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觀光產業,隨著全球旅遊趨勢與地方需求的變化,面臨著深刻的轉型挑戰。然而,觀光政策與治理結構的固有困境,使得轉型過程往往進展緩慢,甚至有時陷入困境。筆者透過本專題系列《觀光轉型的十字路口》深入探討了台灣觀光發展的根本問題,並提出可行的解決路徑,從政策設計到地方實踐,力求破解觀光轉型的多重難題。
觀光政策的結構性困境:為什麼轉型總是失敗?
觀光產業在全球範圍內經歷了多次結構性變革,然而在台灣,這些轉型往往以失敗告終,根本原因就在於觀光政策的設計缺乏前瞻性與地方實際需求的考量。當前,台灣的觀光政策大多由中央政府主導,地方政府的角色往往只是執行者,而非決策者。這種過度集中的政策架構,使得地方特色與需求無法在政策中得到充分體現。
除了政策的集中化問題,觀光資源的配置也存在不平衡。台灣的觀光發展過度依賴短期補助與行銷活動,忽略了對長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這使得觀光發展的成果往往是短期的、浮光掠影的,難以持續並帶來真正的產業升級。例如,政府在促進觀光人次的增長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但這些資源未必能夠帶來高質量的觀光體驗,也無法有效提升地方的文化魅力。
要突破這一困境,台灣必須從根本上改革觀光政策的結構,將資源配置的重心從短期行銷轉向長期的質量提升與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觀光產業的需要,也是地方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需求。
以日本為例,政府近年來實施的「地方創生政策」便是旨在支持地方政府自主發展。地方政府在政策設計和資源分配中擁有更多的決策權,使得當地能夠根據自身特色發展觀光,並且更加符合當地的經濟發展需求。
在台灣,則可以看到以金門為例的地方性轉型。金門政府積極發展文化觀光,以當地特色的戰爭文化、歷史遺跡作為觀光亮點,不僅吸引了大量的國際遊客,也在地方經濟中創造了新動能。這樣的成功案例表明,台灣可以借鑑國際的經驗,進一步加強地方的主體性。
中小旅宿的轉型困局:當永續成為口號,地方卻沒有資源
台灣的中小型旅宿業者長期以來面臨著經營困境,尤其在「永續發展」成為旅遊行業的核心價值之後,這些業者的轉型需求變得更加迫切。然而,問題在於,即使政府提出了相關的永續政策與補助措施,實際上,大部分資源流向了大型業者。對於中小型業者而言,這些政策不僅缺乏足夠的資源支持,而且也未能解決他們在技術與管理上的難題。
許多中小型業者面臨的挑戰,首先是資金問題。轉型所需的設備升級、環境改善和人才培訓等,對資金的需求相當大,而對許多中小業者來說,這些需求遠超過他們的承擔能力。其次,技術的問題也是一大障礙。許多業者缺乏綠色技術與可持續管理的知識,這使得他們即使有意願轉型,也難以有效地執行。
因此,要實現中小旅宿業者的永續轉型,政府必須從政策層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包括資金援助、技術支持、以及專業知識的培訓。同時,應該探索創新的市場營銷策略,幫助這些業者突出地方特色,吸引特定的市場群體。
台灣的南投縣與花蓮縣有不少成功的中小型業者案例,這些業者透過利用當地的農業資源,實現自給自足的永續經營模式。例如,南投的一些民宿業者積極推廣生態旅遊,與當地農民合作,提供有機食材,並與遊客共享綠色生活方式,這樣不僅增加了營收,也提升了地方的永續發展能力。
再看歐洲的瑞士,許多中小型旅宿業者在面對永續轉型的需求時,政府提供了豐富的財政支持和技術培訓,幫助業者進行綠色認證,並以此獲得更多的國際遊客。例如,瑞士的「綠色飯店計畫」,鼓勵小型旅館改善能源使用和廢物管理,並提供相應的資金補助。
政治如何干預觀光:當補助成為資源配置的唯一語言
台灣觀光產業的資源分配長期受到政治因素的干預,尤其是在觀光補助的分配上。補助應該是一項促進觀光產業發展的工具,但當前的觀光補助多由政治選擇主導,往往根據選舉周期或選區需求進行分配,而非根據真正的產業需求。這使得觀光資源的分配失去了應有的公平性和效率,進而影響到政策的長期效果。
舉例來說,某些地方政府會在選舉前加大對觀光項目的補助力度,這樣一方面可以拉近與選民的距離,另一方面也能夠展示政府的工作成效。然而,這些短期性投資並未對觀光產業的長期發展帶來實質的助益。補助主要集中於大型活動與短期行銷,而缺乏對觀光基礎設施的長期投入和對地方特色的深度挖掘。
觀光政策若要發揮實質效益,必須減少政治干預,將補助資源的分配更加透明和公平,並專注於促進地方特色的開發和觀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這需要進行制度上的改革,從根本上改變補助政策的運作方式。
韓國政府自2000年以來大力支持地方觀光,尤其在地方補助的分配上,逐步採取更為公開透明的標準,並根據地方的特色與需求來進行補助,這樣的資源分配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地方觀光的發展。
我國則可以參照最近在台南市推動的「文化觀光發展」計畫。該計畫通過結合地方文化活動與長期觀光發展策略,成功將台南的文化景點和歷史景區打造成為國際遊客的吸引力,並在當地民眾的積極參與下,讓補助資源更加透明且具有實質效果。
