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美中科技戰/人形機器人篇:中國正悄悄跑贏全球!《經濟學人》不看好美國能贏,馬斯克也感到憂心

2025年4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中,機器人「天工Ultra」奪得冠軍。(AP)

全球機器人競賽早已火熱開跑,而中國似乎正悄悄拉開與美國的差距。19日在北京登場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吸引逾20家中國頂尖科技公司參與,儘管參賽者們跌跌撞撞,卻展現出中國在硬體整合、電池技術和量產速度上的驚人進展;反觀美國競爭對手特斯拉(Tesla)正因中國的稀土磁鐵出口限制,而面臨生產瓶頸。

起跑的哨音才剛響起,一些參賽者卻幾乎立刻「陣亡」——一台擁有女性外觀與臉孔的機器人才剛起步就倒地不起,工程師們見狀立刻帶著筆電上前搶救;另一台安裝在配有螺旋槳平台上的機器人直接撞上路邊護欄;還有一台體型如幼童的機器人則是因為故障,乾脆癱倒在起跑線上。

2025年4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中,有機器人一起跑就倒地不起。(AP)
2025年4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中,有機器人一起跑就倒地不起。(AP)

但剩下的18台人形機器人,還是順利地踏上這場「世界第一」的半馬拉松賽事;這些機器人有的跑、有的跳、有的慢慢前進,最終總共有6台順利完賽,而第一個衝過終點線的是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天工Ultra」,以2小時40分42秒的成績奪冠。

2025年4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中,機器人「天工Ultra」衝過終點線,贏得了世界上第一場機器人半程馬拉松。(AP)
2025年4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中,機器人「天工Ultra」衝過終點線,贏得了世界上第一場機器人半程馬拉松。(AP)

《經濟學人》24日指出,人們對人形機器的迷戀甚至早於「robot(機器人)」這個字的誕生。「robot」一詞源於1920年的一齣科幻劇,當時的捷克作家恰佩克(Karel Capek)需要一個新詞來代稱他故事中的人造生物,他的兄弟約瑟夫(Josef  Capek)便根據「robota」這個詞創造了「robot」;在捷克語中,「robota」的意思是「無償工作」,與「奴隸」有關。從1960年代開始,工廠已經開始大量使用機械手臂,但直到現在,科學家們才讓金屬製成的身體能夠模擬人類的動作,再加上人工智慧,甚至可以開始模仿人腦的思考方式。

也因此,人形機器人終於開始從實驗室走入職場。馬斯克(Elon Musk)在4月22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再度強調,他預計到今年底,會有「數千台」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在電動車工廠中工作;他甚至預測到2030年,或者更早的2029年,公司每年能生產100萬台Optimus機器人。馬斯克曾表示,這些機器人未來每年可為特斯拉帶來超過10兆美元的收入,並形容:「這真的超瘋狂」。

華爾街雖然沒有馬斯克那麼慷慨激昂,但也差不了多少。高盛(Goldman Sachs)預測,未來10年,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可能達到2000億美元、對比2023年的預估多出500億美元;而花旗(Citigroup)則預計到2050年可達7兆美元。美銀(Bank of America)更預測到2060年,地球上會有30億個人形機器人、相當於每3個人就有一台,負責處理危險物品或照顧人口規模日益龐大的老年人。根據《經濟學人》,這三家銀行都認為中國會引領這波機器人革命,而馬斯克也認同,並向分析師表示,當然希望特斯拉成為第一名,「但我有點擔心第二到第十名會全都是中國企業」 (相關報導: 免費智慧時代即將到來?比爾蓋茲:AI將取代多數人類工作,唯獨「他們」暫時不必擔心 更多文章

馬斯克的擔憂不無道理。所有人都清楚,中國政府一旦決定要發展某個產業,整個產業就會像打了雞血一樣迅速崛起。現在特斯拉的電動車在中國和其他地方的銷量直直落,與中國對手在國家支持下快速成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