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樓住戶公共電費怎麼分?三口之家電費270元「卻繳800元」竟是這些設備害的

大樓的公電費用並非依照「實際使用量」計算,而是按照「公設比例」或「坪數比例」來分攤。(風傳媒資料照)

近年來新建大樓的公共設施越來越多,但這些便利設施的代價,往往反映在公共電費上。近日,一名住戶在網路上分享,他一家三口的兩個月用電費僅262元,卻要繳將近800元的公共電費,讓他直呼:「住大樓的痛!」這則貼文引發大批網友共鳴,甚至有人分享更誇張的經驗,讓「住大樓公共電費分攤」話題再次成為焦點。

公共電費怎麼算?為何比住戶自用電還高?

這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分享了他的電費單,應繳金額為1075元,其中「流動電費」僅262元(相當於156度電),但「公共設施電費」卻高達791元,幾乎是個人用電的三倍。

他無奈表示:「我們家三口人兩個月用不到270元的電費,卻要繳近800元的公電!」雖然他坦言住大樓確實方便,例如有管理員幫忙收包裹、不用追垃圾車,但高額的公共電費還是讓他感到困擾。

這篇貼文立刻引發網友熱議,不少人分享類似經歷:

「公電比自用電還貴,真的很難接受!」「我們家兩個人住,結果公電費比我們的自用電還要高!」「這就是住大樓的代價,電梯、監視器、空調全部都要電。」「有沒有發現,住越高樓層,繳越多公電費?」

住戶數越少,公電費越貴?影響電費的3大關鍵!

其實,公共電費之所以這麼高,主要與以下三個因素有關:

1.公共設施多寡影響耗電量

現在的大樓為了吸引買家,往往設有電梯、24小時管理中心、機械式車位、廚餘冰箱、包裹櫃、健身房、游泳池等設備,這些設施都需要長時間運轉,特別是電梯和監視系統,幾乎24小時不間斷運作,因此大幅提高了公電的總額。

2.住戶人數影響分攤費用

如果大樓住戶較少,公共電費就必須由較少的人分攤,例如,一棟100戶的大樓,每個月的公電費10萬元,每戶平均分攤1000元;但如果同樣的公電費用分攤給50戶,每戶就得繳2000元,因此,住戶數越少的社區,公電費用往往會更高。

3.電費計算方式不同

一般住宅用電是低壓用電,但大樓的公共設施如電梯、空調、監視系統等屬於高壓用電,台電的費率計算方式不同,導致單價較高。此外,某些大樓的電費合約未使用「住宅電價」,而是以「營業電價」計算,價格也會較高。

有人住一樓卻還要繳公電費?這公平嗎?

有些住戶提出疑問,「我住一樓,幾乎沒搭電梯,為什麼還要繳公電費」這類問題也引起討論,一名住一樓的網友無奈表示,「每天回家先搭電梯到頂樓,再坐下來,這樣才覺得有花到自己的電費」另一名網友則笑稱,「反正都要繳,乾脆多搭幾次電梯划算一點」。

其實,大樓的公電費用並非依照「實際使用量」計算,而是按照「公設比例」或「坪數比例」來分攤,因此即使不常使用電梯,還是得分擔一定的公電費用。

(圖/翻攝爆料公社)
住戶揭一家三口電費繳費金額。(圖/翻攝爆料公社)

如何降低公共電費?專家建議3大做法

如果想要降低大樓的公電費,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改用節能設備

許多舊大樓的公用設施,如傳統燈泡、電梯、空調等設備耗電量較高,建議改為LED燈、省電電梯或變頻空調,可有效降低電費。

調整分攤方式

有些大樓的公電費是按照住戶數量或坪數比例計算,住戶可透過管委會討論,調整為「按實際使用量」分攤,例如將電梯費用設為「按樓層高度收費」,減少一樓住戶的負擔。

部分大樓仍使用「營業用電」計算電費,導致費率較高,住戶可以建議管委會向台電申請改為「住宅用電」,降低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