學習的地方。
創辦《明報》
1946年查良鏞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調往香港分社。
因不滿《大公報》政治色彩濃厚,不能發表反對大躍進運動路線的意見,在風雲不定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查良鏞毅然離開《大公報》。
至1959年,查良鏞以35歲創辦《明報》,以「明」為名,取其明辨是非及光明正大之意。最初《明報》只屬小報,以馬經及武俠小說作為招徠,每天銷量僅有一千份左右。轉折點在1962年,當時中國大陸爆發大躍進運動,大批難民湧入香港,《明報》詳盡深入報導,因此逐漸建立了報紙風格,銷量亦攀升至五萬份。及至大陸文革期間, 由於此中國對外封鎖消息,《明報》卻全力挖掘中國大陸新聞,經常爆內幕消息,包括獨家報導華國鋒獲毛澤東一句「你辦事,我放心」,欽點接任總書記,因而聲名鵲起。《明報》因此也成為報導中國消息的權威。
除了連載武俠小說,查良鏞親筆撰寫《明報》社評達二十年,影響深遠,社評多次駁斥中共政策,包括1963年在社論駁斥中國外長陳毅「寧要核子,不要褲子」言論,被本港左派群起圍攻,更與《大公報》展開筆戰。
相信在他的這一生應可看到共產黨垮台
在小說世界裡, 查良鏞在武俠世界裡穿梭。在現實政治環境裡,金庸在左中右之間的狹縫遊走。 (相關報導: 烏克蘭反擊教宗方濟各的「舉白旗論調」:我們只會舉起黃藍色國旗,並且永不投降 | 更多文章 )
一九九一年,查良鏞曾接受《壹周刊》的訪問, 表示相信在他的這一生應可看到共產黨垮台。當時中國,在査良鏞看來,現實環境壓迫險惡,中國人還要長期做韋小寶。「我從來都反對共產黨主義制度,但現實是這樣,不能說你希望它垮,它便垮台。」查良鏞在訪問中表示,共產黨一垮台,政局一亂,香港也一定垮,改變需要時間,經濟要慢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