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稀土不夠狠!中國1能源訂單「棄美→轉向中東」美國能源巨頭要爆倉了

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原本運往中國的LPG運輸船因貿易戰改道,轉向印度與東南亞,中國買家還加碼向中東採購能源。(示意圖/取自pexels)

在美國總統川普新一輪對等關稅政策強勢上路後,中國迅速展開反制措施,繼停止採購美國黃豆、限制稀土出口之後,如今再將矛頭對準能源進口,中國買家已悄然轉向中東,取代原本從美國進口的大宗液化石油氣(LPG),引發全球能源市場連鎖震盪。

中東LPG供應鏈恐崛起,美國「出不了手」的貨要去哪?

根據美國財經媒體報導,指出多艘原定於5、6月運往中國的美國LPG運輸船,現已改道前往印度及東南亞,消息人士表示,中國買家已加大中東採購量,作為取代美國能源進口的替代來源。

美國能源資訊署(EIA)資料顯示,中國原本是美國LPG的第二大買家,僅次於日本,2024年自美進口量達1800多萬噸,占其進口總量超過5成。

然而,隨著北京採取反制行動,這一局面急轉直下,航運顧問機構Drewry分析指出,貿易流重新分配將使美國LPG供應出現積壓壓力,不僅終端接收站恐延後擴建,還可能迫使企業降價求售甚至削減產能,進而造成整體產業鏈虧損。

能源研究機構East Daley Analytics更直言,短期內要將每天高達40萬桶的LPG重新分銷至其他國家幾乎不可能,中國的策略已讓5至6月間運抵的中東LPG期貨價格,每噸溢價拉高至60美元(約新台幣1,950元),遠高於過往平均的20至30美元(約新台幣650至975元)區間。

稀土成反制利器,美軍工與高科技「被卡脖子」

中國先前就對稀土出口啟動管制,直接瞄準美國的高科技與軍工命脈,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儘管中國只生產全球約6成稀土,但在加工環節卻壟斷了高達92%的市場份額,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也顯示,2020至2023年間,美國7成以上的稀土化合物與金屬都仰賴中國供應。

這一現實讓美方在應對上進退兩難,儘管川普日前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商務部針對稀土及其下游產品進行國安調查,並準備施加額外關稅,但多方專家直言,與一般商品不同,稀土在技術掌握與產業鏈整合上極具門檻,美國目前尚沒有額外條件進行有效替代。

中國學界則強調,大陸稀土產業歷經數10年發展,技術與產能已居世界領先地位,早自1950年代便啟動稀土開採,至1992年鄧小平就明言「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足見此資源在中國政策布局中的戰略地位。 (相關報導: 急單來得又快又猛!台灣1上市公司「每月爆賺2億元」,股價強拉半根漲停 更多文章

國際供應鏈再洗牌,中印東南亞伺機崛起

隨著中國減少對美依賴、並向中東轉向,全球供應鏈正進入新一輪調整,印度、印尼、韓國、日本等國家可望接手原本的美中貿易份額,購入更多廉價美國能源與原物料產品,分析人士指出,美方若無法在短期內穩住與中國的貿易合作,恐不只失去市場,更將面對從科技到能源的雙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