他們怎麼做到的?幾個地方旅宿的轉型現場
雖然中小型業者普遍面臨困境,但也有許多成功的轉型案例值得借鑑。在這些案例中,地方旅宿業者不僅成功克服了資金、技術等困難,還通過創新思維和地方特色的發揮,實現了顯著的轉型。
以某些地方旅宿業者為例,他們積極挖掘當地的文化特色,將地方的歷史故事、傳統工藝以及自然景觀融入到旅遊體驗中,從而吸引了大量追求深度旅遊的遊客。這些業者將地方文化作為品牌的核心,打造獨特的體驗,並成功將文化元素轉化為觀光資源。
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觀光產業的轉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中小型業者在品牌、資源整合與社區合作等方面找到平衡點。政府應該加強對這些成功模式的支持與推廣,幫助更多的業者實現轉型。
再看新加坡的「社區型酒店」,當地政府提供了資金支持,幫助小型旅館與當地社區合作,共同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體驗。這些旅館不僅注重可持續經營,還融入了當地藝術、手工藝等文化元素,成功吸引了大量對當地文化感興趣的國際遊客。
台灣的宜蘭縣也有不少成功案例,像是某些民宿業者將當地的農村生活和自然環境相結合,提供遊客農場體驗與生態導覽,這樣的特色服務不僅提高了業者的競爭力,還帶動了整個地區的觀光發展。
觀光治理與地方主體性:讓地方說自己的觀光故事
台灣的觀光治理過度集中的問題,早已成為觀光發展的瓶頸。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雖然可以覆蓋全國範圍,但這些政策往往無法充分反映地方的實際需求和特色。地方政府與當地社區的聲音常常在決策過程中被忽視,這導致了觀光治理在許多地方的執行效果不佳。
要改變這一現狀,應該強化地方的治理主體性,讓地方政府在觀光政策的設計與執行中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地方政府能夠根據當地的文化特色與資源優勢,量身定制適合的觀光政策,並靈活調整發展方向。而地方社區的參與,也是提升觀光治理效率的關鍵。當地居民與業者對地方文化的了解,能夠提供更具本土化的解決方案,從而達到觀光與地方發展的雙贏。
地方主體性不僅是資源分配的問題,它還是觀光創新與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只有地方政府能夠真正發揮主體作用,才能讓觀光政策更加貼近實際需求,促進地方特色的發展。
魚池鄉的紅茶農場結合生態旅遊,提供遊客採茶、製茶體驗,並推廣有機農業與環境教育,吸引注重永續與深度體驗的旅客,提升地方經濟與環境意識。
虎尾糖廠透過活化老舊設施,結合藝術展覽與文創市集,轉型為觀光景點,吸引年輕族群與家庭旅客,重新賦予老產業新的生命。
阿久根市曾是漁業繁榮的小鎮,隨著漁獲量減少,逐漸沒落。第三代漁產加工業者下園正博返鄉接手家業,將傳統小魚乾加工廠轉型為結合咖啡館、選物店與青年旅宿的複合空間,並融入設計美學與在地故事,吸引年輕旅客與媒體關注,為小鎮注入新活力。
從案例到制度:打造地方觀光治理的新法制圖像
台灣的觀光治理面臨諸多挑戰,現有的政策與制度已經無法有效應對地方觀光發展的需求。因此,提出一部適應現代觀光發展的《地方觀光治理法》顯得尤為迫切。這部法律應該強調地方觀光自治,將更多的決策權和資源分配權交給地方,讓地方能夠根據自身特色發展觀光。
台灣的宜蘭縣與花蓮縣則已經開始進行地方觀光治理的初步實踐,地方政府開始編制適合當地特色的觀光發展計畫,並進行跨域合作,這樣的做法為未來的地方觀光治理奠定了基礎。
法國的地方政府在觀光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別是在法律與制度設計上,地方政府被賦予了更大的發言權與管理權。這樣的制度設計有效地促進了各地方的觀光發展,同時保護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
此外,跨域合作與觀光與文化的融合治理,也是未來觀光政策的重要方向。觀光不僅僅是旅遊的發展,還應該與地方文化緊密結合。建立一套跨域合作與觀光與文化的融合治理,也是未來觀光政策的重要方向。觀光不僅僅是旅遊的發展,還應該與地方文化緊密結合。建立一套跨域合作的觀光治理體系,將地方的文化、歷史、自然資源與觀光產業深度融合,不僅能提升旅遊的吸引力,也能促進地方社會、經濟及文化的全面發展。
這樣的治理模式需要突破單一部門或單一產業的限制,促進政府、業界、學界、社區等多方力量的協作。觀光部門可以與文化、教育、環保等部門密切合作,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地方政府則可根據當地的文化特色,設計具有地方色彩的旅遊路線,並且配合文化活動、社區參與等,提升遊客的體驗感與地方文化的認同感。
跨域合作的另一個關鍵是數位化的應用。隨著智慧旅遊的發展,數字技術能夠幫助將文化元素更加直觀地呈現給遊客,例如虛擬導覽、文化影像展示等,讓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當地的文化背景,這對於提升觀光體驗和文化保存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