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機器人競賽早已火熱開跑,而中國似乎正悄悄拉開與美國的差距。19日在北京登場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吸引逾20家中國頂尖科技公司參與,儘管參賽者們跌跌撞撞,卻展現出中國在硬體整合、電池技術和量產速度上的驚人進展;反觀美國競爭對手特斯拉(Tesla)正因中國的稀土磁鐵出口限制,而面臨生產瓶頸。
起跑的哨音才剛響起,一些參賽者卻幾乎立刻「陣亡」——一台擁有女性外觀與臉孔的機器人才剛起步就倒地不起,工程師們見狀立刻帶著筆電上前搶救;另一台安裝在配有螺旋槳平台上的機器人直接撞上路邊護欄;還有一台體型如幼童的機器人則是因為故障,乾脆癱倒在起跑線上。
2025年4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中,有機器人一起跑就倒地不起。(AP)
但剩下的18台人形機器人,還是順利地踏上這場「世界第一」的半馬拉松賽事;這些機器人有的跑、有的跳、有的慢慢前進,最終總共有6台順利完賽,而第一個衝過終點線的是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天工Ultra」,以2小時40分42秒的成績奪冠。
2025年4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中,機器人「天工Ultra」衝過終點線,贏得了世界上第一場機器人半程馬拉松。(AP)
《經濟學人》24日指出,人們對人形機器的迷戀甚至早於「robot(機器人)」這個字的誕生。「robot」一詞源於1920年的一齣科幻劇,當時的捷克作家恰佩克(Karel Capek)需要一個新詞來代稱他故事中的人造生物,他的兄弟約瑟夫(Josef Capek)便根據「robota」這個詞創造了「robot」;在捷克語中,「robota」的意思是「無償工作」,與「奴隸」有關。從1960年代開始,工廠已經開始大量使用機械手臂,但直到現在,科學家們才讓金屬製成的身體能夠模擬人類的動作,再加上人工智慧,甚至可以開始模仿人腦的思考方式。
也因此,人形機器人終於開始從實驗室走入職場。馬斯克(Elon Musk)在4月22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再度強調,他預計到今年底,會有「數千台」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在電動車工廠中工作;他甚至預測到2030年,或者更早的2029年,公司每年能生產100萬台Optimus機器人。馬斯克曾表示,這些機器人未來每年可為特斯拉帶來超過10兆美元的收入,並形容:「這真的超瘋狂」。
華爾街雖然沒有馬斯克那麼慷慨激昂,但也差不了多少。高盛(Goldman Sachs)預測,未來10年,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可能達到2000億美元、對比2023年的預估多出500億美元;而花旗(Citigroup)則預計到2050年可達7兆美元。美銀(Bank of America)更預測到2060年,地球上會有30億個人形機器人、相當於每3個人就有一台,負責處理危險物品或照顧人口規模日益龐大的老年人。根據《經濟學人》,這三家銀行都認為中國會引領這波機器人革命,而馬斯克也認同,並向分析師表示,當然希望特斯拉成為第一名,「但我有點擔心第二到第十名會全都是中國企業」。
(相關報導:
免費智慧時代即將到來?比爾蓋茲:AI將取代多數人類工作,唯獨「他們」暫時不必擔心
|
更多文章
)
馬斯克的擔憂不無道理。所有人都清楚,中國政府一旦決定要發展某個產業,整個產業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迅速崛起。現在特斯拉的電動車在中國和其他地方的銷量直直落,與中國對手在國家支持下快速成長有關。
雖然中國在AI領域仍落居美國之後,但在AI論文與專利數量上已領先全球,且AI模型的品質也逐漸縮小與美國的差距。今年初,中國新創公司DeepSeek以極低的成本推出類似ChatGPT的模型,震撼美國投資界。
《經濟學人》指出,現在北京也開始大力發展人形機器人,不只是因為面子問題,更是因為勞動人口萎縮,機器人已經成為必須。在今年的春節晚會上,來自杭州的新創公司Unitree開發的機器人就在舞台上蹦蹦跳跳,成了官方的節目亮點。上個月,中國總理李強在公開演說中特別點名Unitree和AI界的明星公司DeepSeek。
