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華法西斯黨創辦人宋建樑的納粹服飾引起國際關注,因其政治色彩與藍營似有重疊,中國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獲知消息後稱他是反諷民主進步黨的執政手腕是「共產極端」,但熟稔國際政治情勢的百年大黨黨主席,怎麼會不知道納粹與共產在當年是左右兩個不同的極端呢?
回過頭來,因會計專業背景而被稱之為「政治精算師」的朱立倫,在2016年接下總統大選的重任為國民黨止血,雖無法打敗蔡英文,但當年的選舉讓許多改革、進步派的新科立委如許毓仁、陳宜民等盡速立法院,被視為是近幾年出色的黨內改革、進步派的榮耀。許多年輕人就這些改革、進步派對國民黨的視野略有改觀,但也引起黨內保守派的不滿。
朱立倫在該屆立委任期中雖放手讓改革、進步派在幾個較為「進步法案」不用「團進團出」,換來的只有黨內保守派揚言的「黨紀處分」,甚至在2020年的選舉當中排擠這些改革、進步派,而國民黨內部也不得不順應潮流,讓韓國瑜出任總統選舉,但也礙於對「反送中運動」的情勢誤判,朱立倫再次敗北而被冠上「輸綠倫」的稱號。
我們不難看出朱立倫帶領的國民黨想擺脫馬英九時期的赤化標籤,努力推動「親美友中」營造出新的三角關係,而不是二擇一選邊站。但朱立倫忘記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特殊關係,也忘記「國族認同」的重要性。民主進步黨為了中華民國統治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將四階段論的「中華民國是台灣」發揮的淋漓盡致而擱置自身的台獨黨綱,但中國國民黨實際的領導圈卻在習近平拆解「九二共識」後,繼續大喊「友中」與「不排斥統一」的包裝,而將「華獨」的招牌拱手讓人。
我們都不要忘記兩岸的特殊關係,中國國民黨也不要忘記自己在歷史上與中國共產黨簽過多少次和平協議而有了什麼下場。「和平」、「反戰」是理想,但這個結論不代表要「統一」,而是要雙方坐下來談「終戰」的「對等談判」。兩岸已經在歷史上漸行漸遠,沒有人要走回頭路也沒有人要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穩定及安逸的現狀才是人民所需。
回過頭來,以朱立倫、江啟臣為首的改革、進步派的落敗最大原因在於「不當黨產」的清算,過去中國國民黨也認同威權時代剝奪人民的財產應該要還給人民,但身為國會在野黨仍然要維持聲量,因此不斷地杯葛議事、羞辱受難者遺屬,直到部分不當黨產清算告一段落後,才發現黨庫已經發不出薪水而向外界求援,從洪秀柱到朱立倫時期都募了不少款,而為了「重返執政」,朱立倫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同舟計畫」。
「同舟計畫」讓朱立倫找到不少被開除過黨籍卻還在政壇活動的金主與政治人物回黨,像是妙天、徐欣瑩、傅崐萁等人。確實,這些人幫助他贏下了2024年的大選,但因為過於激烈的法案導致支持度嚴重下滑,這些「引狼入室」的政客絲毫不在乎民意的不滿,錯誤解讀民意導致更大的民主力量反嗜,引爆罷免浪潮。
改革、進步派不僅控制不了這些人,反而想加速推動清黨,不僅解散黃復興黨部,甚至強行將政治理念接近台灣民眾黨「壯世代」的「青工會」與改革、進步派的「青年團」及黨中央的青年事務委員會合併成「數位青年部」以力抗民主進步黨的「青年部」,但這手段與手法過於粗糙,也沒有什麼成效,反而激起保守派更大的不滿與改革、進步派的聲音消失。那些老人們因對中共交好而持續向下沉淪,以朱立倫、江啟臣為首的改革、進步派想要如同李登輝繼續大刀闊斧用力改革,幾乎比登天還難。國民黨能用的資源與人才岌岌可危,下一步就有可能再次上演歷史,被清的不是那些保守思想的萬年老人,而是勇於建言、推動進步與改革的那些人。
從「用公投反制公投」到「你罷,我也罷」,看得出每一次錯誤評估政治時機(像是無法決定要站在哪方立場,又或者是錯誤評估聯手推動「倒閣」重選)後,國民黨的領導層就像是急火攻心而變成火車頭帶著一票提著油的人往火場撞進去。我們也不免看得出這些人為了撕除特定標籤及安撫支持者而不斷掙扎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激化內部對抗而拒絕對話,真的是改革、進步派想要的嗎?還是為了達到「重返執政」而將路走得越來越窄了呢? (相關報導: 才喊罷免賴清德就出事!警證實朱立倫已違法 北檢準備受理偵辦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時事觀察家、學權工作者