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洺塗觀點:觀光轉型的十字路口:面對政策、地方與產業的挑戰

台南市整體旅遊人次突破千萬,實現連續三年春節連假觀光人次破千萬的佳績。(圖/台南市府提供)

台灣的觀光產業,隨著全球旅遊趨勢與地方需求的變化,面臨著深刻的轉型挑戰。然而,觀光政策與治理結構的固有困境,使得轉型過程往往進展緩慢,甚至有時陷入困境。筆者透過本專題系列《觀光轉型的十字路口》深入探討了台灣觀光發展的根本問題,並提出可行的解決路徑,從政策設計到地方實踐,力求破解觀光轉型的多重難題。

觀光政策的結構性困境:為什麼轉型總是失敗?

觀光產業在全球範圍內經歷了多次結構性變革,然而在台灣,這些轉型往往以失敗告終,根本原因就在於觀光政策的設計缺乏前瞻性與地方實際需求的考量。當前,台灣的觀光政策大多由中央政府主導,地方政府的角色往往只是執行者,而非決策者。這種過度集中的政策架構,使得地方特色與需求無法在政策中得到充分體現。

除了政策的集中化問題,觀光資源的配置也存在不平衡。台灣的觀光發展過度依賴短期補助與行銷活動,忽略了對長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這使得觀光發展的成果往往是短期的、浮光掠影的,難以持續並帶來真正的產業升級。例如,政府在促進觀光人次的增長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但這些資源未必能夠帶來高質量的觀光體驗,也無法有效提升地方的文化魅力。

要突破這一困境,台灣必須從根本上改革觀光政策的結構,將資源配置的重心從短期行銷轉向長期的質量提升與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觀光產業的需要,也是地方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需求。

以日本為例,政府近年來實施的「地方創生政策」便是旨在支持地方政府自主發展。地方政府在政策設計和資源分配中擁有更多的決策權,使得當地能夠根據自身特色發展觀光,並且更加符合當地的經濟發展需求。

在台灣,則可以看到以金門為例的地方性轉型。金門政府積極發展文化觀光,以當地特色的戰爭文化、歷史遺跡作為觀光亮點,不僅吸引了大量的國際遊客,也在地方經濟中創造了新動能。這樣的成功案例表明,台灣可以借鑑國際的經驗,進一步加強地方的主體性。

中小旅宿的轉型困局:當永續成為口號,地方卻沒有資源

台灣的中小型旅宿業者長期以來面臨著經營困境,尤其在「永續發展」成為旅遊行業的核心價值之後,這些業者的轉型需求變得更加迫切。然而,問題在於,即使政府提出了相關的永續政策與補助措施,實際上,大部分資源流向了大型業者。對於中小型業者而言,這些政策不僅缺乏足夠的資源支持,而且也未能解決他們在技術與管理上的難題。

許多中小型業者面臨的挑戰,首先是資金問題。轉型所需的設備升級、環境改善和人才培訓等,對資金的需求相當大,而對許多中小業者來說,這些需求遠超過他們的承擔能力。其次,技術的問題也是一大障礙。許多業者缺乏綠色技術與可持續管理的知識,這使得他們即使有意願轉型,也難以有效地執行。

最終,市場競爭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隨著大型旅宿集團和連鎖飯店的崛起,中小業者在價格與服務上的競爭力逐漸下降,導致他們難以吸引到更多的顧客,尤其是年輕與環保意識較強的消費群體。 (相關報導: 沒人要來台灣玩了?去年入境旅客大跌「這3國負成長最嚴重」…觀光署曝「2大原因」出手救國旅 更多文章

因此,要實現中小旅宿業者的永續轉型,政府必須從政策層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包括資金援助、技術支持、以及專業知識的培訓。同時,應該探索創新的市場營銷策略,幫助這些業者突出地方特色,吸引特定的市場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