這也讓民營企業紛紛搶進。Unitree的投資人包括外賣龍頭美團、新創公司AgiBot則獲得比亞迪和騰訊的資金支持;華為也著手打造自己的機器人夢。而2023年上市的優必選(UBTech)預計今年出貨500到1000台,到2027年則能超過1萬台;該公司每台機器人售價約7萬美元。
機器人馬拉松開跑
19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起跑的馬拉松,被視為中國朝2027年成為全球人形機器人領頭羊目標的里程碑。根據《新京報》,此次參加比賽的機器人有來自北京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職業大學等校,也有來自北京人形機器創新中心、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和企業。
北京人形機器創新中心的品牌公關負責人魏嘉星告訴NBC News:「我們的願景是讓人形機器人融入各行各業與家庭生活,真正有意義地服務人類社會。它們可以提升生產力、改善效率,也能協助解決人力短缺問題。」
2025年4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中,一個機器人正在參賽。(AP)
但說到跑步,機器人仍遠不及有血有肉的真人。比賽途中,一些機器人明顯「體力不支」,最後只能由工作人員用牽繩引導前行。主辦單位允許參賽機器人中途更換電池,甚至要整台換掉都沒問題;而奪冠的「天工Ultra」整趟總計換了3次電池、外加「仆街」一次。來自上海機器人公司DroidUP的創辦人李清都則表示,他對名次不太在意:「我們最在意的是測試各種情境,像是不換電池是否也能完成整場比賽。」他的機器人最終以4小時25分的成績拿下第三名。
強大的供應鏈
除了政府支持,中國機器人還有另一大優勢:成熟的供應鏈。美國在機器人「大腦」方面依舊保持領先,尤其是在頂尖的AI模型,例如OpenAI和Google,以及運行這些模型所需的晶片,像是輝達(Nvidia)。為了維持這種優勢,美國總統川普(Doanld Trump)在這個月又收緊了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管制。
全球大約60家生產「機器人眼睛」(攝影鏡頭和感測器)與「肌肉與關節」(執行器)的公司中,有48家是中國的。根據《經濟學人》,即使在美中關稅導致的股市波動下,這些公司的總市值自去年9月以來仍大漲56%,達到2710億美元。過去一年,有12家公司的年營收超過10億美元,對比其他非中國競爭者,只有2家達標。這還沒算進全球電池龍頭寧德時代。
此外,NBC指出,電池續航力一直是機器人產業的主要難題。根據華府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中國在鋰電池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市佔率都達70%到90%,可謂主導整個電池市場。美銀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材料成本將降到1.7萬美元,多虧這條強大的供應鏈。
2025年4月19日。機器人「天工Ultra」正在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AP)
那美國呢?花旗指出,如果一個成本2萬美元的機器人能完全取代工廠的工人,那大概只需要不到2個月就能回本。但不幸的是,美國如果要自建供應鏈來大規模生產機器人所需的零件,成本勢必會高出許多,因為得從零開始。中國也掌握了稀土材料的生產與加工,這些都是製造機器人不可或缺的元素。馬斯克22日坦言,特斯拉Optimus機器人的生產進度已經受到中國報復拖累,因為北京限制了關鍵稀土磁鐵的出口。
(相關報導:
免費智慧時代即將到來?比爾蓋茲:AI將取代多數人類工作,唯獨「他們」暫時不必擔心
|
更多文章
)
川普若繼續破壞與亞洲和歐洲盟友的關係,只會讓問題更加棘手。《經濟學人》指出,美國的盟友其實有能力生產各種機器人零組件,目前兩大非中國供應商是德國的Schaeffler和瑞典的SKF;而日本的工業機器人大廠如發那科(Fanuc)也有自製零件的能力,只要說服他們出售,美國或許還有機會與中國一較高下。但如果選擇單打獨鬥,美國恐怕只會被遠遠地拋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